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烧伤后增生性
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神经再生
研究生:宋烨
导师:岑瑛教授
中文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情况,为新的l临床治疗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对临床和病理诊断均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病人进行研究。

通过抗S-100蛋白和抗神经微丝蛋白(NF)的抗体,将所切取的瘢痕进行免疫组化LSAB法双标染色。

再将标本通过图像采集分析系统进行测定,得到S-100和NF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独立变量的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研究结果:1.增生性瘢痕组与瘢痕疙瘩组各自均随着时间推移,S-100和NF的表达逐渐增加,在3—5月时间段内增长的速率较高,至18月以后,增生速率逐渐变慢。

2.3—5月时间段和6—12月时间段相比较,6—12月时间段和>12月时间段相比较,增生性瘢痕组S一100和NF的表达,p<0.05,差异有显著性。

瘢痕疙瘩组也存在类似的差异。

3.增生性瘢痕组S-100和NF的表达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瘢痕疙瘩组。

但在3—5月时问段内二者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6月及以上时间段内p<0,05,差异有显著性。

4.所有瘢痕中,男性与女性S-100和NF的表达在最初的3-6月时间段内几乎是一致的。

但在12月以后,两组中男性的表达
有高于女性的倾向。

研究结论:1.S-100与NF能准确反映病理性瘢痕中神经再生情况。

2.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的神经再生随时间增加而增多,以3—5月最为明显,至18个月后趋于平稳。

3.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在不同的时间段各自存在差异。

4,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神经的再生多于瘢痕疙瘩,以5个月后较为明显。

5.不同性别患者神经再生存在差异,其原因不详。

关键词:深度烧伤瘢痕神经再生S-100蛋白神经微丝

TheNerveRegenerationofHypertrophicScarsandKeloidsafterDeepBurns
Postgraduate:SongYe
AcademicSupervisor:Prof.CeuYing
Abstract
Objective:TostudythedifferenceofnerveregenerationofhumanhypertrophicscarsandkeloidsafterdeepbumsSOastosupportthenCWcliniealtreatment.
Method:Fifty—threesamplesthatwerediagnosedashypertrophicsealsorkeloidsafterdeepbumsbyclinicalandpathologicrepresentations,We
andanti—neurofilament(NF)intwo—labeluseanti·S-100
immunohistochemistrytodefinethenervesinscars.Then.wemeasuredtheMeanIntegratedOpticalDensity(MIOD)ofS-100andNFandanalyzedthem.
Results:1.Inhypertrophicscarsorkeloids,theexpressionofS-100andNFwasgrowinggradually.ThespeedWashighduring3-5mothspostburnedandsloweddownafter18mouthspostburned.2.TheexpressionofS-100andNFinhype血ophicSCarSismorethanthatinkeloids.Butduring3-5monthspostburned,therewasnodifference(P>o.05).Whileafter6monthspostburned,therewasdifference(P<0,05).3TohypertrophicSCarSandkeloids,theIODin3-5months,6-12monthsand>12monthsaredifferent.4.InhypertrophicSCarSandkeloids,maleandfemalehadthe
sameexpressionduring3-5monthspostburned.However,after12monthspostburned,formale,bothgroupshadahigherexpressionthanfemale.Conclusion:1.S—100andNFaregoodmarkerstodefinethenerveregenerationinscars.2.ThenerveregenerationinhypertrophicSCarSorkeloidswasgrownwithtimesgoingon.Butafter18monthspostburned,thespeedsslowe,ddown.3.ThenerveregenerationinhypertrophicSCarSismorethankeloids,especiallyafter5monthspostburned.4.Tohypertrophicscarasandkeloids,theIODin3-5months,6-12monthsand>12monthsaredifferent.5.ThereiSdifferencebetweenmaleandfemaleinnerveregeneration.However,wedon’tknowthereason,
KeyWords:DeepBurnsScarNerveRegenerationS-100NF

刖置
深度烧伤,是指深II度和III度烧伤。

深II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但仍残留部分网状层。

III度烧伤除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全部毁损外,有时可深及脂肪、肌肉甚至骨骼。

在创面愈合过程中,二者均要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

瘢痕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病人均有较明显的自发性灼痛与奇痒,尤其是在气温较高或病人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f2】。

