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一章从史前到春秋战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族的领袖汤,因伐桀而建立商朝。
灿烂的殷商文明 一、商朝的兴衰 (二)盘庚迁殷
商朝前期多次迁都,至盘庚 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才 安定下来,所以商朝又称殷 或殷商。
1.商朝最后一位君王:纣王 2.被西方兴起的「周」所灭
பைடு நூலகம்(三)商的灭亡
二、文明的发展
(一)经济生活
1.农业发达,并有多余的粮食酿酒,饮酒风气盛行 2.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历法,也很进步。 历法 商朝的历法,已知一年有365天,一年分12个 月,懂得设置闰月,并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 庚辛壬壬癸癸)地支(子丑寅寅卯卯辰巳巳午 未申酉酉戌戌亥亥)搭配记日。
山顶洞人制作的器物
二、新石器时代
时 间 距今约八千年前 1.磨制石器 2.饲养家畜、种植作物 3.烧制陶器 4.开始定居的聚落生活 1.仰韶文化 2.大汶口文化 3.龙山文化
生活特征
新 石 器 革 命
发呈中 展现国 多文 元明 并的 立起 的源 ,

址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的陶器以彩绘陶器为主,又称「彩陶文化」
(三)墨家
1.创始人:墨子 2.主张「兼爱」和「非攻」
(四)法家
寻求富国强兵之道,较受当时各国国君的重视 韩非—集法家大成 1.注重君王的利益 2.主张国君要用威势、权术和刑罚来统御臣民 为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政治, 提供了理论基础。
脑力激荡:
同学设想自己是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如果想 要烧烤食物,你将如何取火和长期保留火种? 如果要穿衣御寒,可能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和材料? 答案: 1.可用钻木取火的方式生火; 以添薪方式保持火苗不灭。 2.用骨针来缝缀兽皮为衣。
三、经济—农工商业发达
1.铁制农具的普及 2.水利工程的兴建 1.生产技术的进步 2.交通的便利 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 量 1.促使工商业日益繁荣 2.提高了工商业者的社 会地位。
战 国 时 期 水 利 工 程 分 布 图
四、思想—百家争鸣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代
原因:1.封建解体,流落民间的贵族从事教 育工作,平民受教育的机会大增 2.士人针对当时的政治社会问题,提出各 种解决办法,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 影响:其中儒、墨、道、法最为重要, 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一)儒家 孔子
春秋时代
1.第一位将贵族学术传播到民间的伟大教育家
2.秉持「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原则
3.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4.主张实行仁政
孟 子 战国时代
主张人性本善,只要发挥本性就能成为圣贤
荀 子 战国时代
主张人性本恶,应透过教育,让人们弃恶向善。
孟子公孙丑篇
孟子相信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也就是 人性本善,只要发 挥本性,就能成为 圣贤。(蔡志忠绘)
(四)夏朝灭亡
夏朝最后传至桀,被东方兴起的「商」所灭
夏 商 周 三 代 图
(五)二里头文化
代表文化 出土物件 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 农具、青铜器等出土文物 农业和手工业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意 义 颇具规模的宫殿建筑 夏朝已初具国家的统治力量
二里头宫殿复原想象图
灿烂的殷商文明 一、商朝的兴衰 (一)建国者:商汤
(二)文字书写
甲骨文
1.商朝文字最著名的是甲骨文 2.甲骨文是商王或贵族占卜时,刻 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2.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 而来的
(三)工艺技术
以铜锡(或铜铅)合金的青铜器最具特色, 主要用于战争(兵器)与祭祀(礼器)上, 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四)宗教信仰
1.商人非常迷信
2.祭祀的对象包括天神、地祇、人鬼(祖先)
第 1 章
从史前到春秋战国
中国的史前文化 史前时代的传说 国家的出现──夏朝 灿烂的殷商文明 西周的封建与宗法 春秋战国时代的剧变
中国的史前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
时 间 距今约50万年 1.住在山洞 2.采集、捕捞和狩猎为生 3.已知用火
生活特征
山顶洞人
时 间 距今约2万余年前
生活特征
1.使用骨针缝缀兽皮为衣 2.饰品→审美观念 3.埋葬→有初步的宗教观念
一、政治—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一)春秋时代 周天子的势力衰微诸侯中实力强大者
开始崛起
一、政治—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二)齐桓公
1.以管仲为相 2.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3.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三)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
