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西贵港桂平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广西贵港桂平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开展九年级“走进小说天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一、积累(共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小题。
(9分)
提起经典,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知乎上有一个高赞回答是:“打开任意一份中国人的必读书单,里面都有四大名著的身影。
”
少年时,看的是光怪陆离和爱恨情仇;长大后,才发现书中道尽了人生最好的活法。
读《红楼梦》,有大观园里的世情冷暖,也有贵族和市井生活。
书里的每个人物,无论贵族老爷、公子小姐、还是佣人仆妇,都是血肉丰满而非脸谱化的,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鲁迅称其“都是真的人物”,道尽人间百态。
更别提,三国里的心计、水浒里的义气、西游里的悟性……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四大名著的内hán,无疑是博大而丰盛的。
古今中外,不乏大有来头的书迷,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师”钱穆老先生,8岁就开始读四大名著;
中国儿童文学奠基人之一的冰心奶奶,7岁就爱读《红楼梦》;
周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说到:“我从8岁开始读小说,第一部就是《西游记》。
”董宇辉说:“你在里面会读到令人狂喜的美好,也会读到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会读到侠肝义胆的忠诚,也会读到阴险的背叛和慷慨大方的兄弟之情,它不是为真实而写的故事,但是为让你去感受自己而讲的故事。
”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注音。
(2分)
(1)内hán()(2)慷慨()
2、以上文段中,有不少成语。
请你将其中的三个抄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3分)
(1)(2)(3)
3、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汲取(2)潸然泪下
4、下列从语段中选出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打开任意一份中国人的必读书单,里面都有四大名著的身影。
B.古今中外,不乏大有来头的书迷,从经典中汲取智慧。
C.中国学术界“一代宗师”钱穆老先生,8岁就开始读四大名著。
D.它不是为真实而写的故事,但是为让你去感受自己而讲的故事。
(二)按要求完成第5题。
(2分)
5、将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水浒传》的对联,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五岳三川②插义旗③三坟五典④尤崇水浒⑤云游⑥唯见梁
山⑦翻阅⑧书忠字
上联:下
联:三坟五典:我国的古籍。
(三)默写。
(10分)
6、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
(10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了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读出了李商隐《无题》中“①,
②”的奉献精神。
施耐庵的《水浒传》,林冲风雪山神庙,我们读出了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③?④”的英雄失路之感。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就传出了惊心动魄的呼喊,“一代文人有厄”,作者想通过塑造一群被科举“异化”的读书人,呼吁文人应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心声那般以天下为己任:“⑤,⑥”。
而《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贾母等人欣赏唯美月色,感叹人事变迁,又与苏轼《水调歌头》
“⑦,⑧,此事古难全”相契合。
至于《聊斋志异》,则是“少年读狐鬼花妖,成年读人间世相”,正如辛弃疾所言,“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⑨,⑩!”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7分)
摆脱对于阅读的“误读”
①近日,一则《水浒传》被举报的消息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
该举报者认为《水浒传》中有滥杀无辜和丑化女性的内容,作者“三观不正”,作品是“毒小说”,不适合提供给学生阅读。
②《水浒传》这样的书是否“诲淫诲盗”,其背后是一个阅读观的问题。
“诲淫诲盗”这个词中,“诲”意为教导,这揭示了一种观念,即将阅读当成一个受到书中内容教育的过程。
阅读确实具有使人受到教育的功能,但与这种教育过程,并不是机械的必然关系。