对于其原因,多数作者认为是瘢痕局部缺氧pI、炎性因子的释放等n
皮肤内有广泛而致密的感觉神经末梢和感受器f5】。

在深度烧伤中,这些神经末梢和感受器均被毁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有神经再生[6】【71。

而对于神经纤维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再生及分布情况,则极少有人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对上述两种瘢痕进行抗S-100(显示神经髓鞘中的Sehwann细胞)和抗神经微丝(NF)(显示轴突)的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探讨深度烧伤后瘢痕中神经再生情况,为新的临床治疗思路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标本来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整形烧伤外科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的住院病人中,选取临床诊断为深度烧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病人。

诊断标准见表1。

所有标本均经过华西医院病理中心盲法证实,去除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的标本。

符合要求的标本共53例,具体情况见表2。

表1深度烧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临床诊断标准
表2病例资料
二、主要试剂
兔抗人S-100蛋白多克隆抗体(1.5ml工作液),北京中山公司分装美国Zymed公司产品
鼠抗人神经丝蛋白(广谱)单克隆抗体(1.5ml工作液),北京中山公司分装美国Zymed公司产品
通用型SP试剂盒:
A.内源性过氧化物酶阻断剂
B.封闭用正常山羊/兔血清工作液
C.生物素标记二抗工作液
D.通用型生物素标记羊抗兔、大鼠、小鼠和豚鼠IgG
北京中山公司生产
lO%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液、不同浓度酒精、3%H202、蒸馏水、PBS液、Tween20PBS稀释液、底物缓冲液、链亲和素、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抗体(APAAP)复合物、苏木素、伊红、DAB储备液、NBT/BCIP、甲基绿、二甲苯等免疫化试剂由四川大学华西病理中心提供。

另:底物缓冲液配制:检测液2.5ml
Tris—Hcl250I_tl
5MNacl50I.tl
Mgcl2125I_tl
纯水20759l
三、主要仪器与设备
1.免疫组化设备:石蜡切片机、4。

C冷藏冰箱、37。

C恒温培养箱、烤箱、天平、微波炉、普通光学显微镜
2.图像采集处理系统:E600研究显微镜,SPOTCOOLCCD摄像
头,美国Nikon&Spot公司生产
四、实验方法
1.病例分组
瘢痕标本共53例,按临床和病理诊断,分为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每一组再以形成时间分为3—5月组、6.12月和>12月组。

2.标本采集
在整形手术时,获取被切除的瘢痕,修剪皮下组织,制成lxlx0.3cm组织块,立即用10%缓冲福尔马林室温下固定,在24小时内常规石蜡包埋。

3.HE染色
3.1石蜡切片脱蜡到水
(1)二甲苯I10分钟
(2)二甲苯II10分钟
(3)无水酒精I1-2分钟
(4)无水酒精II1.2分钟
(5)95%酒精1分钟
(6)80%酒精1分钟
(7)70%酒精1分钟
(8)自来水洗1分钟
蒸馏水洗1分钟
32染色
(1)苏木素染液5.15分钟
(2)自来水洗3—5分钟
(3)1%盐酸酒精8—15秒
(4)自来水洗35分钟
(5)弱碱性水溶液30一60秒
(6)自来水洗10分钟
(7)蒸馏水洗
(8)伊红染液5.15分钟
(9)自来水洗
(10)蒸馏水洗1-2次
3.3脱水、透明、封片
(1)70%酒精1.2分钟
(2)80%酒精1—2分钟
(3)95%酒精1分钟
(4)无水酒精Il一5分钟
(5)无水酒精Ⅱ1.5分钟
(6)二甲苯I1—2分钟
(7)二甲苯II10分钟
(8)中性树胶封片
4.免疫组化双标染色
采用LSAB法双标显示瘢痕中的S-100(Schwann细胞)和神经微丝(轴突)。

第一抗体为兔抗人S-100蛋白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神经微丝蛋白单克隆抗体,第二抗体为生物素标记的羊抗兔、羊抗鼠IgG(通用型)。

设置阴性对照(用PBS液代替一抗,其余条件不变),以排除内源性生物素污染所至的非特异性反应,避免出现假阳性。

以小脑组织作为阳性对照。

具体步骤如下:
4.1石蜡切片脱蜡到水
(1)二甲苯5分钟,2次
(2)100%酒精5分钟,2次
(3)95%酒精5分钟
(4)70%酒精2分钟
(5)蒸馏水洗5分钟,2次
4.2(1)3%H202处理室温,15分钟(3%H202:30%的H202l蒸馏水90ral)
(2)蒸馏水洗
(3)PBS洗,5分钟,2次
4.313%『F常血清处理,室温或37。

