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2022年跨国并购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2022年跨国并购案例
银行跨国并购是资本跨国流动即国际资产移动的一种方式,属于国际
投资范畴。
银行跨国并购绩效是银行跨国并购中的核心问题,是银行实施
跨国并购的支柱所在和先决条件。
对该问题的研究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国银行业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军国际银行业,增强中国银行业在国际银行业中
的影响力,这也是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家政治、经济利益的。
一、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
1980年,中国银行业就开始了跨境并购尝试。
当时,中实银行收购了
香港嘉华银行61.38%的股份,开中国银行业境外并购的先河;1998年2月,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收购英国西敏银行所属的西敏证券亚洲有限公司,完成
了中国工商银行的首次境外收购。
2006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并购交易事件可谓接连不断,并购交易的规模和并购的范围也持续增长和扩大,涉及到香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南非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据Dealogic统计,截至2007年10月27日,中国银行业共宣布6笔海外并购项目,并购交易额达10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占中国海外并购总交易额的50.7%,并
购频率之高和金额之大前所未有。
2007年8月,国际金融市场开始经历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来最为剧烈的动荡。
2022年,中国银行业利用国际银行业格局调整的契机,
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
大型商业银行共收购(或参股)了5家境外机构,涉及收购金额约合75.75亿美元。
中国银行业正以积极姿态走向国际大舞台,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也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阶段分析
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93
年至2005年,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平均每年进行一次跨国并购交易,但是,这些跨国并购交易都发生在中国大陆附近,主要是在香港地区;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至2022年,中国金融服务机构在这一时期共进行了11起跨国并购交易,其中6起发生在中国之外。
中国银行业逐渐增多的跨国并购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趋势,而不是
异常的经济、金融现象。
中国银行业的市值在稳步上升。
在2007年按市
值计算的世界最大的30家银行中中国拥有5家,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多(除了美国,在30家中占有7家);另外,全球金融危机在各国银行业之间造成了悬殊的业绩差距,使得中国银行业能够在类似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
济体中脱颖而出。
2007年,大多数处于金融危机中心地带的北美银行的平均股东总回报率(TSR)是-17%,同样暴露于金融危机中的西欧银行平均股东总回报率为-3%,作为对比,金砖四国的主要银行平均股东回报率为50%。
中国银行业的强势赢利性增长赋予中国的银行资本和流动性以进行跨国并购交易。
中国银行业利用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自身的成长才刚刚开始。
三、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绩效的实证检验
(一)实证分析方法的选用与指标选取
本文实证分析运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将多个实测变量转换为较少几个不相关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选取的指标是中国工商银行的相关财务指标。
因为中国工商银行在2006年底进行过
跨国并购交易,满足成为目标银行的基本条件。
本文设计的银行跨国并购
绩效考察指标体系构成如下:
表1银行跨国并购绩效考察指标体系的构成
盈利性指标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除以期初和期末总资产余额均值反映银行资产总体盈利水平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除以所有者权益反映银行资本投资效益
利润率净利润除以营业收入合计反映银行盈利性
资产使用率营业收入除以期初和期末总资产余额均值反映银行资产创收能力
安全性指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除以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反映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及经营稳健程度
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余额除以不良贷款余额反映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负债比率总负债除以期初和期末总资产余额均值反映银行偿债能力权益比率所有者权益除以期初和期末总资产余额均值与银行资本安全性正相关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附属资本)除以加权风险资产与银行系统安全性正相关
流动性指标资产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余额除以流动性负债余额反映银行短期偿债能力
贷存比率贷款余额除以存款余额与银行流动性负相关
成长性指标总资产增长率当期总资产增加额除以期初总资产余额反映银行总体成长能力
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合计比率非利息收入除以营业收入合计反映银行非利息收入规模
营业收入增长率当期营业收入增加额除以期初营业收入合计反映银行收入创造能力
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年度报告摘要[R].2022.4.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样本银行的跨国并购绩效考察,具体结果如下:
