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命汤治疗----偏废(脊髓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命汤治疗----偏废(脊髓炎)
续命汤中麻黄汤佛手人参石干姜
小续命汤麻黄汤芎勺二防参附芩六经中分姜枣煎。

[组成用法]
麻黄10~30g、杏仁10~20g、桂枝10~30g、甘草5~15g、
石膏40~200g、人参10~30g、当归10~30g、干姜10~20g、川芎10~20g。

水煎分二次温服,待微汗出为度。

不汗,盖被助汗。

若不汗,更服。

总以汗出为度,但不可见风。

[方证]
1.大青龙汤证咳而多涎唾,或心下痞虚,或头痛、腹痛者。

2.体格黑胖病人,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伏不得卧,口干烦渴者。

3.肢体不遂、言语涩滞、茫然不知痛痒或身拘急不能转侧,属表邪兼内虚者。

[现代应用]
1.以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血栓后遗症、大脑软化症、颈椎病、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性神经炎、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等。

2.呼吸系统疾病,如病毒性感冒、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百日咳、妊娠咳嗽等也有应用的机会。

3.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浆液性关节炎、肩周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克山病、神经衰弱、糖尿病、肾炎、风湿热、高血压病、面神经炎、血管神经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动脉硬化、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皮炎等。

[经验参考)
《古今录验》载续命汤疗大痹,一身不遂,或半身一手一臂,口
不能言,习习不知人,不觉痛痒(即本方去人参、干姜,加干地黄、防风、黄芩)。

服后当汗出,气下自复。

当慎护风寒,不可见风。

并疔上气咳逆,面目大肿,但得伏不得卧更善。

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从经文来看,本方所主的“中风痱”很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脊髓炎,而且病变的部位比较高。

四川乐山名医江尔逊先生以本方治疗急性脊髓炎、脑干脑炎、格林一巴利氏综合征和氯化钡中毒所致的相同症状(赵典联,江尔逊学术思想述略,四川中医,1993;11(9):1)。

目前,经方家们对本方的应用已经扩展到脑血管疾病的领域。

如王占玺治一脑血管病人,晨起突然说话不利,语言混滞,右侧肢体运动不灵。

舌质稍红,苔薄黄,脉象左细右弦滑。

血压高,左侧鼻唇沟变浅,且向右侧稍偏,鼓腮实验正常,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

右手握力减弱,右膝腱反射稍亢进,右脚Babinski氏征阳性。

于是诊为“左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拟《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麻黄6 g、桂枝6g、当归12g、党参20g、生石膏40g、干姜3g、甘草6g、川芎10g、杏仁10g、蜈蚣5条、僵蚕6g(分冲)、钩藤30g、白蒺藜30g。

服12剂后,右上下肢失灵明显好转,a已能自行走路及右手持物较前大为有力。

又服十剂,诸症消失而愈。

(《张仲景药法研究》)。

本案所述,当为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

本方疗效如此之高,是否与早期使用有关?另外。

对于出血性中风疗效又当如何?“血压高”是否为麻黄的绝对禁忌?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动辄便用补阳还五汤等的同道而言,阅读本案无疑有清风一缕的感受。

本方不仅可以治疗“—身不遂,或半身一手一臂”,“不觉痛痒”的“大痹”,也可以治疗关节炎之类的“小痹”。

如来春茂用本方治一男性,患类风湿性关节炎5年,症见四肢骨关节红肿灼热,疼痛难忍,手如鸡爪,不能伸张,身热恶寒。

经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

曾用过多种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未能控制。

因而转求中医诊治。

除见上述症状外,并见身重强直,转侧艰难,口干烦渴.大便
秘结,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数。

认为屈寒湿凝滞,气血瘀阻,郁而化火,致寒热错杂之证。

治宜蠲痹祛风,养1n1通络。

选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麻黄、桂枝、杏仁、干姜、当¨、甘草各9g,党参15g、生石膏30g、川芎6g、蜈蚣2条,全蝎3g。