C,20分钟
4.4.(1)用滤纸吸去血清,不洗
(2)直接滴加第一种第一抗体(S.100),37"C,30—60分钟4.5PBS洗,5分钟,2次
4.6滴加生物素一第二抗体(1:150—2001,37。

C,30分钟
4.7PBS洗,5分钟,2次
4.8滴加链亲和素(链亲和素:生物素结合的过氧化物酶液:PBS=I:1:100,应提前30分钟配制),37℃,30分钟
4.9PBS洗,5分钟,2次
4.10显色,镜下观察进行,PBS适时终止显色
DAB储备液(25mg/ml,PBS配制)50ul
1xPBS2.5ml
3%H202(30%H202)8ul(O.8u1)
4.1l显色终止后,用Tween20PBS稀释液(Tween20:PBS=I:200),荡洗切片3次,每次2分钟
4.12滴加第二种第一抗体(NF)的稀释液(1:100稀释),37。

C,孵育120分钟

图5增生性瘢痕(HE×200)
Fig.5Hypertrophicscar(HEX200)
图6瘢痕疙瘩(HE×200)
Fig.6Keloid(HE×200)

图7男,5岁,4个月,增生性瘢痕(LSAB×200)
Fig.7Male,5-year-old,4months,hypertrophicscar(LSAB×200)
圈8女,52岁,4个月,瘢痕疙瘩(LSAB×200)Fig.7Female,52一year-old,4months,keloid(LSAB×200)

图9男,4岁,lO个月,增生性瘢痕(LSAB×200)
Fig.7Male,4-year-old,10months,hypertrophicscar(LSAB×200)
图10男,20岁,10个月,瘢痕疙瘩(LSABX200)
Fig7Male,20一year-old,10months,keloid(LSABx200)

图11男,19岁,13个月,增生性瘢痕(LSAB×200)
Fig11Male,19一year-old,103months,hypertrophicSCar(LSAB×200)
幽12女,32岁,3年.瘢痕疙瘩(LSABX200)Fig.12,Female,32-year-old,3years,keloid(LSAB×200)

讨论
一、s一100与NF的表达能准确的检测出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情况及其分布
长期以来,由于使用重金属浸渍等非特异性染色,瘢痕中的神经纤维未能得到很好的显示[91[10l。

本实验采用抗S-100和抗神经微丝(NF)的抗体作为标记物,能够很好的显示瘢痕中再生的神经纤维。

S-100蛋白是一种酸性蛋白,定位于胞浆和核,呈弥漫性的阳性反应,主要存在于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和外周神经的Schwann细胞中。

本实验中,被标记的Schwann细胞包绕并伴行于神经纤维轴突。

NF蛋白属中间丝蛋白家族,定位于神经元的胞浆和胞突,广泛存在于各种神经元。

NF蛋白的多聚体——神经微丝由胞体组装并转运至轴突,其数量与神经纤维的直径大小相关[5l[81。

本实验中,被标记的NF存在于轴突内。

我们使用抗S-100和抗NF抗体作为标记物,能够特异性显示病理状态下的神经再生,此方法优于使用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二、伤后3-5月,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神经纤维的生长速度快于6个月及其以后的病理性瘢痕
病理性瘢痕中神经的生长在最初的3.5月非常迅速,这与其生长最为旺盛的时间段相吻合。

我们在实验中同时见到,大量血管与神经伴行生长。

这可以解释临床上此期病员的瘢痕红肿、感觉异常的现象。

本实验中,6个月后神经生长的速度开始减慢,与3.5月内的神经生长有明显差别:18个月后神经的生长曲线渐趋平缓,这时的瘢痕生长也基本上稳定下来。

本实验与Altun等【7】在伤后4月所观察到的结果相一致。

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伤后3.5月是治疗病理性瘢痕,尤其是增生性瘢痕的最佳时期。

而6个月以后的治疗,只是相对有效。

对于6个月以后瘢痕疙瘩增生速度与神经再生不一致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三、伤后3-5月内,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神经再生的数量无明显差异
在5个月内,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S-100和NF表达无明显差异。

