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川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并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体现出中国思想的原生性与整体性。
《庄子·人间世》所说的君与父“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则是这一原生性与整体性特征的深刻表达。
君,体现着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结构,父,则体现着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一种既定的原初关系之中。
原生性体现在中国思想并没有重构人类社会秩序,而是在原生形态之中思考人类处境与人类困境。
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就过一种群居生活,甚至在我们的动物祖先时代就过着一种具有内在秩序结构的群体生活。
群居生活,就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不需要任何原子个人式的假设或想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
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互为目的与手段。
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
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
“父能生之,不能养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
又善教诲之者也。
”(《荀子·礼论》)父母能生但不能养不能教诲,这跟我们现代社会的感性理解是不相吻合的。
显然,荀子是在人类群居生活中思考人际关系,是在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中探索人类处境。
这里有一个基本前提,人类是群居动物,作为个体的天下人必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必须是在一个群体之中而存在的。
群体、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就是群体与个体各自都要依靠对方,所以代表群体的国家或君主,要为个体提供秩序,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有自己的利益,个体在群体中也能得到安全和发展。
所以国家与个体之间是一种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而不是单向地说个体是目的,国家是手段,这个不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观感。
在先秦诸子的观念中,个体和国家的关系就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本质就是一种共生关系。
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彼此不是对立的,而是希望各自在实现共同的理想也就是公天下的过程中,双方都可以有利益。
统治者与服从者各得其利,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先秦诸子共生智慧的形上论证,集中体现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与无私性。
《礼记·孔子闲居》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庄子·大宗师》《吕氏春秋·去私》《管子·形势解》《管子·心术下》以及《申子·佚文》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
意思是说,天地皆无私,不辞万物之生息繁衍,万物生存皆因其本性与行为而成就各自的状态。
这样的观念在《老子》第二十七章也有表达,就是“无弃人”“无弃物”。
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弃”观念蕴含着秩序共同体中的任何成
员皆有生存权利且不应受到好恶偏私等不公正对待,否则就会因偏私而使秩序共同体的完整性受损。
万物皆存在于天地之间,人类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生活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共同体,不仅各文明、各国家都有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而且都应该受到公正对待;而且在国家内部,每个人都应该被公正对待,都有获得生存及美好生活的权利。
天地无私无弃,对于万物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对待,此即人类和合共生的形上论证。
(摘编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形成西方近代契约论的想象,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轴心时代”的特征。
B.在原生形态之中思考人类处境与人类困境而没有重构人类社会秩序的中国思想具有群居生活的原生性。
C.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
