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华侨城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华侨城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滨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________”这个成语源自颔联,现表达“要达到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个道理。
颈联“________”字写出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空”字是说潭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殆尽。
(2)诗歌的七,八两句动静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好友。
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诉衷情
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尘暗旧貂裘”用了(人名)想立功封侯,却只落得一场梦幻的典故。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当年”两句再现了词人早年满怀豪情壮志慷慨从戎的情景。
B. “关河”两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的遗憾。
C. “胡未灭”三句写尽了词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痛苦与不甘。
D. “此生”三句表明词人决意淡出,隐居沧洲终老此生。
6.尾联的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汉江①临泛
王维
楚塞②三湘接,荆门九派③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①汉江:即汉水。
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
③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使至塞上》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
B.《汉江临泛》尾联通过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
C.《使至塞上》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汉江临泛》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
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请说说本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9.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
(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
10.古诗阅读
寒夜
杜未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口口便不同。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诗中口口(空格)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雪花 B菊花 C梅花
11.古诗词鉴赏。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注释】酒旆(pèi):酒店的旗帘,酒家悬于门前以招徕顾客。
(1)全诗境界清淡闲远,前三句中________是近景。
________是远景,近景远景相得益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杂诗》
唐·无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
②等是:等于。
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东坡[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苏轼在贬官黄州时居住与躬耕的地方。
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
铿然:象声词。
(1)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热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情趣?联系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1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①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①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片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2)词的下片主要是用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舍弟,指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
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
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9.阅读下面古诗,品味离情,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品析其中“香”字的意蕴。
(2)这首古诗与李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都是借流水抒离情。
你认为哪一首写得更好?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链接)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20.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2)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情绪,又有看到景色后开朗宽松的心境。
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流露出作者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
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诗人的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
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2.(1)曲径通幽;悦
(2)“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解析】【分析】⑴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联的“幽”“深”二字尤为重要。
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
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
幽静的竹林里,一条小路通向深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
此联主要描写静景。
“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
因为此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
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
⑵“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都”,都,全部。
“寂”,寂静,没有声音。
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
“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
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故答案为:⑴曲径通幽;悦;
⑵“静”指“万籁俱寂”,“动”指“钟磬音”,作者以动衬静,用钟磬音的悠扬深远来衬托环境的幽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成语和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炼字题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3.(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本题分析时理解分析诗文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
首联的“早雾”;颔联的“鸡未唱,马频嘶”;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这些都写出诗人出发之早。
据此理解作答。
(2)“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作“珪”,说自己已经走出了三十里,天上的残月依旧高悬,极力说明行路之早,表达了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或衬托,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衬托出发得早也可)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
分析时要扣住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也就是要找出诗歌哪些地方体现了“早”字。
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
注意结合诗句内容的理解,明确比喻修辞在句中的运用,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1)伤感;凄楚
(2)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解析】【分析】(1)“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这一景物描写烘托出环境的凄清和伤感。
(2)诗歌的最后一句最能体现本诗的思想情感。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怜”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包含着对朋友的同情、怜悯,借白云送友人一程,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伤感、凄楚
⑵表现作者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环境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语句,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关键词语的分析和理解。
5.D
解析:(1)苏秦
(2)D
【解析】【分析】(1)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
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2)D项,此生三句意思是: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心老沧州”非是作者所愿,而是迫不得已。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
这愤慨之中流露的是对家国的忧虑和关怀,D错误。
故选D。
故答案为:⑴苏秦;⑵D
【点评】⑴古诗中所用典故要熟悉典故相关内容和典故作用
⑵诗歌鉴赏要注意理解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表达方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故答案为: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B
解析:(1)B
(2)赏析:在广袤的沙漠上,一缕轻烟直上,没有一丝风,长烟显得孤独无依。
长长的黄河上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这两句诗用对偶的手法,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山河图。
一个
“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
【解析】【分析】(1)B.有误。
《汉江临泛》的尾联没有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好风日”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
故选B。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故答案为:⑴ B
⑵赏析:在广袤的沙漠上,一缕轻烟直上,没有一丝风,长烟显得孤独无依。
长长的黄河上方,是一轮圆圆的落日,这两句诗用对偶的手法,描绘了一副壮丽的山河图。
一个“直”字,写出了沙漠里渺无人烟的广袤意境;一个“圆”字,把落日的浑圆柔和描写得惟妙惟肖。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要求学生在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写作方法。
内容及感情赏析。
8.(1)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意近即可)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抓住景物“山岭”“原野”“长江”“荒原”的特点描绘即可。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送行舟”,这句话是说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
用的是拟人手法。
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送行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故答案为:⑴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意近即可);
⑵“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9.(1)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2)此诗运用夸张修辞,描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分析律诗的韵律特点。
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
此诗运用夸张修辞,夸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萋萋秋草让人产生无限惆怅之情,今夜斜射的月光同样照耀着过去在北方所住的楼房。
七、八两句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家国之思的沉痛、孤寂之情。
故答案为:⑴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⑵此诗运用夸张修辞,描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律诗的韵律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七言律诗格律严密:八句,四韵或五韵(压四个韵或者五个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
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10.B
解析:(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2)B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
【解析】【分析】(1)“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两句:诗人与客人夜间在火炉前,火炉炭火刚红,壶中热水滚滚,主客以茶代酒,一起喝着芳香的浓茶,向火深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