在HE染色的光镜下,瘢痕疙瘩也没有典型的漩涡状、结节状胶原纤维。

此期对瘢痕疙瘩的诊断,更多的是依据临床表现。

神经生长没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瘢痕疙瘩中尚无大量胶原基质堆积,以致阻碍神经的再生【4】。

四、伤后6个月,增生性瘢痕中神经的再生开始高于瘕痕疙瘩
伤后6个月,增生性瘢痕的S-100和NF表达逐渐高于瘢痕疙瘩,即增生性瘢痕的神经再生多于瘢痕疙瘩。

这证明皮肤神经系统在烧伤创面愈合和瘢痕重塑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

异常的瘢痕增生也许与神经的缺失存在一定联系。

其原因,可能与皮肤神经所释放的神经肽对创面愈合起促进作用有关【12】【“1。

Ansel的研究认为,神经肽能刺激角化细胞、朗罕氏细胞、肥大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

其中的P物质(SP)能直接激活人类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IDMEC),而HDMEC能高水平的表达重要的支持分子——血管细胞支持分子1(VCAM一1)【13]。

反之,瘢痕疙瘩中大量异常增生的胶原纤维阻碍了神经和血管再生入真皮中。

五、不同性别患者的神经再生存在差异
伤后3.5月,不同性别患者神经再生的差异不甚明显。

6个月以后,虽然由于不同性别患者S-100和NF的IOD值离散程度太大,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男性患者的神经再生有多于女性患者
的趋势。

不同性别患者神经再生的差异也许可以用基因的多态性解释㈣,但仍不能排除由于样本量偏少所带来的抽样误差。

这个问题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S-100和NF的阳性表达入手,探讨了深度烧伤后不同瘢痕中神经再生的情况,表明了神经再生随时问增加而增多,至一定水平时趋于平缓的倾向,同时发现不同瘢痕中神经再生存在差异,并与创面愈合情况存在一定联系。

除不同性别患者神经再生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外,对于神经对瘢痕中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凋亡的影响,以及神经肽特异性受体及其拮抗剂的研究等等,都有待今后深入研究。

也许这些研究的成果会为新的治疗提供方向。

结论
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实验,通过对53例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S-100与NF免疫组化双标染色,得出以下结论:
1.S-100与NF的表达能准确的检测出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神经再生的情况及其分布。

2.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的神经再生随时间增加而增多,以3.5月最为明显,至18个月后趋于平稳。

3.伤后3—5月,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神经再生无明显差别。

4.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中神经的再生多于瘢痕疙瘩,以6个月后较为明显。

5.不同性别患者神经再生存在差异,其原因不详。

参考文献
1.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12.
2.汪良能,高学书,主编.整形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24—7.
3.DeithEA,WheelahanTM,RoseMP,eta1.HypertrophicburnSCATS.Analysisofvariables.JTrauma,1983,23:895.
4.CroweR,ParkhouseN,Mcgroutherd,eta1.Neuropeptide—containingnervesinpainfulhypertrophichumanscattissue.BJDermatol,1994,130:444—52.
5.顾立强,裴国献,主编.周围神经损伤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7—26.
6.WardRS,TuckettRP,EnglishKB,eta1.Cutaneous
nervedistributioninadunrathairyskinaiterthermalinjury-animmunohistochemicalstudyJBurnCareRehabil,1998,19:10一7.
7.AltunV,HakvoonTE,ZuijlenPPM,eta1.Nerveoutgrowthandneuropeptideexpressionduringtheremodellingofhumanbumwoundscars:a7-monthfollow—upstudyof22patients.Bums,2001,27:717—22.
8.李甘地,等编著.现代组织病理技术(第四版).成都: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1.47—55.
9.FoⅡ(ensJF,SneepAJ,MeylingHA.Acomparativeinvestigationonthereturnofsensationtoskingrafts,aclinicalandhistologicalstudy.In
BiemondA.etaleds.RecentNeurologicalResearch.Amsterdam&Elsevier,1959.54.
10.Ridley,A.Abiopsystudyoftheinnervationofforearmskingraftedtothefingertip.Brain,1970,93:547.
11.SchafferM,BeiterT,andBeckerHI),eta1.Neuropeptides:mediatorsofinflammationandtissuerepair?ArchSurg,1998,133:1107-16.
12.QuinlanKL,SongIS,BunnetNW,eta1.NeuropeptideregulationofhumandermalmicmvascularendothelialcellICAM-1expressionandfunction.AmJ
Physiol,1998,275:c1580二90.
13.AnselJC,ArmstrongCA,SongIS,eta1.Interactionsoftheskinandnervoussystem.JInvestDermatolSympProc,1997,2:23—6,
14.徐天乐,等主编.神经科学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35
皮肤烧伤后的感觉恢复
宋烨综述岑瑛审校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是具有多种功能的重要器官。