D.个体和国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共生关系,二者在这种共生关系里面互为目的和手段,彼此不是对立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指出君与父都是既定关系,证明了《庄子·人间世》中所说的原生性与整体性特征。
B.文章以旬子在人类群居生活中思考人际关系为例,论证个体必须是在群体之中而存在的。
C.文章通过引用论证论证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性、无私性和诸子共生智慧的意义。
D.文章阐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产生的现实基础,深入探究了共生关系的本质及其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支配一服从的秩序结构维护了群体和个体的利益和谐,使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对立。
B.统治者与服从者在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各得其利,才能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
C.荀子认为父母能生但不能教诲,这一观点是在特定社会前提下提出的,跟现代社会的理解不同。
D.人类形成了一个生活于天地之间的存在共同体,每个人都应该被公正对待,从而实现和合共生。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推动实现不同医疗机构间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这项旨在让群众看病少做重复检查、减少患者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的举措,被通俗地称为“医检互认”,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欢迎。
材料二
“医疗互认”这种质量认证、统一标识的方法对于减少过度检查、节约医疗资源、降低患者负担和社会医保支出,以及倒逼医疗机构提高医学检查检验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意义。
一方面,因为患者检验单上有了医疗主管部门规定的“HR”标识,接诊医生就没有理由不予认可。
即便某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真为了“创收”或套取医保经费,这时也不好再找借口重新开单检查。
因为政策明确规定,对于患者提供的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要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重复进行检查检验,且不得以与其他项目打包等形式再次收取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今后“HR”标识推行开来,相信任何一家医疗机构也“羞于”自家检查检验项目因无法通过质量评价而盖不上“HR”标识、不被别的医疗机构认可。
这样,各医疗机构就会主动加大投入,着力提升自身的检查检验业务能力。
如此,对于提高整个医疗检查检验行业质量水平,改善不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无疑都有很大帮助,可谓利民利医之举。
(摘编自吴学安、徐建辉《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利国利民利医》)材料三
“医检互认”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跨院就医体验,也是持续推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利民举措,更是在破解某些医疗机构陷入“以检查养医”的怪圈,促使医疗回归医学本质。
然而,好的初衷也面临现实挑战。
从硬件来看,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
从软件着眼,医疗器械操作者的经验和水平不
尽相同。
在软硬件差异的背后,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凸显出来。
这些差异难免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会对后续诊疗造成影响。
为慎重起见,也为避免纠纷,一些医院和医生倾向于“以本院检查结果为准”。
正视有关问题,更当针对性解决。
关乎公众健康,理应按科学规律办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均衡布局。
在此基础上,更新医院检查设备,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则是“补短板、强弱项”的应有之义。
进一步发挥高水平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优化完善相关流程,给患者提供更好就医服务,检查结果互认才会更顺利推行。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运用,也为医检结果共享带来新思路。
一些地区已先行先试,打造5G智慧医学影像等样板项目,“云胶片”加速覆盖地方医疗机构。
智能系统还会自动识别医生开具的检验单,提醒并弹出近期相同报告单供医生调阅。
以浙江省卫健委开发的“浙医互认”系统为例,截至今年4月,该系统累计互认项目超302万项次,节约金额超1.4亿元。
科技赋能,技术加持,使“医检互认”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相关经验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摘编自人民网《推进“医检互认”,科学提质精准减负》)