假如一个人读的书里有什么样的人,他就会变成什么样,那么书本中对不道德行为的描述,必定会将读者变得不道德——在这种机械的阅读观下,阅读会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毕竟哪怕是道德训诫的书本,若要教人向善,首先也要讲一讲什么是恶,可一旦描述了恶,在这个机械的阅读观下,也难保这些描述不会毒害阅读者。
按照这个逻辑,想要打造一个绝不毒害人的水晶世界,恐怕只禁掉一部《水浒传》也还是不够的。
③其实,《水浒传》中这些道德上不完美的人物们的故事,阅读它,反而有助于人的心智成长。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净化”理论认为,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怜悯、恐惧等情感,被唤起的情感得以净化,让人们对于美德产生新的体验。
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水浒传》上。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本是天降的魔星,这已经意味着他们是超出规范的人,并不是作为道德模范被提出的。
其故事有时让读者觉得爽快、佩服,有时又觉得同情、怜悯,有时甚至是厌恶、反感。
读者可以在情感的激荡中,思考书中人物的功过,思考何为正义,还可以在和作者叙述立场的分歧中,了解古今价值观的异同,批判性地看待书本。
这恰恰是时至今日青少年继续读《水浒传》的意义之一。
④阅读并不“可怕”,同时阅读也不应该被神化。
近日,另一则颇有热度的关于阅读的消息,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加入八年级语文阅读书目。
这一变动,可
能是为了借此引起初中生对我国经典的兴趣,然而不少学生读《经典常谈》时感到十分费力。
有人为求效率,选择只读、记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反而将原书弃之不顾,此举虽可能于考试得分有利,却背离了阅读课理念的初心。
一个人从书本中获得的,总是和这个人当下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初中生若有学力出众者,打算利用此书,结合课堂、课余读过的经典名篇,进一步了解经典原书,尚且可取;倘若对经典并无兴趣,也无接触渠道,只靠应付任务去阅读它,反而可能会引起厌倦的心思。
如果认为阅读了名家好书,就能让阅读者从此脱胎换骨,这也是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它并没有那么神奇。
⑤相比阅读的教育功效,阅读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更加立竿见影。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心智实验室”的一项研究表明,阅读6分钟,就可以使压力水平降低68%,这种效果比听音乐、喝茶或咖啡、散步都更加显著。
只是为了放松身心去阅读并不是错误,也不可耻,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⑥回到《水浒传》,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哪怕对于世路人情、江湖社会懵懵懂懂,可还是会因鲁提辖捉弄镇关西的手段忍俊不禁,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命运忧心不已。
这种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也是非常宝贵的吗?
7、下列不属于对阅读作用“误读”的一项是()(2分)
A.阅读书中描述的不道德行为会让读者也不道德。
B.禁止有不道德内容的书籍才会让读者免受其害。
C.读别人的知识点笔记可能对学生考试得分有利。
D.阅读名家好书等经典作品能让阅读者脱胎换骨。
8、下列对“误读”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书本当作道德训诫的工具,只注重宣扬善恶是非观。
B.机械看待阅读与教育的关系,夸大了阅读的教育功效。
C.带着功利化的目的阅读经典,背离阅读课理念的初心。
D.忽视阅读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未能放松身心享受阅读。
9、本文属于驳论文。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两种。
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对本文的写作思路作简要分析。
(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3分)
自打念小学开始,“丁桂香”就一直在我身边。
我字写得不工整了,恰好被父亲瞄到,他的话就会像鞭子一样甩过来:“丁桂香的字啊,提笔就手拿把攥,跟印出来的一样,你看看你的……”
父亲赶马车帮人运红砖,顺路到镇上的新华书店,帮我买了一本《新华字典》。
我觉得字典像块砖头,啃不动,没用过,大半年过去还跟新的一样。
父亲又抽过来一“鞭子”:“你看你啊,有福不会享。
丁桂香像你这样大,借的旧字典都被他翻卷了边,跟马跑起来时的马鬃一样乱。
”
有的时候,父亲赶马车累了,回家会喝点儿“洋河”,可往往他正斟着喝着,却把酒杯往桌上一磕,迷离着眼睛,盯着我的额头狠瞅。
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也翻白眼定住任他瞅。
他指着我的脑门慢条斯理地说:“你这个鬓角啊,头发还是太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动静。
给我敞出亮脑门来,像丁桂香的那样宽、那样亮。
那敞出来的,是什么,你知道吗?是机灵劲儿!”
