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分层练习)-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分层练习
1.用简明语言概括下面一则新闻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德国海德堡大学国际冲突研究所周二公布最新一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
在“冲突晴雨表”分布图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被涂上了代表“和平”的白色;中国则是黄色,表示为“危机地区”;俄罗斯和印度则是橙色,表示面临“地区冲突”;中东、非洲、中美洲部分国家还涂上了“红色”,代表“战争”。
研究人员担心,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甚至发展成战争。
除了美国对叙利亚可能发动战争外,中国东海上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也是一个“热点”。
A.海德堡大学公布最新一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
B.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
C.叙利亚、中国东海成危机地区
D.德发布“全球冲突晴雨表”,中国东海成战争“热点”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A项,不全面,没有指出其重要信息;
B项,不具体,漏了具体危机地区以及其发展态势;
C项,不完整,危机地区还有其他地方。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张秉贵祥细地介绍了各种糕点的味道,最后帮她挑了些略带咸味的鸡油芝麻饼和牛舌饼。
B.顾客被张秉贵那火一般的热情感动了,她报谦地说:“刚才我冲您发火,您没见怪吧。
”
C.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份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
D.我们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党把我们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掌握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字的字形写法,注意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字形。
A项,“祥细”应为“详细”。
B项,“报谦”应为“抱歉”。
C项,“糖份”应为“糖分”。
故选D。
3.下列各句对于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
B.消息是一种简要、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一篇完整的消息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
C.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和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真实性就意味着作品中没有倾向性,是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
D.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都属于新闻作品的范畴,前者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后者评论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真实性就意味着作品中没有倾向性,是百分之百的客观记录”错。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故选C。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有人问他:“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过不顺心的事吗?”张秉贵回答:“一个人不可能事事如意。
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①______地去为人民服务。
”1970年9月,张秉贵老两口最心爱的唯
①处,语境形容人来人往,人很多,可用“熙熙攘攘”。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②处,语境形容张秉贵的服务周到,可用“体贴入微”。
体贴入微: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③处,语境形容顾客一起笑的行为,可用“不约而同”。
不约而同:没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只见”放在句首,后面都是“他”的动作;
成分残缺,“孩子顿时止住了”缺宾语,在“止住了”后面加“哭声”;
主客颠倒,“这位顾客又对张秉贵说”修改为“张秉贵又对这位顾客说”。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描写的能力。
从修辞手法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运用比喻修辞,“机器”是喻体,本体是“眼、耳、口、手、脚、脑”,“机器”的特点是精准,察差比喻张秉贵服务时眼、耳、口、手、脚、脑同时运用,犹如机器同时开动,使张秉贵业务熟练、精湛的特点更加形象突出。
从描写手法看,“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是细节描写,从“发现”“倾听”“解答”以及动作等细节之处对张秉贵进行描写,主要描写张秉贵的工作状态,突出他的认真、负责、细致、耐心等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
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
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
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
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
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
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
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
”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
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
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污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
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
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
第一是:请您把您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
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
’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
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
我八岁就去‘打执事’,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
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
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
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
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
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
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
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
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
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
’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
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
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
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的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
(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两则材料都围绕着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来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和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放在张秉贵在解放前的具体生活。
C.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1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A.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
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
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
D.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13.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14.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的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D 11.A 12.C 13.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最后写到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14.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
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
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两则材料都……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材料二的内容主要写张秉贵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与在新社会进行劳动的感受完全不同,体现新社会的优越性。
可见并未特意突出其“一团火”的精神。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非常好奇”错,曲解了文意,材料二写冰心对张秉贵的会上发言非常感动,在采访时希望张秉贵把“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自己“有点感性认识”。
可见“非常好奇”的表述是错误的。
