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画面临的十大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工笔画面临的十大问题
当代工笔画面临的十大问题
中国工笔画参选作品参差不齐,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一、一味求大
参评的多数作品,尺幅都很大,它们悬挂在偌大的仓储式大楼里,像竖起的高墙,须仰视才见。

当然,尺幅本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但在以尺寸论价、以大小论展览效果的当今,追求尺寸成了时髦。

不管什么题材,什么主题;什么情调,什么趣味,也不管自己能力如何,是否驾驭得了,都一“大”了之。

小小的景观,小小的花朵,小小的水果,都要画得庞大无比,大而空,大而不当,看了令人难受,令人恐怖,完全不要艺术的“适合”原则。

二、一味制作
有不少作品,过多的借助于笔墨和渲染以外的制作手段,方法单调,面貌重复;而当制作方法彼此相似,则形成群体失去个性、作品千篇一律的局面。

我并不一般地反对制作,作为对笔墨和渲染手段的补充,恰当的制作可以丰富艺术表现力,但制作的滥用,一定会导致技巧难度的下滑,笔墨与渲染功夫的衰退,艺术惰性的滋长,创造性思维的萎缩,以及风格化的泛滥。

在我看来,不恰当的过分制作,不仅有害于写意画,也同样有害于工笔画。

三、集群性的风格化
所谓“集群性的风格化”,是指对某一成功模式的大量摹仿与复制,形成一种流行风格样式。

当某一位画家的画法风格获得成功—不论是获得学术上的广泛认可,还是市场上的广泛认可,就会有众多的摹仿者跟踪而至。

如工笔画中的江宏伟式花鸟风格,何家英式人物风格,郑力式园林风格,冯大中式画虎风格……等等。

创造一种风格和画法决非一日之功,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这种画法和风格的摹仿者无需费力,照猫画虎就成了。

摹仿和复制永远跟不上原创,而只能把原创泛化、劣质化,损坏它的声誉。

摹仿者不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创造,而是作为一种可以仿制的手艺。

原创者可能因重复自己而走向风格化,但他毕竟曾经是创造者,摹仿者因重复别人和别人的别人而成“集群性的风格化”,他们还没有成为艺术家。

四、无意义的变形
变形,是视觉艺术创作的永恒课题。

变形要有内在的根据—形式的需要,内在表达的需要,两者共同的需要。

中国画史上的变形作品,以明末清初为突出,典型者如吴彬、渐江的山水,陈老莲的人物,八大山人的花鸟等。

这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迁、画家生活遭遇奇变、个人心境呈现异态有密切的关系。

近现代绘画中的变形,多出自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摹学,而发端于表现主义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变形潮流,则与西方现代哲学的流行、欧洲人遭遇世界大战、艺术家反叛写实主义、崇尚审美向崇尚审丑转变等社会思想背景分不开。

出色的变形作品,都出于内在需求,形式与内容相契合,即都是有意义的变形,而不是为变形而变形,内在表现与外在形式相悖的无意义变形。

当代工笔画特别是工笔人物画的变形,以逐丑求怪为主要特点,但为丑而丑,为怪而怪,或是对某种变形风格的摹仿,大多为无意义变形。

五、格调趋俗
我在《当代工笔画浅谈》中曾论及艺术格调,说格调低下威胁着
工笔画的发展。

这次参加评选,对格调趋俗的严重程度有了更深的体验。

可以说,这是一个普遍趋势,是大部分作品存在的问题。

柔靡、香艳、光腻、轻薄、酸腐以及没落的怀旧气息,都属于格调的低俗。

“俗”有多种,当下最严重的是甜俗、粗俗和恶俗。

它们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也表现在造型、色彩、形象处理各个方面。

格调的高下,与绘画技术的关系不大,而源于画家的艺术趣味。

古人说“俗不可医”,是指它植根于画家的深层心理和人格修养,是很难改变的。

的确,人的审美趣味有与生俱来的因素,但更多是后天养育而成的:要彻底改变它,确实很难—我们看到过不少一辈子逐俗的画家。

但对于当代青年画家来说,趋俗主要是外因造成的,如迎合市场与大众、修养不足等,这是可以改变的。

现在的问题是,画家能不能反省自己的趋俗?有没有改变它的要求?肯不肯在艺术与人格修养上下大功夫?
六、装饰性“陷阱”
装饰性,是工笔画的一大特点。

作为形式与表现的需要,装饰能强化结构的有序性、形象的风格特征、色彩的节律化,使整个作品富于音乐感。

传统工笔画,讲究装饰,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装饰也有法有度,要以突出主题、增加艺术魅力为鹄的。