(
推动
) (
改善
)4.下列对材料中“医检互认”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减少
) (
倒逼
)A.《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医检互认” 跨院就医体验
(
促使
) (
破解
)B.“医检互认” 各医院提升检查检验业务能力过度检查
(
完善
) (
促进
)C.“医检互认” “以检查养医”怪圈医疗回归医学本质
D.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医检结果共享“医检互认”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医检互认”旨在减少检查和诊疗支出,改善跨院就医体验,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
B.患者检验单上有医疗主管部门规定的“HR”标识,会让想“创收”或
套取医保经费的接诊医生不好再找借口重新开单检查。
C.不同医院的检查设备的精密程度存在差异,影响医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后续诊疗。
为避免纠纷,一些医生倾向于“以本院检查结果为准”。
D.推进“医检互认”的过程中有诸多问题,这需要相关机构正视问题,依照科学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6.推进“医检互认”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材料三进行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独木
孙颙
九月底,天气凉得快,街上稀疏的过客,都不敢穿单衣了。
傍晚的阴沉,早早地湮没了太阳的余晖。
风嗖嗖地扫过,在胡同的转弯处,卷起弥漫的沙尘,让人不敢睁大眼睛。
徐方白站在胡同的角落,一棵大树的阴影,恰到好处地遮住了他细长的身影。
他吃力地睁大眼睛,视线依然有些模糊。
他努力想看清的,是斜对面的一处门洞,那是“浏阳会馆”的大门。
门匾的下方,站着条汉子,粗粗壮壮,模样却看不分明,到底是熟悉的同乡,还是凶狠的清廷捕快?徐方白分辨不出,就踌躇着,是否要现身走过去。
突然,他感到肩胛一阵剧痛,像是被铁钳狠狠夹住,脖颈一圈儿酸麻,身子顿时动弹不得。
被这突然袭击惊傻了,徐方白刚想张口呼救,背后的人已经轻展长臂,把他如小鸡般拎起。
他身不由己,双脚离地,活生
生地从胡同口被扯回去,拖到了大树的背后。
此时,徐方白和袭击者形成了面对面的局势。
他以为遇到了抢劫的盗人,惊恐地睁大双目。
定眼一看,狂跳不已的心脏,立刻放松了,“七爷啊——”他下意识地抖抖肩胛,虽然那铁钳般的五指已经松开,强烈的酸疼还延续着。
七爷拱拱手道:“方才一时心急,吓着徐先生了!”七爷稍停顿,跟着说:“徐先生,会馆那里去不得,官府衙差,等着抓人哪!”徐方白道:“我想探探谭先生的消息。
不知他能不能放出来。
”
七爷,大名鼎鼎的通臂猿胡七,谭嗣同身边两员虎将之一;另一位,自然是名气更大的单刀王五。
危境之中,见到胡七,徐方白又惊又喜。
胡七沉重地摇晃着脑袋,“哪里会放出来!”朝四下里瞧瞧,他又道:“此地不宜说话,徐先生随我来!”胡七熟门熟路,带着徐方白,到了一家茶馆。
在僻静处坐定,胡七压低嗓子道:“方才,见徐先生要朝会馆那里去,吓我一跳啊!”徐方白道:“我想,谭先生父亲是朝廷要员,或许能救他出来!”胡七的脸膛本来是深色,此时显得越发黝黑,长叹道:“这是朝廷直接抓人的大案,谁救得了?”徐方白颓然道:“皇上有消息吗?”这是唯一的指望了。
如果皇上吉祥,或许还有转圜的可能。
胡七的牙齿咬得咯嘣响:“皇上不知去向——都是太后的亲信下的手!”又黯然道:“坏就坏在袁世凯那个老狐狸。
谭先生还指望他支持变法,上当了,是他告的密。
”徐方白道:“我去天津,是谭先生的意思,让我在那里观察,说袁世凯会除掉荣禄,唉——”他略一沉吟,又问,“七爷,谭先生为啥不躲一躲?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中国不能没有谭先生啊!”徐方白心想,有五爷和七爷守候在一旁,谭嗣同脱险应该没有问题。
胡七圆睁的双眼,缓缓闭上,又缓缓张开,布满血丝的眼睛,似乎有泪珠在闪动,黝黑的双颊,神经突突地抽动。
这个顶天立地的江湖大侠,那种悲哀到极处的绝望神情,让徐方白震撼,这一幕将永远烙进他的心底。
胡七慢慢地道:“我和五哥无论怎么劝,都劝不动他,他执意等着官府的捕快来抓!”胡七轻轻一拍桌子,坚硬的手指随即扣住茶桌,似乎要在上面抠出洞来,“我和五哥险些动手,架起谭先生离开险地,谭先生的坚决,让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愿。
他说,变法,要有鲜血,才能震撼国人,他想以个人生命,去唤醒民众。
我们无法违拗他的气节!”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徐方白明白了谭嗣同的内心,“独木难支,不如一炬,照亮天下!”
胡七不懂这些文绉绉的言辞,他说:“我和五哥商量了,谭先生泰然就擒,是他的气节,我们得为国家保住栋梁之材,拼个你死我活,也要救他出来!”
徐方白为胡七的豪侠仗义深深折服,他说:“你们打算劫狱?我虽然没有你们的本事,我也不怕死。
你们做什么,我跟着!”
胡七摇摇头道:“这个就不辛苦徐先生了,你是读书人,干不了的!”他细细打量徐方白瘦弱的身子,坦率道:“人尽其才而用。
救谭先生的事,交给我们兄弟。
徐先生应该去做别的事!”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谭先生尚不可为,我又能做啥?”徐方白苦笑
道,“不如痛快随谭先生而去!”
胡七正色道:“徐先生说错了!要唤醒国人,谭先生的鲜血足矣。
但是,谭先生的苦心,要有人传扬开去,才能为民众知晓。
这等事情,我和五哥做不了,徐先生是合适的人才。
你一直追随谭先生,他胸怀救国救民大志,你知道得详尽,务必书写出来,告知天下众生!”