父亲言必称的“丁桂香”,就是他从小学到初中的同桌,家住在东边一个小村。
提起他,父亲不仅嘴巴说得热闹,手也不闲着,动辄就指向东方:“就在那儿,不远。
”我常在早晨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抬头看,恰好看到一轮太阳冒出来。
父亲就补一句:“对,就在那个太阳下面一点点。
”
其实,那个时候,丁桂香已经不在那个东边的小村,已经远在上海了。
我们这两个挨着的村庄,离上海有多远,父亲不知道,他所赶的马车连县城都没去过,至多从一个砖瓦厂到周边的几个小镇。
父亲说,丁桂香在上海,还在往上升呢,好多年前他已经是“复旦大学博士后面一点点了”。
等我上了初中,书多了,书包鼓起来,父亲竟把书包右底角磨出一个细小的洞口,说是书太密,让它们透透气。
我想,保准是丁桂香这个时期的书包也有个小洞。
等我念到高中,父亲好像不再经常提及丁桂香了。
可能那个时期的丁桂香到很远一个镇上读高中,他不熟了。
父亲仰面回忆,最后一次跟丁桂香打交道,是他放学路上看到河沟里的鱼吐泡泡,他甩下书包跳河摸鱼,让丁桂香在岸上等鱼。
他摸上一条,甩到岸上,再摸到再甩上来。
丁桂香蹲在鱼旁,手指却在泥地上画画戳戳。
父亲上岸时,看到他竟然是在列算式,把几条鱼身上的鱼鳞片数给算了出来。
讲到这里,父亲跟我强调:“要像丁桂香那样,数学一定要钻进去学。
”又过了几年,我们那个苏北小地方不兴用马车运红砖了,父亲那匹老马也拉不动了,我考上了一所名气不太大的大学,在南京。
父亲很高兴,说:“之前多亏了丁桂香,往后的日子还长,要靠你自己了。
”
送我到县城坐车前两天,他胳膊窝里夹上一条“淮海”,到了五梁家,说要借他家马车用一下——别人家早就把马车卖掉了,只有五梁还留着。
那个时候,小村里的拖拉机、摩托车已经满地跑了。
我大伯家还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他争抢着要送我去县城。
其实,只要到了镇上,花两块钱就有小中巴把你运往县城的大车站。
但我父亲执意要用五梁这架马车,送我去县城坐车。
父亲路上跟我说:“丁桂香考到上海去那年夏天,他家的母马下驹了,下驹子的叫声惊天动地,全村人都听到了,明明很痛苦,然而,听上去像是喜声。
下了一对小马驹,一匹母马驹卖给了北乡,另外一匹公驹送给了五梁,五梁是丁桂香的表哥。
”
原来,父亲借五梁这套老古董马车,还是没脱离开丁桂香。
当影影绰绰能看见县城的楼房时,父亲不再说话,突然扬起了马鞭,手臂在空中打了一个旋,“啪”地甩出一记带有回声的响鞭。
这记响鞭也一直打在我的心头,让我在南京念完书,却能在大上海找到一份工作。
父亲激动得不行,说:“你竟能跟丁桂香在一个城市工作,真好啊!丁桂香马上要变成一个大人物了。
”
有些事,父亲也是听五梁说的,他也几十年没见过丁桂香了。
我帮父亲在网上搜过几次“丁桂香”,查出很多个,有做贸易的,有开修车厂的,还有在老家养鸡的,都跟上海没半毛钱关系。
我让父亲去问五梁。
五梁听到的最新消息是,丁桂香最近的研究领域跟飞机有关,具体是什么不太清楚。
总之事情很大,表弟很忙。
五梁也是听他表哥丁兰承说的,丁兰承是听在上海打工的弟弟丁荷承说的。
我受到两个名字的启发,搜“丁桂承”,百度上头条就是,有证件照,脑门很宽、很亮,1960年出生,复旦大学博士后,微纳米传感器国家重点研究室负责人,国家大飞机传感科研攻关带头人。
后面,还有他的电子邮箱。
我明白了,“丁桂香”只是在村庄叫开了的小名,他在大上海叫“丁桂承”。
我决定给“丁桂香”写一封邮件,约一个时间,去看看他。
但我该跟他说什么呢?