当下一些作品,装饰过度,无法,要么过繁,要么过板,要么畸形,要么花而碎。

它们给予观者的不是娱悦,而是视觉疲劳!这是当代工笔画的重症。

任何一种艺术手段都是双刃剑—既能消除非艺术因素,也能砍掉艺术因素。

装饰也不例外。

装饰可以赋予作品以光彩和诗意,但也可以成为陷阱。

重要的是,装饰产生了什么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益的,还是无益的。

七、想像力贫弱
想像力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品质,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画家的想像力各自不同,是正常的现象。

但是,如果一个全国性的大
型展览会缺乏富于想像力的作品,如果一个时期之内都找不到几个有丰富想像力的画家,一定是艺术环境和画家队伍出了什么问题。

当代工笔画似乎就存在着想像力贫乏的问题。

相似与重复性的东西太多,摹仿追风的东西太多,有奇思妙想、超越凡庸的创造太少,真正的浪漫情怀和浪漫境界太少。

与写意画比较起来,工笔画长于描绘和叙述,但如果它止于描绘和叙述,而缺乏想像、幻想,就不会有大的创造。

当下想像力贫弱的原因是,人们变得太物质,太讲究实利,太急功近利。

脑子里装满了“物”,没有精神的余地,也就没有想像和浪漫的激情了。

八、缺乏真情
艺术创作离不开画家的情感。

所谓“表现”,首先是情感的表现。

不论对人,对花鸟,对山水,惟有动了真情,才有创作冲动,创作激情。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画家不是不懂这个道理,而是难以依照这个道理去实行。

为了展览而画,为了获奖而画,为了职称而画,为了拍卖而画,这些“为了”,都是由“实用”而发动的,而不是“情动言形”,“有不得已而后言”,“胸中块垒,一吐为快”。

缺了真情,就难免矫情、虚假、冷淡、唯美、肤浅、做作,难免变成冷冰冰的作画机器。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缺乏真情麻木不仁,没有自觉意识,以为画画就是如此!
九、没有独立思想
除了情感,艺术创作还需要思想,需要画家独立地对人生、社会、自然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看法,扬善伐恶,醒世警世。

一件作品的力量,主要是思想的力量,而思想应当是自己的思想,自己从人生体验和独立思考中得到的认知。

人云亦云,炒剩饭,鹦鹉学舌,是没有力量的;没有想法,没有自我反省,没有批判意识,没有意义追求,都根于没有独立的思想,独到的理性省悟。

工笔画要超越历史,
超越现状,超越唯美主义等等,就必须赋予作品精神的深度。

但当代工笔画特别是工笔人物画,恰恰缺少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发现,独立的批判意识。

画家不关注社会人生与社会问题,不关心人的命运特别是普通人的命运,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意识,而麻木于当挣钱工具,麻木于当“装饰花边”。

十、高原停顿
十多年前,我曾著文谈过艺术家的“高原停顿”现象—当他们获得一定成就,达到一定高度,获得相当的知名度,在艺术上就停顿下来、徘徊不前了。

这好比登山,到达一定高度,就走不动了。

新时期以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工笔画家,其出色者不仅创作了出色的作品,还形成了自己的画法与风格,造成了广泛影响。

所谓“工笔画的复兴”,不体现画工笔人数的增加,而体现在这些出色画家的创造。

但是,这些出色画家多已处于“高原停顿”状态。

他们的创作激情淡了,艺术活力消退了,出色作品少见了,开始大量重复自己,逐渐风格化。

当然,任何画家都不可能始终保持高峰状态,有起有伏是正常的。

但如果在成熟的壮年停顿,如果十年八年的停顿,如果因市场、声名拖累而停顿,就不正常了。

工笔画的发展需要有大画家、杰出画家的带领,大画家必须有大画家的胸怀与志向,如果贪名利而忘艺,就难以成为大画家,受损的不只是画家自己,也是整个工笔画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