徐方白没想到,胡七微言大义,把自己应尽的责任,说得如此清晰,不由感动得连连点头。
胡七也不再多言,他伸手在布袋里一掏,摸出一把银子,说道:“徐先生,浏阳会馆你绝对进不得,你也不能回湖南,知道你追随谭先生,人多口杂,清廷爪牙不会放过你。
你去添些随身物品,赶快离开京城!”
后面数日,京城血雨腥风。
徐方白躲在前门外的客栈中,根本不敢外出露面。
这天,客栈老板带回了可怕的消息,神色慌张地跑到徐方白的屋子里,说是西太后大开杀戒,在菜市口杀了一批维新变法人士,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谭嗣同。
老板凄惨地道,穷凶极恶,穷凶极恶!谭先生被砍了几十刀,方才断气!
徐方白大惊失色,险些号啕大哭,客栈里闲杂人等多,只得强忍着满腔悲愤,轻声问老板:“五爷、七爷没有劫法场,去救谭先生?”
老板听听走廊上的动静,仔细关上门,说道:“五爷和七爷何等义气之人,怎么会袖手旁观?只是监刑官狡诈啊,临时换了路线,刑场上又大大增加了护卫,兵丁里三层、外三层、让五爷、七爷干着急,没法出手啊!”
徐方白跌坐在圈椅之中,半晌没缓过神。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到底是熟悉的同乡,还是凶狠的清廷捕快”小说开头就设置悬念,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也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徐方白担心谭嗣同的安危,刚决定到浏阳会馆去探查消息,就被胡七一把拉住,劝他不要前往,二人随后到茶馆详聊。
C.小说通篇采用侧面描写塑造谭嗣同不畏生死、英勇就义的人物形象,虽然他在文中并未正式出场,却贯串小说始终。
D.“穷凶极恶,穷凶极恶!”反映了客栈老板对清廷统治的不满,揭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也表现出他对谭嗣同逝世的惋惜。
8.小说中胡七的个性十分鲜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6分)
9.小说以“独木”为题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赏析小说标题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
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
今君有士见过人矣。
”简主曰:“子不知也。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B.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C.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D.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绝,意思是横渡,“绝”与《劝学》“而绝江河”中的“绝”字含义相同。
B.乘,意思是车马,“乘”与《侍坐》“千乘之国”中的“乘”字含义相近。
C.跽,意思是跪着,“跽”与《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字含义不同。
D.贱,意思是轻视,“贱”与《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的“贱”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应该学习齐桓公尊贤重士,做臣子的榜样。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了众人,并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
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秋思一首寄方君遇
吴潜①
西风黄叶堕阶前,秋思撩人已可怜。
身渐衰来非一日,心都懒处是今年。
爱憎毁誉何关我,消息盈虚要识天。
六十四翁凡百足,只祈君相放归田。
【注释】①吴潜:南宋诗人,南宋宁宗嘉定十年举进士第一,先后被封为庆国公、许国公。
后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景抒情,诗人看到面前满地黄叶,心中不免产生了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思绪万千。
B.颈联写诗人认为一切爱恨毁誉已经淡化,所有的事物都自有天命,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
C.尾联使用了“凡百足”“只”等字眼,说明诗人现在非常满意自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欣慰和满足。
D.本诗整体语言风格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心中万般感受统统显于言外,足以让人深深体味。
15.有人评价吴潜的诗歌格调沉郁,感慨颇深。
本诗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9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能直上几万里的高空。
即便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体现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句子是:,。
(5)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上写出了远离家乡的羁旅之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时间上写出了自己年老体衰的孤独处境。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中国饮食文化①,源远流长。
书写饮食文化,不能忽略食料,这关系食物的生产,涉及物种的传播。
食物生产包括获取食料,还包括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