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一高中政治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高一高中政治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为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分别在2014年4月份、8月份、9月份向利比里亚等西非疫区国家无偿援助了三批总
价值2.34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医药物资援助。
这些医药物资()
A.是商品,因为具有使用价值B.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2.巫山到宜昌有两条道路选择。
选择走水路坐快艇,虽然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
选择走陆路坐公交汽车,价格便宜一些,但因高速路还没有全线贯通,耗时较长。
林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快艇快,但价格低还可看沿途风景。
由此可见()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3.2014年“十一”期间,某同学在商场看中一件标价500元的服装,在和卖家讨价还价后最终以380元成交。
据此
回答下列小题
【1】材料涉及的货币职能依次是()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商品流通
【2】用380元购买服装,是()
①钱货两清的消费方式②从消费目的看是发展资料消费
③商品流通的交换方式④消费者购买目的是获得服装的价值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4.新学年,巫山中学从当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教材图书,价格总额为80多万元。
下面最合适的结算方式是()A.现金结算B.转账结算C.现金支票D.信用卡
5.小王经常去蔬菜市场买菜,他发现菜价总是春节时高于平时、刚上市时高于大量上市时,市中心菜场的高于郊区
菜场的,还发现青菜的最高价格总是比海参、甲鱼这类水产品的价格低好多。
影响菜价的因素很多,小王的发现体现的是()
①时间因素②地域因素③价值因素④政策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
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生活
③都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④都会引起纸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M国2014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
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那么,可推算出M国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
A.0.5次/年B.1次/年C.2次/年D.3次/年
8.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4年6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1327元,而2014年2月14日1美元对人民币则为6.0930元。
这表明()
A.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B.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C.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D.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9.农民出卖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廉,而如果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情况就可能不一样。
如据《人民日报》载文说,寻常的西红柿、豆角、小白菜一装进泡沫塑料盒子再蒙上一层薄薄的保鲜膜,身价顿时翻了几个筋斗。
寻常蔬菜“一装”“一蒙”便身价倍增,其根本原因是()
A.包装过的蔬菜使用价值增加了B.包装过的蔬菜营养价值增加了
C.包装过的蔬菜价值增加了D.包装过的蔬菜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10.下图中①②③依次为()
A.生产扩大、供不应求、价格下降
B.生产扩大、价格下降、供不应求
C.供不应求、生产扩大、价格下降
D.供不应求、价格下降、生产扩大
11.下图描述的是2014年1~6月某商品的价格走势,根据该图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生产者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的生产规模
B.该商品很可能供不应求
C.生产者可能增加其互补生产要素的投入
D.生产者可能增加其替代生产要素的投入
12.自从H7N9疫情暴发后,广东的家禽养殖业受牵连已损失了上百亿元。
对此,有专家警告称,H7N9疫情严重损害了养殖业生产能力,短期内无法恢复,到消费旺季可能出现供求缺口,造成食品价格再度上涨。
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13.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经常有人把室内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不料随后却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医学专家认为,将空调设置到26℃不仅是一个令人舒服且不易患病的最佳温度,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提倡开空调不低于26度属于()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B.环保消费、绿色消费
C.避免盲从、理性消费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4.2013年热播的大型亲子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让爸爸和萌娃人气大增,也让节目录制的外景地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据悉,一般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有许多游客去拍摄地打算租住明星嘉宾住过的房子,带领自己的孩子体验别样生活。
一些当地的旅游部门也表示,已经做好准备,迎接“爸爸们”带来的旅游热潮。
对上述材料中游客的消费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①游客的消费行为是由攀比心理引发的
②游客的消费行为是由从众心理引发的
③游客的消费行为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④游客的消费行为违背了理性消费原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5.下列四组关系中表达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拥有节能、环保等百般好处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一方面,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企业研发投入大,产品成本高,特别是动力电池价格高昂,成本要占整车造价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高涨,而更多的还是在造势,现实产量和保有量并不高,可选车型不多。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知识,分析说明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的原因。
(8分)
材料二、中学生是消费者,财富来源于家长。
但“高消费、酷消费”成为部分同学的时尚。
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
下表为某同学在2014年9月的消费清单(单位:元)
注:该生家长经营一家私营企业。
每月供给生活费1000元。
2014年重庆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250元/月。
(2)请运用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该生消费行为的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重庆高一高中政治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为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分别在2014年4月份、8月份、9月份向利比里亚等西非疫区国家无偿援助了三批总价值
2.34亿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医药物资援助。
这些医药物资()