C. “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1949-1955年这是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
社会的苦”。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的,有学习的”,这是通过他人来写传主,体现出大家对其爱岗敬业精神的认可和赞赏,并主动去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这是间接体现张秉贵的精神,并非直接。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首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第一段中介绍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
“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后来农民买桃酥的事件让他提高了思想觉悟,认识到新中国的工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第二段中提到“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
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刻苦钻研,获得丰富的商品知识,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体现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最后第三段写到“他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顾客……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体现出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从材料一“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等处可知,材料一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
从材料二“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了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等处可知,材料二主要是张秉贵本人讲述。
两则材料的叙述角度不同。
从“张秉贵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
顾客的爱戴和尊敬”可知,材料一的叙述简略概括。
从材料二“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
我母亲难过地说……”可知,材料二的叙述详尽具体。
两则材料的详略处理不同。
从材料一摘编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等处可知,材料一的叙述在于突出张秉贵的新生活和他努力为民服务。
从材料二“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等处可知,材料二的叙述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两则材料的写作目的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楼”的记忆
徐涵
每个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这样的记忆通常与一条商业街或者一个商店有关。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北京一家曾经最熟悉的商场,虽然它一直在我的身边,但我已经近10年没有走进它了。
当我再踏进它的大门时,里面的变化竟然让我感到些许的兴奋与震撼。
这个商场就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人都亲切地称它“大楼”。
北京人熟悉“大楼”。
20世纪50年代“大楼”开业时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
不仅是北京人,在那个年代,外地人到了北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逛“大楼”。
从辽宁一个小城来到北京工作的夏先生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小时候,邻居叔叔从北京市百货大楼买回一双皮鞋,每逢有人注意到叔叔的皮鞋,这位叔叔都会大声地告诉别人,这是从北京市百货大楼里买的!如今夏先生已是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高管,全家住到了北京。
虽然北京的高档商场很多,但夏先生每年拿到年终奖后,依然会到北京市百货大楼来购物,在他看来,把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
如果说北京人对“大楼”有感情,40岁以上的外地人对“大楼”有情结,那么30多岁的年轻人对“大楼”的认识则更加多元。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青岛“80后”告诉我,她到北京后第一次逛街就是跑到百货大楼去买糖,她特别想看看张秉贵工作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她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认识是和这个人联系在一起的。
的确,没有哪家商场能像“大楼”和“大楼人”这样有故事。
在“大楼”一层有一个很安静的空间,这里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张秉贵纪念馆”,在城市最中心的地段中的最繁华的商场内为一个售货员建纪念馆,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份的。
当然,这里纪念的不是一名普通的营业员,他曾经在这个商场里工作30多年,
接待400万人左右,他不仅是全国劳模,而且做过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经是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张秉贵和他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成为这座大楼的灵魂。
20世纪80年代我在这里参加过商业劳动,就是在衣服组站柜台。
我的师傅与我同龄,他高中毕业“接班”上岗,也姓张,看上去是个对啥都不在乎的北京小伙儿,刚开始时小张对顾客一直不冷不热,也没个笑脸,人少时还会借口上厕所去和伙伴们聊天儿。
然而,有一次,一位外地农村来的顾客千挑万选半天才选中一套毛料女西装,准备去交钱时却问我厕所在哪儿,我有点不耐烦了,让他先去交钱取货。
这时边上的小张师傅却白了我一眼,很体贴地给顾客指路,然后甩给我一句话:“人家可能是把钱缝在裤腰上,去厕所拿钱,这样的顾客多着呢。
”这次他对顾客的态度让我很意外。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原来张秉贵“一团火”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这也是历届管理层从未放弃努力的结果。
百货大楼对营业员的要求的确与众不同,“大楼”非常注重“让顾客满意”。
而这种满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事实上,这正是企业文化的传承。
有人说,现在是实体零售行业的严冬时期,企业面对着无数问题与压力,北京市百货大楼也一样。
王府井百货集团建立这个“张秉贵纪念馆”,是希望把“大楼”这把“火炬”接力下去,“一团火”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企业度过严冬。
今天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在“新北京人”中已经有了年轻的“粉丝”,另外,北京市百货大楼还推出了微信支付,并且在做全渠道经营的筹划,“大楼”的创新一直没有停步。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像“大楼”这样的商场,和全球的零售企业一样,这些商场也在经历转型。
任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需要与新的时代对接和融入,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由城市的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起笔,使作者对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特殊情感有了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基础。
B.文章以北京市百货大楼为中心来描写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展现了“大楼”所经历的繁华、问题和转型,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行业的思考。
C.在文中作者叙述了“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意在突出20世纪80年代年轻人服务意识的缺乏。
D.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如话家常,一个个小故事将“大楼”的顾客、服务员、管理者串联在一起,生活气息浓郁。
16.传统行业如何走出现实的困境?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
17.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答案】15.C 16.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
与新的时代对接和融入。
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17.“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人们在那里可以放心购物,憧憬未来幸福的生活。
“大楼”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它经历一代又一代员工的积淀,是企业的财富、灵魂。
“大楼”是传统行业的见证者,它经历了繁华、问题和转型,并将浴火重生。
【解析】1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鉴赏的能力。
C项,“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进行对比”错误。
文中并无对比之意,作者叙述“我”的师傅的服务态度,意在说明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已经扎根在一代代“大楼人”的心里。
故选C。
16.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何一个传统行业都需要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可提出解决方案是“在新技术,新环境中进行各种创新与调整”;
由原文“需要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与新时代融入和对接”;
由原文“而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有了不一样的底蕴,这样的企业才是时代的财富”可提出解决方案是“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
17.本题考查对文本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
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大楼’的记忆”特指的是人们对“大楼”各个方面的记忆,即人们赋予“大楼”怎样的文化内涵,根据文本内容层次分析可以得出文章从个人、企业、行业进行论述。
由“人们都有一段关于繁华的记忆”、“北京市百货大楼展现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北京人喜欢‘大楼’,几代人对这里都有着关于时尚的美好回忆”、“钱花在‘大楼’放心,开心”展现从个人层面对“大楼”的记忆,可以得出“大楼”是“繁华”“时尚”“幸福生活”的标志,它见证了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