如抵抗外界较轻的机械作用,保护人体免受外来物质及细菌的侵袭,调节体温和水分,以及参与免疫反应”】。

由于皮肤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网,所以能够向中枢神经系统(CNS)传送诸如痛、温、触等多种刺激信号[21。

皮肤烧伤引起包括感觉神经在内的皮肤损害,而损害的程度取决于烧伤的深度口1。

皮肤感觉的恢复也因此而不同n
一、感觉神经在皮肤内的分布
外周感觉神经元发出一个轴突,轴突为Schwann细胞包绕,其内为轴浆、微管和神经微丝(NF)。

轴突末端形成神经末梢,广泛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靶器官和靶细胞,并与其周围结构一起,形成具特异性功能的感觉神经终末装置(感受器)。

(一)游离神经末梢
皮神经的终末部分,在真皮深层和表皮下分支形成宽广的神经丛,再由表皮下神经丛进一步发出细支穿入表皮,反复分支,终止于上皮细胞间,末端多呈小结状,通常不超过颗粒层。

有些神经纤维的末梢在结缔组织中分支成细网。

其功能主要感受痛觉,也可感受温度、触觉、本体感觉和振动觉。

(二)有被囊的感觉神经末梢
1.彩老劲力C主要分布于皮肤的真皮乳头内,以无毛皮(如手、足掌处的皮肤)居多,感受触觉,其内富含Merkel细胞。

2.力‘岩砂力t主要见于手和足掌面及手指和足趾的皮下组织
中,感受臌觉和振动觉。

3.茬男压霹象二经予皮骚粪疫、旋下缝缀及关节蕤绪缔缀绥中。

当周围的结缔组织受牵拉时,刺激该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属慢适应枫械感受器。

另外,建发有极丰富的神经分搬,是一种最精细的感受器。

来良真皮神经丛中的神经末梢走向毛囊,在皮脂腺导管下方分支,进入毛囊结缔缀织鞘中嘎
二、不湖深度烧伤后的雅觉恢复
(一)l疫烧羲
由于I度烧伤仅包括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粮层的损伤,未伤及惑懿神经束稽,敖没有感懿的缺失。

在炎藏期局部有疼痛的感觉,2-3天癍状消退后,感擞完全恢复正常【“。

(二)II度烧伤
1.浅H凌浇伤
由于浅II度烧伤伤及熬个表皮和部分真皮乳头层,故无论游离神经末糖还悬蠢疆囊熬感觉襻经寒搂均有不鼷程疫豹擐痿。

特别要据窭数是,位于真皮乳头内的触觉小体,可由于受损而引怒触觉的缺失。

在伤君4掏,爵疆蕊察剿魅觉小体发生逐行毪送变。

轻突终末蓄瘫改交,板层细胞内的酶系统随之改变,最后熄板层细胞复合体本身萎缩t”。

在临床上,由于炎症弓{怒的尉烈疼痛和痛觉敏感,在1~2周后可全部消必。

伤磁1月,除了触懿,其余感觉恢复至正常。

2,漾U度烧伤
烧侮漂及真皮巍头以下,毽仍残整部分耀状层。

缝大裁分静感懿耪经末梢都受到了损伤。

感觉缺失的稷度和范围都比浅Ⅱ度烧伤明盟。

痿爱1胃,器顼感鬣鹭有不瓣程囊瓣浚复,侄萁溺簸臻显熹予对照缀。

(三)III度烧伤
全层皮肤被烧伤,表皮、真皮及皮肤附件全部毁损,有时可深及脂肪、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

故神经末梢也是全部毁损了的。

这部分病人,在伤后早期,创面感觉是缺失的。

经手术植皮或上皮自周围健康皮肤长入所愈合的创面,最初也是无感觉的。

随着时间推移,有部分病人会出现不完全且阈值很高的感觉恢复【1]【4】。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深II度和ⅡI度烧伤病人中,相当一部分会出现程度不等的瘢痕。