A.是商品,因为具有使用价值B.不是商品,因为不具有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答案】D
【解析】从含义上看,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劳动产品,二必须用于交换。
中国向利比里亚等西非疫区国家无偿援助紧急人道主义医药物资,这些医药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而是无偿援助,所以不是商品,故A、C错误;答案D表述正确,医药物资虽然不是商品,但有使用价值,故B排除。
【考点】商品的含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品的含义的理解。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本题难度较小。
2.巫山到宜昌有两条道路选择。
选择走水路坐快艇,虽然价格高一些,但速度快,用时少。
选择走陆路坐公交汽车,价格便宜一些,但因高速路还没有全线贯通,耗时较长。
林先生说,我会选择汽车,虽然它的速度没有快艇快,但价格低还可看沿途风景。
由此可见()
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
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
C.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
D.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答案】D
【解析】A与题干无关,故不选A;B与题干无关,故不选B;C只看到一方面,即只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忽略
了人们选择商品时还会关注商品的价值,故不选C;D全面的表述了材料中所体现的“速度”、“价格”两个方面,即
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故选D。
【考点】商品的基本属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品的基本属性的理解。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
林先生的选择就说明了这一点。
考生将知识准确理解即可。
本题难度适中。
3.2014年“十一”期间,某同学在商场看中一件标价500元的服装,在和卖家讨价还价后最终以380元成交。
据此
回答下列小题
【1】材料涉及的货币职能依次是()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B.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D.价值尺度、商品流通
【答案】A
【解析】服装标价为500元,这是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以380
元成交是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所以答案为A,其他均表达错误。
【考点】货币的职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货币的基本职能。
要求考生会区别几种职能,区别时可以看关键词:价值尺度多用“标价”、“价格”等词汇;流通手段多用“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等词汇;贮藏手段多用“保存”、“退出流通领域”等词汇;支付
手段多用“赊销赊购”、“还债”、“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词汇;世界货币多用“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
词汇。
特别要注意在银行存款不是贮藏手段。
【2】用380元购买服装,是()
①钱货两清的消费方式②从消费目的看是发展资料消费
③商品流通的交换方式④消费者购买目的是获得服装的价值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B
【解析】用380元购买服装属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从消费方式看是钱货两清消费;所以①正确;从消费目的看,是生存资料消费,所以②错误;买服装是商品流通的交换方式,③正确;消费者购买的目的是获得服装的使用价值,故④错误。
答案为B。
【考点】消费类型、商品的属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消费的类型及商品的基本属性,消费类型是常识性知识,记牢即可,商品的基本属性要求考生全面理解,在交易时,生产者付出使用价值获得价值,消费者付出价值获得使用价值,两者发生了分离。
本题难度适中。
4.新学年,巫山中学从当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批教材图书,价格总额为80多万元。
下面最合适的结算方式是()
A.现金结算B.转账结算C.现金支票D.信用卡
【答案】C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要求考生了解几种信用工具。
购物时不可能用支票,A、B不符合题意。
购物不是买
卖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D不合题意。
故选C.
【考点】信用工具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几种信用工具的知识。
要求考生准确记忆几种信用工具的特点,并且能区别开来。
5.小王经常去蔬菜市场买菜,他发现菜价总是春节时高于平时、刚上市时高于大量上市时,市中心菜场的高于郊区
菜场的,还发现青菜的最高价格总是比海参、甲鱼这类水产品的价格低好多。
影响菜价的因素很多,小王的发现体现的是()
①时间因素②地域因素③价值因素④政策因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菜价总是春节时高于平时,刚上市时高于大量上市时,表明时间因素影响价格,故①正确;市中心菜场高于郊区菜场,则表明地域因素影响价格,故②正确;青菜的最高价格总是比海参、甲鱼这类水产品的价格低好多,则表明是商品的价值因素在起作用,故③正确;④政策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为A。
【考点】价格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价格的影响因素。
同时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影响价格,通过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本题难度适中。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
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民生活
③都表现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④都会引起纸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而通货紧缩的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故①正确;通货膨胀时物价持续上涨,而通货紧缩时物价全面下跌,故③错误;过度的通货膨胀与紧缩均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投资扩大,故②正确;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引起纸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故④正确。
答案为C。
【考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全面理解他们的区别与联系,本题属于常识性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7.M国2014年货币供应量为15万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
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那么,可推算出M国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
A.0.5次/年B.1次/年C.2次/年D.3次/年
【答案】C
【解析】要想求出M国当年货币的流通速度,可根据计算公式: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的流
通速度,则2014年M国货币流通速度=30/15=2次。
答案为C。
【考点】货币的流通
点评:本题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公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本题难度较小。
8.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4年6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1327元,而2014年2月14日1美元对人民币则为6.0930元。
这表明()
A.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B.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C.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
