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颐《周易程氏传》第五十二卦_艮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程颐《周易程氏传》第五十二卦_艮卦
第五十二卦_艮卦
艮,序卦:“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
”
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
物无常动之理,艮所以次震也。
艮者止也。
不曰止者,艮山之象,有安重坚实之意,非止义可尽也。
乾坤之交,三索而成艮,一阳居二阴之上。
阳动而上进之物,既至于上则止矣。
阴者静也,上止而下静,故为艮也。
然则与畜止之义何异?曰:畜止者,制畜之义,力止之也;艮止者,安止之义,止其所也。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
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
故艮之道,当艮其背。
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
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
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
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
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
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
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
彖曰:艮,止也。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为止。
止之道,唯其时;行止动静不以时则妄也。
不失其时,则顺理而合义。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
动静合理义,不失其时也,乃其道之光明也。
君子所贵乎时,仲尼行止久速是也。
灵体笃实,有光明之义。
艮其止,止其所也。
艮其止,谓止之而止也。
止之而能止者,由止得其所也。
止而不得其所,则无可止之理。
夫子曰:“于止知其所止。
”谓当止之所也。
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
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
以卦才言也。
上下二体,以敌相应,无相与之义。
阴阳相应则情通而相与,乃以其敌,故不相与也。
不相与,则相背,为艮其背,止之义也。
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相背故不获其身,不见其人,是以能止,能止则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上下皆山,故为兼山。
此而并彼为兼,谓重复也,重艮之象也。
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
位者,所处之分也。
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
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乎?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六在最下,趾之象。
趾,动之先也。
艮其趾,止于动之初也。
事止于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也。
以柔处下,当趾之时也。
行则失其正矣,故止乃无咎,阴柔患其不能常也,不能固也,故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永贞固,则不失止之道也。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当止而行,非正也。
止之于初,故未至失正。
事止于始则易,而未至于失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六二居中得正,得止之道者也。
上无应援,不获其君矣。
三居下之上,成止之主,主乎止者也,乃刚而失中,不得止之宜,刚止于上,非能降而下求,二虽有中正之德,不能从也。
二之行止,系乎所主,非得自由,故为腓之象。
股动则腓随,动止在股而不在腓也。
二既不得以中正之道拯救三之不中,则必勉而随之。
不能拯而唯随也,虽咎不在己,然岂其所欲哉?言不听,道不行也,故其心不快,不能行其志也。
士之处高位,则有拯而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拯之不得而后随。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所以不拯之而唯随者,在上者未能下从也。
退听,下从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限,分隔也,谓上下之际。
三以刚居刚而不中,为成艮之主,决止之极也。
已在下体之上,而隔上下之限,皆为止义。
故为艮其限,是确乎止而不复能进退者也。
在人身,如列其夤。
夤,膂也,上下之际也。
列绝其夤,则上下不相从属,言止于下之坚也。
止道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坚强如此,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
人之固止一隅,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赛忿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厉薰心,谓不安之势薰烁其中也。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谓其固止不能进退,危惧之虑常薰烁其中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四,大臣之位,止天下之当止者也。
以阴柔而不遇刚阳之君,故不能止物,唯自止其身,则可无咎。
所以能无咎者,以止于正也。
言止其身无咎,则见其不能止物,施于政则有咎矣。
在上位而仅能善其身,无取之甚也。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不能为天下之止,能止于其身而已,岂足称大臣之位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五,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而阴柔之才,不足以当此义,故止以在上取辅义言之。
人之所当慎而止者,惟言行也。
五在上,故以辅言。
辅,言之所由出也。
艮于辅,则不妄出而有序也。
言轻发而无序,则有悔。
止之于辅,则悔亡也。
有序,中节有次序也。
辅与颊舌,皆言所由出,而辅在中。
艮其辅,谓止于中也。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五之所善者中也。
艮其辅,谓止于中也。
言以得中为正,止之于辅,使不失中,乃得正也。
上九,敦艮吉。
九以刚实居上,而又成艮之主,在艮之终,止之至坚笃者也。
敦,笃实也。
居止之极,故不过而为敦。
人之止,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久,人之所同患也。
上九能敦厚于终,止道之至善,所以吉也。
六爻之德,唯此为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天下之事,唯终守之为难。
能敦于止,有终者也。
上之吉,以其能厚于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