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专题限时集训:2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限时集训(二)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
辉煌与迟滞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德州模拟)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
B[根据题干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得出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干材料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所应扮演的角色,故D 项错误。
]
2.(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调研)据史料记载,广州、博罗、四会等附近有大城,有市、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而且三地都处江边,四会则控制着现在的佛山、南海、高明、三水等地,是西北江的交汇处,也是货物流通的枢纽。
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交通枢纽对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性
B.广东与中原的经济来往频繁
C.官方对商品贸易进行严格管理
D.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输至中原地区
A[题干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在货物流通中发挥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出现与中原的经济来往,故B项错误;官方对商品贸易的管理是为了凸显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广东瓷器经河道
运至中原,故D项错误。
]
3.(东北三省四市联合体模拟)读下表,由表中所给的数据可知()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变化一览表(单位:市斤/市亩)
B.魏晋时期农业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唐宋时期国家分裂导致农业经济衰退
D.明清时期北方农业税赋高于南方
B[古代中国“南稻北粟”的格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
在魏晋尤其是“永嘉之乱”时期,北方人口大量涌入南方,使得南方获得初步的开发和发展,农业重心开始出现南移的趋势,故B项正确;尽管两宋都不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但通过表格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偏安一隅的宋王朝粮食亩产量并没有过多下降而且南方更是出现了长足的增长,故C 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及明清税赋的相关状况,故D项错误。
] 4.(潍坊模拟)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C[宋明法律的不同规定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反映不出内容更加细密严苛,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关系不是雇佣关系,体现不出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富豪之家,役使佃户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合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可得出明代租佃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
减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租佃关系的进步,不涉及社会矛盾日趋缓和,故D项错误。
]
5.(濮阳一模)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
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
B[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亩产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
6.(济宁模拟)据《全唐文》记载,歙州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
”由此可见唐代()
A.经济重心已经呈现南移的趋势
B.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
C.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传播到江南
B[材料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茶叶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置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是给衣食,供赋役,悉恃此”可以得出唐代某些经济作物已出现专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
信息只表明这一地区茶叶的种植情况,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已主导农业生产,故C项错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
7.(安徽省江南十校联考)随着冶铁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农具生产在宋代冶铁手工业中占有大宗。
宋真宗时,知滨州吕韦简要求朝廷豁免农具税;宋神宗时,夷汉杂居的较偏远地区,如因购买农具不方便,可以申请设置草市。
据此可知()
A.草市作为最低层级的商品流通场所出现于宋朝
B.对农具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国的农本思想
C.农具的大量推广促进宋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商业环境的宽松进一步推动宋代农具市场的发展
B[草市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中免除农具税和为了方便农具购买设草市体现出国家及政府官员对农业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本思想,故B项正确;宋朝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及政府相对宽松的经济政策等多重因素,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宋朝商业环境与农具市场发展的关系,故D项错误。
]
8.(黄冈质检)宋代开封府官员赵孚上奏,认为庄宅买卖中屡屡出现诉讼纠纷缘由在于“衷私妄写文契”,建议朝廷下令“集庄宅行人,众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
违者论如法”。
该建议得到宋太宗的批准。
宋徽宗崇宁三年干脆下令“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
这表明宋代()
A.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B.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官方契约
C.力图对物业交易进行国家干预
D.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
C[开始承认土地买卖的合法性是从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就已经出现,故A 项错误;汉代就出现了官方契约,故B项错误;“印卖田宅契书,并从官司印卖”表明政府对物业交易进行干预,故C项正确;政府出台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
9.(蚌埠质检)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
他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传统不是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机,而是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
”下列最能支撑这一“研究结论”的史实是()
A.战国时期私商大量出现
B.宋代商业突破市坊限制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D[“从官方取得捕鼠的特权”体现出商人没有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战国时期私商独立于官商之外,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宋代商业突破政府坊市制度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束缚,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明清商帮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需要依靠从官方取得经营特权,没有摆脱对政府的依赖,故D项正确。
]
10.(湖南六校联考)明清时我国产生了手工业行会组织,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以垄断本地区行业的业务。