10、梳理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3分)
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分)
12、在这篇小说的结尾,作者说“但我该跟他说什么呢”,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猜一猜他会说什么,并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4分)
13、请你从以下选项中为这篇小说选择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
(3分)A.丁桂香 B.马车
(三)古代诗歌阅读(5分)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极大的郁闷之情。
B.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属于比兴用法。
C.诗中运用姜尚、伊尹的故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整首诗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15、当代诗人伊沙写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李白》。
有评论家称“这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的故事”,“他(李白)把人生的失败写成伟大的诗篇”。
请你结合《行路难(其一)》的内容及写作背景谈谈李白这个“失败者”的“伟大”之处。
(3分)
(四)文言文阅读(14分)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
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注]。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节选自欧阳修笔记小说《归田录》)【注】中书省,宰相办公的官署。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野芳发而幽香(2)至于负者歌于途
(3)其直几何(4)遽回顾小吏云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
18、如果你和家人来到久负盛名的醉翁亭,你将向家人介绍太守欧阳修的哪些事情?(3分)
19、在甲文中,太守欧阳修认为为官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而在乙文中,欧阳修认为宰相要有怎样的修养才能镇服百官?(3分)
三、综合(10分)
20、《水浒传》情节跌宕,引人入胜。
在阅读时,可以适当进行对比阅读。
请完
21、《水浒传》读书分享专刊需要一幅插图。
表现水浒好汉“替天行道”的侠气,你认为哪一幅最合适,请结合原著说明理由。
(3分)
A.武松打虎 B.真假李逵 C.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2、《水浒传》中有许多运动健将,请你从中挑选一人参加运动会。
结合其自身特长,向他推荐合适的参赛项目并结合一处情节为其填写报名理由。
(3分)
的人物形象;③不要抄袭,不能套作;④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1)涵(2)kǎi
2、光怪陆离爱恨情仇世情冷暖血肉丰满潸然泪下侠肝义胆慷慨大方……(多写不扣分)
3、(1)吸取,吸收获取。
(2)因有所触动而流泪。
4D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5、上联:⑦③,④⑧下联⑤①,⑥②
6、①春蚕到死丝方尽,②蜡炬成灰泪始干③云横秦岭家何在?④雪拥蓝关马不前⑤先天下之忧而忧,⑥后天下之乐而乐⑦人有悲欢离合,⑧月有阴晴圆缺⑨欲说还休,⑩却道天凉好个秋
7C
8B
9、第①段摆出对方的观点,《水浒传》是毒小说,不适合学生阅读;第②段通过假设对方的论点成立,推出“只禁《水浒传》是不够的”;(1分)③④⑤段明确自己的见解,《水浒传》有助于心智成长、阅读不应被神化、阅读对成长很重要。
(1分)第⑦段得出结论:《水浒传》的多样化阅读体验对学生而言很可贵。
(1分)
10、(1)夸丁桂香写字好看,勤翻字典,脑门宽且亮(2)故意把“我”的书包磨出一个像丁桂香书包那样的小洞(3)为“我”能跟丁桂香在一个城市工作而激动,希望“我”能像丁桂香那样出息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父亲鞭策我的话语(1分)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1分)
12、扣住对丁桂承的敬佩和感激来写即可。
扣“敬佩”2分,扣“感激”2分。
13、答案示例:我选A。
“丁桂香”是这篇小说的线索,从小到大,父亲对我的教诲始终围绕着“丁桂香”;父亲使“丁桂香”成为我的榜样;我成长的轨迹逐渐向“丁桂香”靠拢。
选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4D
15、李白这个失败者的伟大之处主要表现在:被赐金还山,但他不甘消沉。
想到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最后大有作为的吕尚、伊尹,他获得了信心;尽管前路迷茫、艰难,但他依然能相信自己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扣住乐观、自信,意对即可)
16、(1)开放(2)背(3)通“值”,价值(4)看
17、(1)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冯道慢慢地举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
18、①是欧阳修根据自己的号“醉翁”为亭子命名。
(1分)②欧阳修经常在醉翁亭内宴请宾客,并经常喝醉酒。
(1分)③欧阳修能够和百姓同醉同乐,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1分)(注意题目问“哪些事情”)
19、欧阳修认为为官的最高境界是与民同乐(1分)。
他认为宰相要胸襟开阔、遇事从容才能镇服百官(2分)。
参考译文乙能说五代故事的老人说,宰相
冯道与宰相和凝一起在中书办公。
一天,和凝忽然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听了和凝的话,举起他的左脚说:“九百。
”和凝脾气急躁,急忙回头对他身边的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和凝因此责骂了他身边的官吏一通。
冯道慢慢地举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于是引起了哄堂大笑。
所以当时的人们都说,宰相像这样,怎么能使百官信服。
20、①为母亲报仇②哨棒③刀④机智勇武,武艺高强
21、答案示例一:我认为B最合适。
李逵遇到假冒自己行骗的李鬼,教训了李鬼夫妇一顿,让他们重新做人,维护了正义。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C最合适。
卖唱为生的金氏父女被郑屠户欺负,鲁提辖见义勇为,主持公道,三拳将当地恶霸郑屠户打死。
22、答案示例一:(1)张顺(2)游泳(3)张顺人称“浪里白条”,是梁山中水性最好的。
水底可以伏七天七夜,穿梭水面快速无比。
(概述某一处情节亦可)答案示例二:(1)花荣(2)射箭(3)花荣百步穿杨的绝技堪与飞将军李广相提并论,所以得绰号“小李广”。
(概述某一处情节亦可)答案示例三:(1)鲁智深(2)摔跤(3)鲁智深力大无比,武艺高强。
(概述某一处情节亦可)
23、参考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