有些瘢痕会自发的出现灼痛与奇痒,在气温较高或病人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

而瘢痕对温度、触觉等刺激信号则不甚敏感‘”。

三、神经的再生
有人认为,深度烧伤后神经纤维不能再生,因而感觉的恢复一定是基于皮下的纤维[6】[71。

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文献显示,在以不同方式愈合的刨面中,均有神经的再生。

早期对于再生}电经的研究,多数通过重金属浸渍的方法来完成。

但是这些非特异性的染色方法,并不能很好的显示再生神经。

现在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蛋白基因产物9.5(PG9.5)(神经纤维)、S一100(Schwann细胞)以及NF(轴突)进行特异性染色,以显示皮肤中正常与病理状态下的神经[5】[8】[9]。

(一)植皮后的神经再生,研究结果证实,植皮后在皮肤的真皮和表皮中真皮神经丛和感觉神经末梢都有稀疏的再生,但与瘢痕和正常皮肤相比要少一些。

表皮内的游离神经末梢偶可见到,而有被囊的神经末梢和Merkel细胞则很罕见
【3】【1
01。

大多数作者认为,神经会同时从皮片边缘和受区再生入移植物。


经是随机再生的,但在表皮和残存的附件附近,再生神经显示出有方向性的分布,并发现有神经再次分布的汗腺、毛囊和竖毛肌。

这是因为,再生的感觉神经通过趋化因子的作用,在靶器官的控制下分布于移植物[31【71。

(二)瘢痕中的神经再生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作者有着迥异的观点。

我们只能一一陈述于下:
Waris等认为,瘢痕中大量的结缔组织削弱了神经纤维的再生并改变了它们的分布[1”。

Stella的研究结果显示,瘢痕固有层中有大量稠密的神经束,而在皮下层可见致密的神经丛。

从皮下层开始,纤细的神经纤维分别进入表皮或真皮乳头中,但绝大多数纤维看起来像是在真皮中作为游离的神经末梢而终止。

Merkel细胞只是有限的缺失【…。

由于轴突小体成分的退化,被囊小体的再生是罕见的f12J。

㈣。

而Ward等的研究结果则是,在烧伤后120天,即使在瘢痕的表浅层,也可以看到很多轴突,并且没有再生神经退化的表现(3】o他们同时认为,尽管Schwann细胞管道或靶器官的存在支持并引导着损伤后的神经再生.但III度烧伤不可能有上述结构。

可是IⅡ度烧伤仍有神经再生,这说明对神经的再生,上述结构并非必不可少的[16】【17】。

Alttm等则进一步认为,成熟瘢痕和肥大瘢痕中有再生神经纤维,且在真皮中前者明显多于后者畔J。

Crowe等支持这一说法,但他们也与Waris一样,认为大量的瘢痕组织阻碍了神经再生,只有P物质(SP)免疫反应性神经能穿过紧密填塞的纤维和胶原基质‘18】。

而当以出芽方式再生的神经不能达到稳定的靶器官时,神经就会缩回㈣。

其余的非SP免疫反应性神经更容易在瘢痕下更宽松的结缔组织中再生。

当然,这也可能是由于瘢痕组织旺盛的收缩,牵拉神经支配的皮肤边缘到一处,引起瘢痕下结缔组织中有致密的神经纤维
[20l。

对于瘢痕神经分布的失常与创面的异常愈合之间孰因孰果则尚无定论【2lJ。

(三)皮瓣中的神经再生
几乎所有的临床研究均证实,皮瓣的神经再生优于皮片和瘢痕口叭。

带蒂皮瓣由于神经纤维未被全部离断,故无论在术后早期还是远期效果,均明显优于游离皮瓣㈤。

在游离皮瓣中的神经,由于退化,只留下“空”的神经周管道‘231。

再生的神经轴突从受区周围皮肤和下方以出芽的方式,生长入退化的神经周管道中‘24-261。

在有较好血管化和神经支配的受区区域,这种现象会更明显。

这当中,Schwann细胞和基底膜对再生轴突起着引导、趋化和营养的作用。

通过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调节,再生轴突被吸引至靶器官并与之重建联系吼
四、皮肤神经系统对创面愈合的作用
大量研究证实,皮肤神经系统对创面愈合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27】128】。