据此材料可推知()
A.中国已产生了工业垄断组织
B.行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性商帮
D.工商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B[明清时期中国是手工生产,没有产生工业垄断组织,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行会规定严格垄断本地区行业可知,行会不利于行业创新发展,故B项正确;商帮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工商业经济稳定发展,故D项错误。
]
11.(鹰潭一模)明万历十五年,明朝颁布法律规定:“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
”由此可知,在现实生活中()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
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A[根据材料“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雇工的信息,未反映地主与佃户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故D项错误。
]
12.(枣庄模拟)清代笔记中记载:“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室,取之不竭,最为便利。
燕地苦寒。
冬时比户皆卧热炕,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
”这反映出()
A.北方人口流动频繁
B.北京已成经济中心
C.北京采煤业较为发达
D.北京居住人口过多
C[材料中反映的是对北京西山煤矿的开采,不是人口流动,故A项错误;
材料中并未介绍北京经济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中“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说明当时北京西山的采煤业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
材料中并未说明当时北京居住人口多,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合肥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
北宋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
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的比过去多,但“钱荒”却十分严重。
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
由于携带不方便,10世纪末,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发行纸币代替铁钱。
1023年,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作准备金,定期发行,限额125万余贯,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洪武元年,明政府颁行“洪武通宝”。
但由于铜钱的铸造受到铜料不足的限制,而且商贾也习惯于元代的纸钞,因此铜钱的流通并不通畅。
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
但由于宝钞发行没有数量的限制,也没有兑换的机制,导致官府大力推行用钞作货币的同时,两浙、江西、闽广等地的百姓重钱轻钞,宝钞严重贬值,钞法难以推行。
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
民间白银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原来的“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习惯也逐渐改变,人们在小额交易中也宁愿使用极为细碎的银子。
——摘编自何平《世界货币视野中明代
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时期“交子”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1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时期白银货币地位的变化。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宋、明时期货币流通的相同点。
(9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交换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得出是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钱荒’却十分严重”得出出现“银荒”现象;根据材料一中“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只能用铁钱流通,由于携带不方便,成都出现了所谓的‘交子铺’”得出银钱等货币流通不便;根据材料一中“北宋政府看到发行交子有利可图,遂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得出金融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印刷业迅速发展。
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中是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发展,推动政府货币改革,纸币便于流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洪武八年,印造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使用银子”得出当时民间使用白银;根据材料二中“正统元年,政府‘弛用银之禁’,下令南方部分不通舟楫的地方,可将赋税折算白银缴纳,至万历时期,要求各种租税都折银征收”得出政府承认白银成为合法的货币,并且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可知,当时都同时存在多种货币,“交子”一开始在四川地区使用,而白银也是在南方流通,因此都具有地域性,并且都是由民间使用,后来得到官府的认可。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钱荒”严重;铁钱等货币流
通不便;发达的金融信用事业(飞钱、柜坊的影响);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
意义:推动政府货币改革;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2)变化:从民间私用到合法货币,再到主导货币。
相同点:多种货币并存;具有地域性;民间货币影响较大。
14.(新疆高三适应性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明朝在农业和商贸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
城市生活得到了拓展,城市中的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但不是政治上)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
到17世纪,在中国商业活动已经很普遍了,甚至比任何一个17世纪的其他国家都普遍。
清朝初期,大城市之间和许多贸易城镇之间的商贸活动保持了明代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历史学家总是喜欢问:为什么中国拥有庞大的、在金融方面成熟的商业阶级,在许多理念和技术方面也有着领先的地位,但却没能突破成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国家呢?换句话说,为什么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
跃进到西方在一个世纪后才出现的那种“工业革命”呢?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结合16—17世纪中外相关史实,围绕“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
(2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
(8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分)
示例一:论题:17世纪时中国出现商业革命。
阐述: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市商业贸易的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快速发展;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晋商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放贷、汇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瓷器销往海外。
示例二:论题:中国没能从明朝后期的商业革命跃进到西方的工业革命。
阐述: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实行专卖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儒家思想(重
义轻利)的影响;传统科技没有突破。
示例三:论题:西方的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阐述:西方的商业革命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推动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引发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