一、政治—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四)战国时代 大国灭小国,强国并弱国
史前时代的传说 一、远古传说
1.反映先民生活 由生食到熟食
2.三阶段文明演进历程 由渔猎、畜牧到农耕
史前时代的传说
三皇五帝
相传史前时代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燧燧人氏 教人钻木取火;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饲养家 畜;神农氏教人耕种及制药医病,其中后三者 被称为「三皇」。
三皇之后有「五帝」:黄帝、颛颛顼顼、帝喾 喾、尧、舜五位古代帝王。
1.西周土地制度实施,由贵族分配土地给农民 2.周围8块为私田,由农民耕作,收获归农民所 有,但仍要向贵族纳税 3.中间一块为公田, 由周围8家的农民耕作, 收获要交给贵族
春秋战国时代的剧变
幽王死后,平王将首都东迁至雒邑,史称「东 周」。 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代,后期称为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剧变
课后脑力激荡:
儒、道、墨、法4家的思想,是春秋战国时代 的知识分子,针对时局所提出的不同治国之道。请 同学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就当时政治社会背景而言,哪一家思 1.以当时社会背景而言,最有可能被诸王采用的思 想最可能获得国君的采用?为什么? 想应为法家,因为法家讲求富国强兵,树立统治 2.如果你现在是一国之君,你将如何运 者的威信,最符合各国的需要。 用各家的优点治国? 2.请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
3.尤其重视祖先崇拜,后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 要传统。
西周的封建与宗法 一、西周的建国
1.周原是商朝西方的诸侯 2.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3.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二、周公东征 背景
武王死后,子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
周公摄政,管叔、蔡叔不服→「管蔡之乱」 1.营建东都雒邑 加强东方的统治 2.大规模分封周的宗室、姻亲和功臣 构成对周王室的屏障 3.订定礼乐制度 作为政治活动和社会 教化的规范
原因
措施
三、西周灭亡
犬戎入侵,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1.天子 2.诸侯 3.卿大夫 4.士
四、封建制度
建立在以嫡长子继承 为原则的宗法制度上 贵族 平民 奴隶
社会阶级
五、宗法制度
1.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 2.大宗、小宗的区别 3.与封建制度密切配合
维系周天子的权威和周王朝内部的凝聚力
六、井田制度
中 国 新 石 器 时 代 重 要 遗 址 分 布 图
新石器时代的农作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作物,北方主要种植 小米,南方则是生产水稻。 河姆渡遗址曾出土碳化的稻米,推测中国 应是世上较早人工栽培稻米的地区之一。
半穴居
干栏式
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以半穴居住屋为主; 南方以干栏式住屋为主,可以防潮湿及避虫 蛇。
国家的出现—夏朝 一、夏王朝的兴衰 (一)建国者:禹
禹即位后,国号夏。
(二) 家天下
禹死后,各部落首长却拥戴禹的儿子启为王, 开启了君位世袭的制度,中国数千年「家天下」 的观念,就在此时萌芽。
(三)历史意义
1.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与之后的商、周合称 为「三代」 2.就是考古学家所称的「青铜器时代」
二、传说人物 黄帝(轩辕氏)
各部落之间的接触和纷 争日益频繁,为了增强 防御力,各部落互相结 为部落联盟。
1.打败蚩蚩尤,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 2.相传文字、衣裳及指南车等发明是在此时出现 3.尧、舜、禹、汤等古代君王都是他的后裔 后世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尧和舜
1.尧晚年传位给孝顺的舜 2.舜又仿照尧的做法,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 传贤不传子的方式,史称「禅让」 后来,部落联盟经过兼并与融合,其组织日 趋紧密,逐渐形成了国家。
(五)战国七霸 韩、赵、魏、楚、燕、齐、秦 (六)秦统一天下
1.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提倡军 功,鼓励耕织,厉行法治,奠 下秦国强盛的基础 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 统一天下。
春 秋 各 国 形 势 图
战 国 中 期 形 势 图
二、社会—贵族没落与平民崛起
贵族没落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代,贵族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2.各国国君削弱贵族势力 平民崛起的原因: 1.各国国君为求富强,用人唯才,形成「布衣 卿相」的局面,如苏秦、张仪、范雎等人 2.贵族「养士」风气
(二)道家
老 子
主张小国寡民,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 子
擅长以寓言故事来解说人生哲理 并称「老庄」,老庄思想对后世 的知识分子产生深远影响。
庄子邯邯郸郸学步
子常以寓言的方式解说人生哲理,「邯郸学步」的 意思在告诉人们,与其否定自己,模仿他人,不如 好好发挥自己的长处,以免失去自己的本性。(蔡 志忠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