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专题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

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

它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

麻雀的果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空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

栖息在乡村和公园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轰。

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

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

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踢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

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

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

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溢成灾。

十九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

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

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麻雀多了,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自投罗网:________ 泛滥成灾:________
(3)麻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4)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麻雀的特点→________→麻雀对于人类的功过。

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5)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6)文中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1)《麻雀》
(2)自己送死投入网中;文中指毛虫太多造成灾难。

(3)第二自然段
(4)麻雀很聪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因为麻雀在其它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在育雏期,是捕获害虫的益鸟。

(6)不能删去;删去了“几乎”就表达不出有些地方麻雀面临灭绝的危险,删去了“常”就表达不出人们对麻雀的误会,有这两个词语,表达才更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短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概括。

②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1)《麻雀》;
(2)自投罗网:自己送死投入网中。

泛滥成灾:文中指毛虫太多造成灾难。

(3)第二自然段;
(4)1、麻雀很聪明 2、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因为麻雀在其它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在育雏期,是捕获害虫的益鸟。

(6)不能删去;删去了“几乎”就表达不出有些地方麻雀面临灭绝的危险,删去了“常”就表达不出人们对麻雀的误会,有这两个词语,表达才更准确。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①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②考查说明方法,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

孔雀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

不一会儿织成了一张网,一环套一环又细又密。

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刮风下雨()能粘住许多飞虫。

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她织得那么快,那么好。

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就织成浑圆的茧子,雪白的茧子光溜溜的。

这时,蚕也向大家作了说明:“我吐出的丝( )很多,( )我一点不留,把它全送给人们,织成五光十色的彩绸。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到孔雀的跟前对孔雀说听了蚕的介绍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她(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五颜六色——________ 谨小慎微——________
兴致勃勃——________ 光秃秃——________
(5)想一想,为什么蜘蛛觉得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蚕。

(6)蚕和蜘蛛,你喜欢谁?为什么?
【答案】(1)蚕和蜘蛛
(2)即使;也;虽然;但是
(3),:“,。


(4)五光十色;一丝不苟;兴高采烈;光溜溜
(5)因为蚕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6)蚕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即使……也……”②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
(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5)、(6)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蚕和蜘蛛;
(2)即使;也;虽然;但是;
(3),:“,。


(4)五光十色、一丝不苟、兴高采烈、光溜溜;
(5)因为蚕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6)蚕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4)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5)、(6)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3.阅读理解。

背书(节选)
李晴
我是个爱静的人,即使是早起背书,也喜欢找一个僻静的地方。

那时,我就选中了校园墙角的一溜猪舍(shěshè)。

其实,除了猪粪的气味,那是个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地方。

石子铺的小道,青石砌(qiē qì)的圈栏,薄薄的雾气,冰冰凉的青石板。

坐在上面背书,真是清新爽快。

除了背诵文史地英语外,还有一本我日日必背的书。

那是本很旧的《唐诗三百
首》,发黄的麻纸,竖排版,繁体字,石印。

【A】一首一首()一页一页()在晨风轻拂的油灯下()我慢慢地都背过去了()日子()一个又一个的日子()都从油灯下()从我朗朗的背书声中翻过去了()
对于我的惊扰,猪们一开始很是慌乱。

它们又哼又撞,甚至跳起来用嘴拱我放在圈(juàn quān)栏上的煤油灯。

但日子久了,便习以为常。

我背我的,它们睡它们的。

望着它们相依相偎(wēi wèi),呼呼噜噜,我的心里便踏实了许多。

到了冬天,起早背书就不那么惬意了。

猪圈位于校园一隅,冷风从低矮的围墙呼呼而入。

为了煤油灯不被风吹灭,我只好挡在风口。

手麻了,脚麻了,耳朵也麻了。

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一边跺着脚一边背书,直到天亮。

【B】有时遇到下雪天,片片雪花飞旋而下,无声地落在灯罩上,发出咝咝的声响,像无数飞着的小蛾子。

放寒假后,我回到家,母亲看着我冻得红肿的手背,心疼得直掉眼泪。

现在,人们早已不用煤油灯了。

但每当耳旁听到有人说:上了几年学,混了几年,啥也没学下。

我便想起求学的那些日子,那些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日子。

(选自《广东第二课堂(小学)》 2015年第5期)(1)画去括号里错误的读音。

(2)给文中画横线句子【A】的空白处加上标点。

(3)“习以为常”的意思是________。

作者在猪舍旁边读书,猪们一开始很是慌乱,后来习以为常的原因是________。

(4)文中划线的句子【B】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在文中属于________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5)为什么每当听到有人说“上了几年学,混了几年,啥也没学下”时,作者会“想起求学的那些日子,那些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日子"?
【答案】(1)shě;qiē;quān;wèi
(2),,,:,,,。

(3)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作者长期在猪舍边读书,猪们常常看到她,就不再惊慌了。

