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与断句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与断句方法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
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王建禽于秦。

(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

"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

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
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三、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
2、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
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

(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
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明词性
(一)明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

找出其中的代词,如:
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
谦称(寡人、臣、妾、朕、孤)
敬称(君、公、卿、子、先生、足下)
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上面语段中,人名“管宁”“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

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答案: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二)明动词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

●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
(三)明虚词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则、夫、且夫、若夫、窃、请、敬”等前面可断句。

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 ,“者、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

●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筑扞蔽也?筑犹齿之有唇也?筑唇亡则齿寒?筑今日亡赵?筑明日患及齐楚矣?筑且救赵?筑高义也?筑却秦师?筑显名也?筑不务为此而爱粟?筑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
注:扞蔽——屏障。

◆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

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

2
找句式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如: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这个句子中"以……为"连用,表判断不能断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整句话翻译为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3
看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

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

●示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分析:第一步划出人名,根据人物与动词关系确定主语,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就不难做出正确答案了。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示例: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分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

▲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战国策》)
4
据修辞
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又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

5
其他方法
(1)找虚词(句首、句末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

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确实如此。

句首副词:
“夫”、“盖”、“凡”、“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窃”、“愚以为”、“请”、“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句尾副词:
“乎”、“也”、“矣”、“欤”、“耶”、“耳”、“焉”、“哉”等为语气词。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2)据相似结构、对称结构(排比、对偶、反复)
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3)找对话、引文(曰、云、言、谓)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5)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找固定结构
“……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为……所……”,“是以”,“是故”
(7)找名词(或代词)
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