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典衣买书出自何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典⾐买书出⾃何⽅?
《如梦令》
常记溪亭⽇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昨夜⾬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剪梅》
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

这是李清照作为宋代⼥词⼈留下的不朽名篇。

李清照虽然不是⼀位⾼产的作家,其词流传⾄今的只不过四五⼗⾸,但却“⽆⼀⾸不⼯”,“为词家⼀⼤宗矣”。

“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易安体”的独特风格。

喜欢她的词就是喜爱那种凄美哀怨的笔调和婉约隽永的味道。

今天在⼀本杂志上读到⼀篇关于她典⾐买书的故事,甚感新鲜。

以前只知道她与丈夫赵明诚在青州“归来堂”和“易安室”间的猜书⽃茶,以及全宋词记载的《醉花阴》中咏菊名句的典故。

这两件⼩故事从⼀个侧⾯成为李清照阅读⼴泛、记忆殊群、词作凄婉的⼒证。

回到上⾯的典⾐买书。

古代⽂⼈是的确存在书痴的,此类的故事有很多,前有王⼠桢,后有曾国藩。

从这个故事,我更增添了对她的另⼀层的崇敬和喜爱,虽然⽹上也有⼈歪批李清照,但我不苟同可已。

于是来了兴致,想找到这个故事的典故或出处。

但令⼈遗憾的是,我只在《中国古代修⾝故事⼤全》、《意林》、《半⽉选读》等书刊上找到了相同的⽩话⽂内容记叙。

很显然,这不是我的⽬的。

我从书中表述的故事情节,进⾏了猜测:李清照典当新⾐,花费三⼗多两真⾦⽩银买的是《古⾦⽯考》的善本。

这让⼈联想到她的散⽂《⾦⽯录后序》。

《⾦⽯录》,这本倾注了李清照夫妇毕⽣⼼⾎的巨著,著录了他们所收藏的夏、商、周三代⾄隋、唐、五代⾦⽯拓⽚⼆千种,为⽬录10卷、辨证20卷、跋102篇。

因赵明诚⾃⼰⽣前已写了书的序⽂,列于书⾸,李清照⼜作了这篇“序”,附于书后,故称“后序”。

《⾦⽯录》是李清照亡夫赵明诚的⼀部关于⾦⽯收藏整理的学术著述。

李清照为之作"后序"之时,夫亡已六载,个⼈⽣活⼜⼏经曲折,故百感交集、情不能禁,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后序”。

我想她买这本书是为⾃⼰,也是为她丈夫,因为他们夫妇本⾝就在收藏和考证⾦⽯,撰写《⾦⽯录》。

这就是⽹上歪评李清照的源头起点,认为李仅仅是帮助赵写了个后序,就想把这本书的著作权给剽窃了。

但我们从李清照当时买这本《古⾦⽯考》书籍时,浑然若⽆的阅读状态来看,她肯定对⾦⽯有⼀定的研究,才⼥起码对赵的著作给过适当的建议吧?但我也认为《⾦⽯录》还是应该是属于赵明诚的,对于这点⽆容置疑的。

李清照买的这本书⽆疑会给他们的著书整理提供莫⼤的帮助。

灵光⼀现,可能该故事的出处就来源于《⾦⽯录后序》的记载吧。

⽅向确定后,果然在《⾦⽯录后序》中找到了这样的话:“后或见古今名⼈书画,⼀代奇器,亦复脱⾐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万。

当时虽贵家⼦弟,求⼆⼗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所出⽽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

”但可惜的是,《后序》中没有明确地说明“脱⾐市易”买的就是《古⾦⽯考》这本书。

我⼜想到了赵明诚的前序,在那⾥有记载也不⼀定啊。

在电脑中输⼊赵明诚的《⾦⽯录序》全⽂开始查找。

但好笑的是,⽼婆名⽓⽐丈夫⼤吧,出来的东西竟然还是李的后序。

这是⽹络惹得祸,还是做丈夫的悲哀?但有⼀篇博⽂明确地提到了赵明诚的《⾦⽯录序》,但可惜我进不去,需要帐户和登陆密码。

线索到此嘎然终⽌了,我不想再继续了,还是留待以后,作点念想的引⼦吧。

不过,今天欣喜的是,阅读了当代散⽂家、⾼级记者黄裳的《书之归来去》的⽂章。

它以⽇记的形式阐述了对书籍收藏的酷爱。

其中介绍了很多古线装书名⽬,以及对刻本考究和版本辨证等书籍收藏的技巧,值得商酌⼀番。

后记⼀:猜书⽃茶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词⼈。

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右相赵挺之之⼦赵明诚结婚。

1106年赵挺之把青州私宅修葺⼀新,并根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将主厅命名为“归来堂”。

赵明诚与李清照来此居住,李清照把⾃⼰的居室称为“易安室”,⾃号“易安居⼠”。

他们当时的⽣活⼗分闲适,有时到青州街上去逛逛,遇到有价值的古器书画,便买回家中,每获⼀书共同校勘,考
定版本。

有时,他们晚饭后也常常猜书⽃茶。

这种⾼雅的⽂化娱乐⼗分有趣。

具体做法是,先煮上⼀壶茶,然后轮流由⼀⼈说出⼀句或⼀段古⼈的诗⽂,让对⽅猜这句话出⾃哪本书、第⼏卷、第⼏页、第⼏⾏,以猜中与否分胜负。

猜对了就优先喝⼀杯茶。

由于李清照的记忆⼒特别强,⼏乎是百猜百中,明诚不得不⽢拜下风。

可是往往清照端起茶杯,明诚⼀句笑话,引得两⼈哈哈⼤笑,以⾄茶杯倾覆怀中,浇得⼀⾝湿漉漉的,却没喝上⼀⼝⾹茶。

该典故在李清照的《⾦⽯录后序》中有明确的记载。

后记⼆:咏菊词话
1120年,据说李清照将《醉花阴》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愧写词不知妻⼦,却⼜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三夜,作词五⼗⾸,并将李清照的这⾸词夹杂其中,请友⼈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
后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这三句正是李清照《醉花阴》词中所写的咏菊名句。

因为这⾸《醉花阴》中咏菊之妙:潘天寿评:“南⼭陶彭泽不⽐西风李易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