论述类文本《儒家公私理念与治国理政》阅读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近代以来,很多思想家都把传统社会的弊端之一归咎为“公德阙如”,他们大多认为儒家道德对于树立社会公德观念意义有限。
因此,阐明儒家的公私道德观的现代意义,首要之务就是澄清一些现念,转变国人看待儒学的这种思维方式。
“公德”与“私德”主要是根据所涉及的领域来区分的:凡直接涉及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人际交往、群已关系和公共空间、公共财物的领域皆为公共领域,与此相关的道德属公德;凡仅仅直接涉及与个人相关的空间和财物的领域则为私人领域,与此相关的道德属私德。
与家庭相关的则相对复杂,比如孝道,儒家的看法是,家庭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有私的性质,亦有公的性质。
实际上,儒家的公德观就蕴含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直、公等道德观念中。
例如,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把它视为“可以终身行之”的道德规范。
这里的“人”当然不限于熟人关系,而是抽象化的人。
这里的“己”也是普遍的抽象的自我,是经过反思的自我。
恕道显然是具有公共性和普遍性的,是针对陌生人的伦理。
当然,现代所说的陌生人伦理,最重要的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这确为儒家相对薄弱之处,在现代社会需要强化。
但是,儒家亦非毫无相关的观念意识,儒家经常论说的礼法规矩和诚信观念,都十分有助于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的形塑。
传统“公私”之辨的内涵多种多样。
先秦时期注重的是为政者个人品质的公正无私;宋明时期注重的是个人心性修养的超功利境界;清朝时期儒家的“公私”之辨不再聚焦于主体的道德修养,而是注重辨明天下与个体、君与民、群与己等概念之间的本体论关系及其相应的权益关系。
就公德与私德之关系而言,一方面,儒家有公私领域区分的明确观念,如“门内”与“门外”的区分。
另一方面,至少在三重意义上儒家认为私德和公德具有连续性,私德乃公德之本。
其一,《论语·学而》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是草木的根的意思,引申为根本、出发点、生长点,儒家认为家庭私德是培养社会公德的最为切己的出发点。
因此,重视家庭伦理教育对扭转整个社会风气有深远意义。
其二,儒家认为“成己”(认识自己和完善自己)与“成物(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辅相成,社会实践有助于个人人格的培养。
个人人格的完善有助于个人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
其三,《论语·颜渊》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儒家深信社会精英人物的个人私德具有公共的影响力。
这不是儒家的一厢情愿,而是事实确实如此,从当下中西方社会公众人物(如官员、明星、公知)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可见一斑。
梁启超所谓“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诚乃不刊之论。
因此,在当代社会,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培育社会公德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代很多思想家认为传统社会的弊端就是缺乏公德,他们认为儒家道德对于树立社会公德意义有限。
B.私德是相对公德而言的,就是人们在私人场所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道德品质。
C.儒家以“门”为界区分公德与私德,他们认为在门外讲求公德,在门内则讲求私德。
D传统“公私”之分内涵丰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介绍近代很多思想家对儒家道德的看法入手,引出作者的观点:即应该转变这种思维方式。
B.文章分析了孝悌与仁、成已与成物、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等的关系,主要论证了私德与公德相辅相成。
C.《论语》以风喻君子的道德,以草喻小人的道德,说明社会精英人物的个人私德具有公共的影响力。
D.文章围绕儒家公私理念和培育社会公德展开论述,阐述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指出儒家道德对培育社会公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庭涉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兼有公德与私德的特点,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很重要。
B.儒家的公德观在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上较为薄弱,所以培育社会公德不能仅靠弘扬儒家道德。
C.个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对于培育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D.儒家强调君子之德会影响小人之德,可见君子的私德在培育社会公德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1.D
2.B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