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对聋童成长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对聋童成长的作用
作为一名聋校的小学美术教师,我常常会在大脑中问自己:给聋哑儿童上美术课,究竟是为了什么?有些人会认为,假如让一个聋哑孩子上美术课无非就是为了能学画一手好画,画得好将来说不定就能够作为一技之长成为谋生的技能。
这种想法无可厚非。
不过,在一个聋童学会谋生技能之前,我们是否该为他们未来健康的成长打下更为宽广厚实的基础呢?而这基础又是什么?我肤浅的认为,是在理解美、学习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健康的生活态度。
美术教学在培养聋童热爱生活,健康成长方面是具有极大优势的。
因为美源于生活。
美术科比起其他科目与生活有更加紧密和直接的联系。
美术科也不同于一些科目有十分明确的标准答案。
美术知识如同生活一样无奇不有包罗万象,所以它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让聋童理解世界和舒展内心的体验。
聋童因为听力系统的障碍导致口不能言尽其感,耳不能闻尽其声,极大防碍与外界的交流以及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水平,从而也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而美术教学恰恰在这个方面迎合了聋童的生理特点。
聋童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却有着聪慧的大脑、敏感的心灵,他们能通过视觉更敏锐的观察到自己与他人、与生活的微妙关系。
在美术教学中给于聋童更为宽容的空间,他们会更自觉的去获取知识,在生活中表达和体现自我。
我曾在与父亲的谈话中抱怨在教学中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无法按照我的课堂要求去完成练习。
比如在上描绘水果的课程时,他硬是要画鱼而不愿意画水果。
父亲反问我:“他凭什么一定要画水果呢?”我争论说:“一堂课
中肯定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怎么能让他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呢?”父亲说:“但他有他的自由啊!既然他那么想画鱼,你为什么一定要求他画水果呢?对于小孩子来说,画画就是为了开心!不开心他为什么还要画?”我沉默了。
是的,
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尽力的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但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会有一样的态度。
自由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对聋童更为重要。
因为与外界的隔阂使他们更容易表现出对强迫性的抗拒,聋童的成长过程比健全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宽容!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对于个别的学生,应该适当给于更为宽容的空间。
在后来出现类似的情况时,我不会强求学生必须按我提出的教学内容来学习,而是在他满足了自己的爱好和希望的同时,附加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简单请求,让学生觉得是顺便的学习了,而不是被迫的学习。
事实证明这位在学习绘画水果时喜欢画鱼的聋童,后来也同样能画出很漂亮的水果,并且在课堂上逐渐的配合老师的教学。
如果当时我对他的逆反行为继续实行批判的话,他只会对教师产生怨恨的情绪并且拒绝接受课堂知识的传授,这不但会扼杀了他对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会进一步封闭了他与外界的心理联系,影响了他对生活积极热爱的态度。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促动聋童健康成长是十分有效的。
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培养聋童对生活具有乐观和包容的心理,提升与人相处交流的水平。
聋童失去听力与外界相对封闭,容易对他人产生误解,敏感并易于激动的心理防碍与别人实行友好的沟通。
美术教学中没有太大的压力,更容易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相互沟通中实行学习,促动大家的团结精神和培养对他人乐观包容的心态。
例如在上第六册《漫画》一课时,我先通过各种漫画作品的欣赏让学生了解到漫画如何以简单、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各种人物的表情,具有很浓的趣味和幽默性。
在学生有一定的模仿经验后,我让他们围成一圈,互相观看同学的表情神态,尝试用漫画的方法去描绘。
我先带头描绘一个学生,将她画的十分有趣,给学生提示一个较大的随意发挥的空间。
在这个互相描绘的过程中,有的聋童因为看到对方将自己画得很不好看而懊恼生气并提出抗议。
我并没有就此阻止他们绘画,而是笑着鼓励这位生气的聋生:“他把你画丑了,那你也能够用
画笔把他也画丑呀!看看你们谁画得更好,不过你要画得像他哦,不然人家就不知道你在画谁了。
”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没有停止学习,反而因为用绘画的方式
互相取笑幽默了对方,形成一种很友好平等的关系。
最后当我把大家的练习展示出来时,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是愉快的笑脸,因为这种乐观包容的心情让班级显得十分团结,平常不够友好的学生之间也开始充满友爱。
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能够很好的培养聋童与别人相处的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这种健康的成长有助于日后他们更顺利的走进社会与他人交流,更好的展开工作和创造生活。
美术教学中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为聋童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
之一就是发展儿童使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水平,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
聋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具有天性的好奇心理和强烈的创新愿望。
创造
性的思维能使聋童更灵活主动的去寻求知识,通过这种思维的实现,聋童能够感到自身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自信与优越感。
在上第三册的《调色游戏——间色》这几课中,我先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以玻璃杯实行现场调色让学生观察橙色是由红与黄色混和调成的。
但之后的紫色和绿色,我不再继续做演示,而是通过提问和对色彩的欣赏观察,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自己尝试着对颜料实行混和,观察色彩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聋童不是直接在获得教师给予的答案,而是在感受通过自身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对于幼小的聋童这就是一种创新行为的实践。
这种行为直接刺激着他们的学习动力,并从中获得自我肯定。
所以当课程结束以后,很多聋童会继续尝试其他颜料的混和,常常会自信的跑来告诉我他们知道其他的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并自觉的使用在自己平常的绘画当中,开始很好的良性循环。
因为创新意识就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培养并拥有这种心理取向以后,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聋童能够逐渐拥有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更能适合未来社会的发展。
聋哑特殊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具有不同个性潜能、充满活力、身心持续发展的聋哑学生,
而小学美术教学除了传授美术知识以外,更大的作用就是要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发展,为聋童的健康成长以及未来积极的踏进社会,创造美好的生活打下深厚扎实的内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