这被认为是释放被称作神经肽的中间介质所产生的生物作用。

神经肽是一个胞外信使家族,起着神经递质、激素或旁分泌因子的作用【281。

多数神经肽,包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SP、神经激肽A(NAK)和血管肠肽(vIP)都在感觉神经中表达【291。

神经肽可调节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许多重要步骤,它不仅影响血管舒张和炎症反应,同时刺激上皮㈨、血管川[321和结缔组织细胞㈣的增殖。

在早期创面愈合中,神经肽对血管渗透性的改变例、平滑肌的收缩阁以及皮肤免疫细胞[36-381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当中,sP能特异性的粘合于鼠和人类的角化细胞,介导如白介素.1(IL一1)的细胞素释放,刺激肥大细胞产生有效的前炎性细胞素肿瘤坏死因子o(TNFo)。

CGRP能刺激人
29
类真疫徽盎管蠢皮细整(辩DM嚣C)分泌中性较缯稳趋能因子自分素一8(IL一8)。

另外,SP能够随接激活HDMEC表达离水平的重要的细胞支持分子.斑管细服支持分子(VCAM-I)[271。

反之,去神经后的触面愈合明显慢于对照缒139】【删。

Altun等的研究指出,成熟瘢痕中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多于肥大瘢痰,毽又远远甄予歪鬻皮鹱承乎。

这默另一方瑟谖实了发默秘经系统对创面愈合的调节作用[8j。

但是,增生明显的瘢痕,虽然其搔痒、疼痛等痰状较戚熬静瘢痰必重,毽蠢无嘲确证爨可班证磷感觉过敏瓣症状葙禳经生长之间有相关关系㈣。

对予皮肤烧伤后再生神经的性质和分布,尤箕是不同病理类麓之间瘢痕中神经再生的情况,以及对神经肽特异性受体拮抗剂的研究【41】,必将为新的治疗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30
参考文献
1.黎鳌,主编.烧伤治疗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12.
2.HolzerP.Localeffectorfunctionsofcapsaicin-sensitivesensorynerveendings.Neuroscience,1988,24:739—68.
3.WardRS,TuckerRP,EnglishKB,eta1.Cutaneousnervedistributioninadultrathairyskinafterthermalinjury—allimmunohistochemicalstudy.JBurnCareRehabil,1998,19:10—7.
4.HermansonA,JonssonCE,LindblomU.Sensibilityafterbuminjury.
ClinPhysiol,1986,6:507—21.
5.顾立强,裴国献,主编周围神经损伤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1.17-26.
6.HermansonA,DalsgaardC—J,ArnaderC,eta1.SensibilityandCutaneousreinnervationinfleeflaps.PlastReconstrSurg,1987,79:422.7,WadsT,RechardtL,KyosolaK.Reirmervationofhumanskingrafts:ahistochemicalstudy.PlastReconstrSurg,1983,72:439-44.
8,AlUmv’HakvoortTE,ZuijlenPPM,eta1.NeⅣeoutgrowthand
bumwoundneuropeptideexpressionduringtheremodellingofhuman
scars;a7-momhfollow—upstudyof22pat诘nts.Bums,2001,27:717—22.
9.KrammerHJ,KarahanST,SiggeW,eta1.ImmunohJstochemistryofmarkersoftheentericnervesysteminwhole-mountpreparationsofthehumancolon.EurJPediatrSurg,1994,4(5):274—8.