表2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绩效因子分析法输出结果
整体13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中有3个特征值超过1,故此因子分析提取三个主要成分F�1、F�2和F�3;这三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了96.985%,表明原来13个指标反映的信息绝大部分可以由这三个公共因子反映;进而,提取三个公共因子的因子模型如下:
F��123�=α�i1�•F�1+α�i2�•F�2+α�i3�•F�3+e�i(i= 1,2,3,…13)(式1)
其中,F��123�是三个公共因子的综合得分,即样本银行绩效的综合得分;F�1、F�2和F�3的值分别为样本银行在各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α��ij�(i=1,2,3…13;j=1,2,3)是各个公共因子的贡献率。
另外,由各个公共因子的旋转成份矩阵可得:公共因子F�1主要在资产收益率(某�1)、利润率(某�3)、拨备覆盖率(某�5)、资产使用率(某�9)、成本收入比率(某�10)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率(某�12)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而这些指标大多数集中于银行跨国并购绩效考察体系中的盈利
性指标,反映银行主要的经营绩效,故可将公共因子F�1确定为盈利性因子;公共因子F�2主要在资本收益率(某�2)、不良贷款率(某�4)、负债比率(某�6)、权益比率(某�7)、贷存比率(某�8)和总资产增长率(某�11)等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这些指标主要集中于银行跨国并购绩效考察体系中的安全性指标和流动性指标,故将公共因子F�2确定为安全流动性因子;公共因子F�3仅在营业收入增长率(某�13)一个指标上具有较大载荷,此指标又属于成长性指标,故将公共因子F�3确定为成长性因子。
式2、式3、式4分别列出了提取的各个公共因子与原始数据间的线性关系:
F�1=0.962某�1+0.58某�2+0.912某�3-0.524某�4+0.924某�5-0.499某�6+0.611某�7-0.005某�8+0.953某�9-0.931某
��10�+0.03某��11�+0.864某��12�+0.115某��13�(式2) F�2=-0.245某�1+0.805某�2-0.405某�3+0.776某�4+0.061某�5+0.83某�6-0.774某�7+0.949某�8-0.111某�9-0.169某
��10�-0.973某��11�-0.414某��12�-0.005某��13�(式3) F�3=0某�1-0.069某�2-0.022某�3+0.14某�4+0.263某�5-0.183某�6+0.052某�7+0.276某�8+0.199某�9+0.26某
��10�+0.222某��11�+0.232某��12�+0.993某��13�(式4)以各公共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样本银行在考察期中各年份的因子综合得分,亦即样本银行跨国并购绩效表现的综合得分。
具体公式如式5:
F��123�=57.962%F�1+28.623%F�2+10.401%F�396.985%(式5)经过计算后的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国工商银行并购绩效各因子得分及系统绩效综合得分计算结果
并购阶段各因子得分
F1F2F3综合得分绩效综合排名
并购前四年-0.93273071.434344370.252487690.948575827
并购前三年0.120938751.401744920.703489181.593043624
并购前二年0.214356011.479549570.444408161.701312052
并购前一年0.060990311.137453120.429376481.255311415
并购当年0.297338770.992403140..418843051.245873596
并购后一年0.780214691.051590140.82360121.638893583
并购后二年1.106776881.125065450.666651431.892987461
先来看各个公共因子的得分情况,三个公共因子在并购后的两年内均结束了并购前的评分下滑趋势。
其中,盈利性因子增长最为显著,明显高于并购前各年的评分水平,说明并购有利于样本银行盈利性的增强;安全流动性因子评分虽然低于并购前的各年评分水平,但逐渐有所抬升,说明该指标的情况正在好转;成长性因子在并购后的评分出现了起伏,但其绝对变动量仍是十分可观的。
样本银行的各年绩效综合评分中并购后两年的评分均不低于并购前的绩效评分,即因子分析法显示银行的绩效有所上升,其整体绩效高于并购前的绩效。
四、中国银行业实施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
(一)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战略基础
在银行规模上:调整银行内部体系结构,克服规模不经济的不利效应;在资产质量方面:注重资产质量,防范不良资产,对已经存在的不良资产给予严格控制、剥离,增强抗风险能力;在人力资源方面,积极储备高素质的
复合型人才,组建国际化管理团队。
这样中国银行业才能在跨国并购中做
到轻装上阵,有勇有谋。
(二)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区位战略
(三)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目标战略
出于当前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现状,对于目标国中拥有一定
客户资源、发展潜力较大、增长势头强劲的中小银行进行全资或控股跨国
并购是一个很好的解决策略;对于国际性大银行的全资并购,目前中国银行
业并不具有可行性,况且也没有实施的必要。
完全可以通过以收购其部分
股权的方式参与到这些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去,通过这种方式,进一
步提高中国银行业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程度、认知程度,并且有助于
中国银行业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时机
中国银行业要将跨国并购时机选择在一个特殊阶段。
区域性经济危机、国外银行经营困难和银行内部危机应是中国银行业跨国并购的较好时机。
此外,还有因银行内部经营不善或因各种问题产生银行内部危机而导致的
银行并购机会。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银行利用金融危机给韩国造成的
影响,一举并购了韩国的韩美银行、韩国第一银行和韩国外换银行;日本经
济动荡后,也出现了大规模的银行并购狂潮,使日本市场上银行的数量锐减。
因此,中国银行业实施跨国并购应该利用这些机会并很好的进行研究分析,
锁定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银行进行跨国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