二剂后热退,连续服至七剂,手指巳能伸开如常人,红肿消退,行动自如,I虹沉、抗“O”均已汇常,再予小剂量独活寄生汤缓服以巩固(新中医,1984;11:42)。

古方中还有一首小续命汤,也用于治疗中风。

小续命汤麻黄汤芎勺二防参附芩六经中分姜枣煎。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防风、防己、黄芩、人参、
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
《许氏医案》载许恩普治一厨夫,中风不语,他医误以瘟病治之病剧。

诊见脉细,知系卒中。

拟以小续命加参芪一服,即大呼曰:何不早与我服此药?同时还载其邻居沈智泉中风;水部正郎杨紫沧中风;内务府科房王寿龄母等人中风,皆与本方加减而愈。

其他贫民无名之人,不可胜道也。

丁甘仁先生治一中风患者,年甫半百,阳气早亏,贼风人中经腧,荣卫痹塞不行,徒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神识似明似昧,嗜卧不醒,右手足不用。

风性上升,痰湿随之,阻于廉泉,堵塞神明也。

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紧而滑,苔白腻。

阴霾弥漫,阳不用事,幸小溲未遗,肾气尚固,未至骤见脱象,亦云幸矣。

急拟先圣小续命汤加减,助阳祛风,开其痹塞,运中涤痰,而通络道。

冀望应手,始有转机。

处方:净麻黄、全当归、川芎、姜半夏、光杏仁、生甘草、川桂枝、熟附片、生姜汁、淡竹沥、再造丸《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日本汉方医学》载曲直濑玄朔于1583年治疗正亲町天皇的脑中风。

当时名医齐聚一堂。

先生诊见天皇已不省人事,痰涎壅盛,喉中如拽锯声,周身发热,脉浮缓。

足田定加诊为“伤寒”,半井通仙和先生均诊为“中风”。

然服半井通仙药后一昼夜,仍然不省人事,处于昏睡状态。

先生奉旨诊治。

与生姜汁冲服苏和香丸,再处小续命汤两剂便愈。

本方是大青龙汤的姊妹方。

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它是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的基础上,加干姜、川芎、当归、人参等,温阳活血、补正养虚,使邪气散而正气复。

而精神痱废、言语不利、筋骨不用等症,必随汗而解。

乃攻补兼施之法。

编者认为,续命汤在脑血管病的治疗空间还是很大的。

不必拘于后世“内风”、“外风”、“真中”、“类中”之争,总以临床见证为依据。

如体格素来壮实,不爱出汗之人见半身不遂,知觉麻木,语言涩滞,项背酸痛,痰涎壅盛,面目浮肿,身体不能自收或拘急不得转侧,口干目哆等而属虚实夹杂者,即可使用本方。

只是在疾病早期要慎重使用。

一般在急性期过后,没有太多的不适,却迁延不愈,麻痹不仁,喜笑尤常,纳食减少,气色淡暗,精神不振者。

此时可随证加减,往往疗效优于它法。

兼寒则加附子、细辛、川椒;兼热加黄芩、天花粉、知母;兼湿加防己、白鲜皮、白术;兼燥加羊脂、紫菀、柏子仁;兼痰加荆沥、竹沥、姜汁;兼血瘀加芍药、丹参、大黄;兼风加防风、石楠、羚羊角等。

所渭“程式在心,活法在人”也。

另外,本方对于面神经炎后遗症也有良效。

[原文点睛]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怠不得转侧。

(《金匮要略》第五篇附方)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注论精选]
胡希恕:既用麻黄加石膏汤解外之邪,复以参姜归芎补内之虚,故治表不解而中虚血少者。

(《经方传真》)。

尤在泾:痱者,废也,精神不持,筋骨不用,非特邪气之扰,亦真气之衰也,麻黄、桂枝所以散邪,人参、当归所以养正,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力,甘草合于姜为复气之需,乃攻补兼施之法也(《金匮要略心典》)。

赵以德: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

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
精神不治。

然是证,有虚有实。

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得之。

内经谓内夺而厥,则为痦痱。

实者,是风寒暑湿感之。

虚以实治,则气血愈散。

此方乃治实邪也。

故麻黄为君,佐干姜开寒痹,石膏解风痹,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

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者,亦为风寒所致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