10.StellaM,CalcagniM,Teich—AlasiaS,eta1.Sensoryendingsinskingraftsandscarsafterextensivebums.Bums,1994,20(6):491—5.
11.WarisT.Innervationoftheskin,skinVansplants,flapsandscars.Anexperimental,histoehemicalstudyintherat.ActaChirScandSuppl,1978:485.
12.ZelenaJ,GorioA,Eds.Thefateofpaciniancorpusclesafter
denervationandreirmervation.PosttraumaticPeripheralNerveRegeneration.NewYork:Raven.1981.563.
13.ZelenaJ,Survivalofpaciniancorpusclesafterdenervationinadultrats.CellTissRes,1982,224:673.
14.IdeCRegenerationofmousedigitalcorpuscles.AmJAnat,1982,163:
73.
15.IdeC.Degenerationofmousedigitalcorpuscles.AmJAnat,1982,163:59.
16.HorehK.Guidanceofregrowingsensoryaxonsaftercutaneousnerve
lesionsintheeat.JNeurophysiol,1979,32:1437—49.
17.CroweR,ParkhouseN,Mcgroutherd,eta1.Neuropeptide—containingnervesinpainfulhypertrophichumanscartissue.BJDermatol,1994,130:444—52.
18.WaftsT.Reinnervationoffleeskinautograftsintherat.ScandJHastReconstrSurg,1978,12:85—93.
19.LahteenmakiT.Theregenerationofadrenergicnervesinafree
microvasculargroinflapintherat.ScandJPlastReconstrSurg,1986,
20:183—8.
20.ChengC-C,MaruyamaY,InomataK.Thedegenerationand
regenerationofcutaneousnervesinexperimentalflapsinrats.JReconstrMicrosurg.1989,5:157-62.
21.ZhangLQ,LaatoM.Innervationofnormalandhypertrophichumanscarsandexperimentalwoundsintherat.AnnChirGynaecol2001,90Suppl215:29·32.
22.ChangKN,ArmondSJ,BuncheHJ.Sensoryreinnervationinmicrosurgicalreconstructionoftheheel,PlastReconstrSurg.1986,78:652.
23.TurkofE,JureckaW,SikosG,eta1.SensoryRecoveryinMyocutaneous,noninnervatedfreeflaps:amorphologfic,immunohistochemical,andelectronmicroscopicstudy.PlastReconstrSurg,1993,93:238—247.
24.ThomasPK.Thecellularresponsetonerveinjury:I.Thecellularoutgrowthfromthedistalstumpoftransactednerves.JAnat(Lond),1966,100:287.
25.TerryRD,HarkinJC.RegeneratingperipheralnervesheathsfollowingWalleriandegeneration.ExpCdlRes,1957,13:193.
26.JureckaW,ArnnlererHP,andLassmannH.Regenerationofatransactedperipheralnerve:allautoradiographicandelectronmicroscopicstudy.ActaNeuropatholBerl.1975,32:299,
27.AnselJC,ArmstrongCA,SongIS,eta1.Interactionsoftheskinandnervoussystem.JInvestDermatolSympProc,1997,2:23—6.
28.SchafferM,BeiterT,andBeckerHD,eta/.Neuropeptides:mediatorsofinflammationandtissuerepair?ArchSurg,1998,133:1107—16.
29.SterniniC.Organizationoftheperipheralnervoussystem:autonomicandsensoryganglia.JInvestDermatolSympProc,1997,2:1—7.
30.NakamuraM,NishidaT,Ofujik,ela1.SynergisticeffectofsubstanceP
withepidermalgrowthfactoronepithelialmigrationinrabbitcornea.ExplEyeRes,1997,65:321-9.
31.HaegerstrandA,DalsgaardCJ,JonzonB,ela1.Calcitoningene—relatedpepfidestimulatesproliferationofhumanendoflaelialcells.ProcNatl
AcadSciUSA,1990,87:3299—303.
32.WiedermannCJ,AuerB,SitteB,eta1.Inductionofendothelialcelldifferentiationintocapillary—likestructuresbysubstanceP.EurJPharmac.1996,298:335—8.
33.NilssonJ,DoutremepinchJSchmittD,ela1.ExpressionofsubstancePreceptorsinnormalpsoriaticskin.Pathobiology,1999,67:51—4.
34.SineyL,BrainSD.Involvementofsensoryneuropeptideinthedevelopmentofplasmaextravasationinratdorsalskinfollowingthermalinjury.BrJPharmac,1996,117:1065—70.
35.PemowB.Roleoftachykininsinneurogenicinflammation.JImmunol,ss815,1985,135:812.
36.OkayamaY,OnoY,NakazawaT,ela1.HumanskinmastcellsproducesubstanceP.IntArchAllergyImmunol,ss51,1998,117:TNF—alphaby
48.
37.QuinlanKL,SongIS,BunnetNw,ela1.Neuropeptideregulationof
humandermalmicrovascularendothelialcellICAM一1expressionand
function.AmJPhysiol,1998,275:c1580—90.
38Branchel-GumilaMC,BoisnicS,LeCharpentierY,ela1.Neurogenic
modificationsinducedbysubstancePinanorgancultureofhumanskin.
SkinPharmacApplSkinPhysiol,1999,12:21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