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课件)-数学六年级第5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5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 8—1 0 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验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计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欲望,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领悟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 8 个圆和 5 个三角形,提问: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独立列式解答。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 4
提问: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学生交流
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求出哪些问题?
2、指导学生解答:小华做了多少朵?
用圆片摆出来,第一排摆多少个圆片?
启发:对照刚才摆的过程,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小华摆多少朵?
11 + 4 = 14(朵)
3、列式后解答后追问:算出的得数与摆出的结果一样吗?
尝试解答:小平做了多少朵?
先用圆片摆一摆,小组合作,再计算
4、讨论:第一排摆了多少?第二排怎么摆?
5、明确:对应摆,最后空 3 个位置不摆。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 1 题:
总之,我在清华四年,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到了一个学士头衔。

现在回想起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从这些课程中收获不大。

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

连现在忽然时髦起来的《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也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

给我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和一门选修课。

前者就是在上面谈到寅恪师的“佛经释文学”;后者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也就是美学。

关于后者,我在别的地方已经谈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英语的单词是很重要的一项,英语想要拿到高分,就一定需要在英语单词上多下功夫,学好单词也是英语逆袭的必要条件,想要掌握好英语单词的话,最好不要大面积占用时间来背英语单词,可以将英语单词的学习时间分为一些零散的闲暇时间
在清华时,除了上课以外,同陈师的接触并不太多。

我没到他家去过一次。

有时候,在校内林荫道上,在熙往攘来的学生人流中,有时会见到陈师去上课。

身着长袍,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

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

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

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离开了水木清华,我同寅恪先生有一个长期的别离。

我在济南教了一年国文,就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

到了这里,我才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

在我一生治学的道路上,这是一个极关重要的转折点。

我从此告别了歌德和莎士比亚,同释迦牟尼和弥勒佛打起交道来。

不用说,这个转变来自寅恪先生的影响。

真是无巧不成书,我的德国老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寅恪先生在柏林大学是同学,同为吕德斯教授的学生。

这样一来,我的中德两位老师同出一个老师的门下。

有人说:“名师出高徒。

”我的老师和太老师们不可谓不“名”矣,可我这个徒却太不“高”了。

忝列门墙,言之汗颜。

但不管怎样说,这总算是一个中德学坛上的佳话吧。

学生动手画一画,再填空。

组织交流时着重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2、想想做做第 2 题:
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学生独立解答。

3、想想做做第 3 题
看清条件,问题,有困难的用学具摆摆。

强调:上下要对齐。

思考:算出的数会不会比 3 2 个少?为什么?
4、想想做做第 4 题:
出示图后指名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求小灰兔拔了多少个,怎么求?独立完成。

汇报:你是怎么做的。

2 5 + 7 = 3 2 (个)
5、想想做做第 5 题:
学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小华做了多少朵?
11+3=14(朵)
(2)小平做了多少朵?
11-3=8(朵)
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

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

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

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给学生足够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动手操作的经验,总结规律,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整体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