(4)比喻;环境;表现冬天的冷,表现出作者背书的辛苦,表现作者在中学时代学习的刻苦勤奋
(5)因为作者珍惜时间,那些早起背书的经历,让她在感受无数终身难忘的苦甚至痛滋味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这种虽苦尤甜的记忆,让她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更好的人生。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第一空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第二空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把“雪花落在灯罩上发出咝咝的声响”比作“无数飞着的小蛾子”是比喻,划线句子是环境描写,表现冬天的冷,表现出作者背书的辛苦,表现作者在中学时代学习的刻苦勤奋。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shě;qiē;quān;wèi
(2),,,:,,,。

(3)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作者长期在猪舍边读书,猪们常常看到她,就不再惊慌了。

(4)比喻;环境;表现冬天的冷,表现出作者背书的辛苦,表现作者在中学时代学习的刻苦勤奋。

(5)因为作者珍惜时间,那些早起背书的经历,让她在感受无数终身难忘的苦甚至痛滋味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这种虽苦尤甜的记忆,让她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更好的人生。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3)第一空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第二空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父爱深深
“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

”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

那是1964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

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

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织自己的乐队。

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

“咱们自己做!”他说。

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

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毫不足道的黏胶。

终于,我们完工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

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
比赛的日子到了。

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

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

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乐不够流畅、优美。

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1)下划线的词语“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

(2)当听到爸爸说不能给“我”买音箱时,“我”的心情怎样?
(3)“我”的竞争者们十分羡慕,甚至妒忌“我”,为什么?
(4)对“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B. “我”体会到父亲的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为重要。

C. “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

(5)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写出你的想法。

【答案】(1)买一个音箱。

(2)很失落,感觉心要碎了。

(3)他们的爸爸从来不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他们没有得到父亲的关心。

(4)B
(5)喜欢。

因为这位父亲的爱表现在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及支持上。

【解析】【分析】(1)、(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我”想有一个音箱。

(2)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3)因为他们的爸爸从来不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他们没有得到爸爸的关心。

(4)B;
(5)喜欢。

因为这位父亲的爱表现在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及支持上。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鱼的启示(节选)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

”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

把它放回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那样大的鱼。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把它放回湖里。

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2)短文中“依依不舍”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是________,反义词是________。

(3)概括倒数第二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4)读了这篇短文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形容留恋,不忍分离;恋恋不舍;长扬而去
(3)每当“我”遇到抉择的时候,父亲的话就给“我”力量。

(4)在道德的是与非面前要勇敢地、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2)形容留恋,不忍分离;恋恋不舍;长扬而去
(3)每当“我”遇到抉择的时候,父亲的话就给“我”力量。

(4)在道德的是与非面前要勇敢地、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点评】(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我能行。

想做橡树的比尔·盖茨
董贺
比尔·盖茨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建人之一。

他___________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___________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苍穹的橡树。

比尔·盖茨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

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读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读名人传记。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政治家罗斯福、军事家拿破仑以及大发明家爱迪生等人的传记,他都读。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老盖茨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


“为了思考?”
“对,为了思考。

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老盖茨既吃惊又高兴。

一有机会,老盖茨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

比尔·盖茨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布置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

一天,比尔·盖茨的同学来他家做客,发现比尔·盖茨在读这些书,禁不住好奇地问:“你怎么买这么多书?”
“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

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为什么要与众不同?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就像绿洲上的小草一样。


“___________做绿洲上的一株小草,还___________做荒丘上的一棵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苍穹。

”比尔·盖茨坚定地说。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名鼎鼎:________
②与众不同: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这句话的意思。

(4)请你说说“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苍穹的橡树”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5)认真读文章,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比尔·盖茨小时候的志向是做一棵昂首苍穹的橡树,你的志向呢?用一句话写下来。

【答案】(1)之所以……是因为……;与其……不如……
(2)形容名气很大。

;跟众人不一样。

(3)因为读书多而懂得多,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4)解释说明。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要只满足于同别人一样的生活。

(6)示例:做一名保家卫国的海军战士。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之所以……是因为……”②分句前后是选择关系。

故选“与其……不如……”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用一句话写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1)之所以……是因为……;与其……不如……
(2)①形容名气很大。

②跟众人不一样。

(3)因为读书多而懂得多,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4)解释说明。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要只满足于同别人一样的生活。

(6)示例:做一名保家卫国的海军战士。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些试题,要言之有理。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二)最贵的项链
这个上午顾客不多,店主站在柜台后面,悠闲地望着窗外。

这时,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

过了一会儿,她走进店里,对店主说:“我要买这条项链,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儿吗?”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Jié jiē),然后摊开在柜台上,兴(xìng xīng)奋地说:“瞧,这是我帮邻居珍妮小姐拿报纸赚的,这些够了吧?”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己。

她说:”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她。

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

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


店主拿出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在上面系(jìxì)了一条绿色的丝带。

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小心点儿。

”小女孩连蹦带跳地回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