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7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七年级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请考生们掌握好时间,答题时要做到自信、沉着、认真思考。
答案涂、写于答题卡上。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0分)
1.蒙曼副教授在百家讲坛开讲《大隋风云》中说:“美国学者写过书,影响世界的百人名单中,中国两位皇帝榜上有名,秦始皇与隋文帝。
”对隋文帝建立的丰功伟绩,蒙曼认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隋文帝的丰功伟绩是
A.开通大运河 B.统一全国 C.科举考试采用殿试 D.合并州县
2.史学家吕思勉说:“进士科是始于隋的,其初尚系试策,不知什么时候改试了诗赋,唐时,进士科虽亦兼试经义及策,然所重的是诗赋。
”这一变化导致了
A.隋朝短命而亡B.唐诗繁盛辉煌C.市民文化兴起D.科学技术发展3.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国之乱
4.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5.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所属民族为
A.鲜卑族、女真族
B.蒙古族、满族
C.契丹族、党项族
D.匈奴族、藏族
6.“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这反映出元朝为有效统治全国设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7.右图为我国古代的“瓦子”,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度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
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
8.元朝戏剧空前繁荣,出现了元曲。
下列关于元曲的表述错误的是
A.熔音乐、歌舞、动作、念白于一炉
B.依据乐谱要求有词牌格式
C.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
D.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9.《宋史》记载:“……有造突火枪,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五十余步。
”它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发明”中哪一项的应用?
A.火药B.印刷术
C.造纸术D.指南针
10.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改制前)(改制后)
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②设立“厂卫”机构
③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④设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2.右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铃关的一张照片。
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题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
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
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岳飞抗金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威继光抗倭D.郑和七下西洋
13.这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全书60卷,约70万
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桑蚕、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
该科技巨著是
A.《红楼梦》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14.一位外国人曾经这样评价:“一个能够修筑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克服不了的”。
在长城修筑史上,哪个朝代修筑长城的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更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
A.秦朝
B. 隋朝
C.元朝
D. 明朝
15.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
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
16.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能够印证该特点的是
A.册封达赖、班禅
B.郑和下西洋
C.澶渊之盟
D.迁都洛阳
17.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
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
对此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
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 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
18.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到哪位皇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A.皇太极
B.顺治帝
C.康熙帝
D.乾隆帝
19.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缮撰,而不能稍有赞
画于其间”,决策权同皇帝控制。
该机构是
A.锦衣卫B.军机处C.中书省D.六部
20.右图是我国某一剧种的脸谱。
该剧种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
粹”。
与此脸谱相符的剧种是
A.越剧 B.昆剧 C.京剧 D.黄梅戏
第Ⅱ卷
(非选择题,第21题22分,第22题18分,第23题20分,共60分)
21.识读历史纪年表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观察下列“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回答问题。
(1)回忆a、d两朝的史事,比较二者有何明显的异同之处?(6分)
(2)b朝曾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2分)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c朝的建立者是谁?(1分)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该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2分)
(4)e、f两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这些措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2分)
22.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管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
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
一个单独的行政区。
在当地设置地方
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
整而有效的管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台湾者,中国之土地
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材料四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位皇帝时期?(1分)这一历史事件对西藏的社会发展和汉藏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2)材料二中西藏由哪一中央行政机构直接统辖?(2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
(3)材料三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1分)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2分)
(4)材料四描述了哪些历史事件?(2分)后来,清朝设置了哪一官职来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2分)
(5)通过上述问题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
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
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在航海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成就。
材料三“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远航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销往各国,载回东南亚地区的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贵族享有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材料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
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态度和航海科技两个方面,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2分)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事宜?(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
(2分)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在哪些方面与世界各国加强了联系?(2分)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4)材料四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2017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1)同:都从分裂走向统一;都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制度。
(4分)异:d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分)
(2)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分)原因:以民为本;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经济;采取革新措施等。
(任答两点,符合题意即可,4分)
(3)建立者:赵匡胤。
(1分)措施: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或者轮换制);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3分)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
(4)措施:明朝采取八股取士;清朝采取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
(2分)后果: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分)
22.(1)皇帝:唐太宗(或李世民)。
(1分)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分)
(2)机构:宣政院。
(2分)说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3分)
(3) 英雄:郑成功。
(1分)措施:设台湾府。
(2分)
(4)事件: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2分)官职:伊犁将军。
(2分)
(5)认识:西藏、台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联系和管理;我们要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
(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1)原因:唐朝实行开放的政策。
(2分)事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日本派出遣唐使。
(写出一例即可,2分)
(2)原因:政府重视和鼓励;使用了指南针。
(2分)机构:市舶司。
(2分)
(3)前提: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分)方面:医药学;制瓷业;纺织业等。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分)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2分)影响:闭关自守,使国家闭塞,错失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
(2分)(5)启示:从开放交流到闭关保守,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反对闭关锁国。
(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