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第一学期《话说温州》教案(1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第一学期《话说温州》教案(1 6)四年级第一学期《话说温州》教案(1-6)
四年级第一学期“谈温州”教学计划
一、家乡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变化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和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学生根据数据和地图分析和比较温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1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2.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快门盒(对于没有气象站的学校,请参见教科书第35页的快门盒插图)(3)观察快门盒并进行讨论。
① 叶盒的结构是什么?② 快门盒这种结构的功能是什么?③ 快门盒里有什么仪器?④ 我应该把快门盒放在哪里?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想看:教室里的温度计应该挂在哪里,怎么挂?(2)要求学生设计如何测量教室内的温度变化:① 一天几次② 什么时候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 2002年不同季节的观测,教科书第36页。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教科书第36页的下图:2002年12月8日温度变化的折线图① 想一想:绘制折线图时应该注意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张照片上看,12月8日的天气变化特征是什么:最高气温何时出现?最低温度是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 学生们模仿12月8日的温度变化折线图,并制作自己记录的当天温度折线图。
② 教师提示:学生应该每天制作一张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第二课
时梅雨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价值取向。
2.能够收集和处理特定主题的相关信息。
3.了解温州梅雨季节的有关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辩证分析的价值取向和难点:了解温州梅雨季节的相关特征,了解台风的危
害和益处。
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
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烟雨。
2.让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思考图画。
1)
让学生们一起读这首诗,并把它优美地背诵出来。
2)让学生讨论这首诗的意思,老师适
当地解释它。
3)理解这首诗后,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
3.进入知多少环节,学生汇报知识,可以是人文知识,只要是他们收集的信息都可以。
4.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小组把意见集中后,再组织交流。
主要讨论梅雨的好处和坏处。
5.数据分析
教师事先将资料收集到,并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梅雨的知识。
第三课时台
风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温州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2.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对待和分析问题。
3.了解台
风的危害和好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教学过程1对话介绍
温州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
如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
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黑板台风)
2.投影播放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看完录像之后学生谈
谈观看感受。
3.请阅读教材第8页和第9页的“台风”一词。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通过观看镜头一,你了解到温州人有怎样的精神风貌。
(2)通过镜头2,台风对温州的天气有什么影响?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基本明确了台风及
其危害、好处、温州人的精神风貌。
4.发自内心地说
针对上述情况,让学生谈谈写写自己的心里话。
第四课时我的天气日记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并关注周围事物;
2.学习记天气日记的基本方法;
3.通过记录,让学生自主了解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养成关注自然的习惯。
2.实践活动是重点。
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两个部分,课外活动和课内教学课外活动:
1.让学生每天记录天气。
2.记录每天发现的动植物变化发展情况。
3.记录人们的生产生活随季节变化的新活动。
(记录时间为一周)课内教学部分:
1.要求学生报告本周的天气。
2.根据上课当天的实际情况,按实记录当天的天气日记。
3.让学生统计一周的天气,
完成书本上胡表格。
4.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如果你有任何想法,在同一张桌子上互相交谈,然后在舞台上
单独交谈。
5.老师介绍朱克珍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
学习十分勤苦。
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
前往唐山路矿业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前身)。
他又瘦又弱,同学胡冲嘲笑他活不到20岁。
听了这话,朱可桢决定不论晴雨都要锻炼身体。
后来,他身体一直很好。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
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
哈佛
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
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当时,美国政府从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的巨额白银(历史上称为“义和团赔款”)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在中国开学和招收中国学生的费用。
朱克珍是第二批利用“义和团赔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共资助学生之一。
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大多回国后经商或投靠军阀。
只有像朱克祯这样的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