D.外汇汇率在跌落,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
【答案】A
【解析】相同数量的美元兑换人民币在增加,说明相对人民币而言,美元汇率升高;相对于美元而言,人民币汇率跌落。
这就意味着外汇汇率在升高,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据此知A说法正确;B错误;C中“美元贬值,人民
币升值”说法错误;D中“外汇汇率在跌落’说法错误。
故答案选A。
【考点】汇率变化与币值的关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汇率变化与货币币值的关系。
许多考生容易将其记混,理解错误,所以考生可以用口诀先将其记牢:“外升则外升,同时本降降;本升则本升,同时外降降”,意思是外币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同时本币汇率跌落,本币贬值;本币汇率升高,本币升值,同时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
本题难度适中。
9.农民出卖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廉,而如果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情况就可能不一样。
如据《人民日报》载文说,寻常的西红柿、豆角、小白菜一装进泡沫塑料盒子再蒙上一层薄薄的保鲜膜,身价顿时翻了几个筋斗。
寻常蔬菜“一装”“一蒙”便身价倍增,其根本原因是()
A.包装过的蔬菜使用价值增加了B.包装过的蔬菜营养价值增加了
C.包装过的蔬菜价值增加了D.包装过的蔬菜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
【答案】C
【解析】寻常蔬菜“一装”“一蒙”的过程中消耗更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本身的价值量也随之增加,故C正确;
在包装过程中蔬菜的使用价值量不变,故A不选;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故D不选,所以答案为C。
【考点】价格的决定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价格的决定因素。
同时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适中。
10.下图中①②③依次为()
A.生产扩大、供不应求、价格下降
B.生产扩大、价格下降、供不应求
C.供不应求、生产扩大、价格下降
D.供不应求、价格下降、生产扩大
【答案】B
【解析】价格是一种信号,反映社会对各种商品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变化。
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生产者生产该种商品就会获利增加,这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当供过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压缩生产规模,产量减少,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涨,所以B表述正确,其他均错误。
答案为B。
【考点】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能调节生产规模。
考生需要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通过给出的图示作出正确的判断。
本题难度适中。
11.下图描述的是2014年1~6月某商品的价格走势,根据该图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生产者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的生产规模
B.该商品很可能供不应求
C.生产者可能增加其互补生产要素的投入
D.生产者可能增加其替代生产要素的投入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的描述可知该商品价格上涨,很可能是供不应求导致的;生产者获利增加,可能会扩大该商品的生产,故A、B正确。
一种商品价格与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呈正方向变动,即价格上涨,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有所
增加;一种商品价格与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涨,该商品的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故C正确,D错误。
答案为D。
【考点】价格变动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
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根据该图选择理解错误的选项,正确的选项不能入选。
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仔细审题,时刻提醒自己是在寻找错误的选项,免得思维定势而做错题。
本题难度适中。
12.自从H7N9疫情暴发后,广东的家禽养殖业受牵连已损失了上百亿元。
对此,有专家警告称,H7N9疫情严重损害了养殖业生产能力,短期内无法恢复,到消费旺季可能出现供求缺口,造成食品价格再度上涨。
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D.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H7N9疫情暴发后,消费者担心被感染,受此消费心理的影响,消费需求下降,是市场交易减少,产品积压,禽肉类价格大幅度下降,家禽行业亏损严重,生产能力下降,产品减少,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其价格再度上涨,故B正确,其他均错误。
【考点】价格变动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价格变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以H7N9疫情为背景,考生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传导路径,然后根据价格变动影响的知识,展开分析,选择正确的传导路径。
本题难度较大。
13.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经常有人把室内空调温度调得很低,不料随后却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
医学专家认为,将空调设置到26℃不仅是一个令人舒服且不易患病的最佳温度,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提倡开空调不低于26度属于()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B.环保消费、绿色消费
C.避免盲从、理性消费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答案】B
【解析】将将空调设置到26℃是一个令人舒服且不易患病的最佳温度,也利于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这属于环保消费,绿色消费,所以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为B。
【考点】消费的原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消费的原则。
要求考生记住消费的四个原则的特点、区别,然后根据题意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较小。
14.2013年热播的大型亲子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让爸爸和萌娃人气大增,也让节目录制的外景地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据悉,一般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有许多游客去拍摄地打算租住明星嘉宾住过的房子,带领自己的孩子体验别样生活。
一些当地的旅游部门也表示,已经做好准备,迎接“爸爸们”带来的旅游热潮。
对上述材料中游客的消费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①游客的消费行为是由攀比心理引发的
②游客的消费行为是由从众心理引发的
③游客的消费行为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④游客的消费行为违背了理性消费原则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许多游客去拍摄地打算租住明星嘉宾住过的房子,带领自己的孩子体验别样生活,不是炫耀,而是仿效、重复,根据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的特点可以判断①错误,②正确;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游客的这些消费行为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故③正确;游客的消费行为并没有违背理性消费原则,故④错误。
答案为C。
【考点】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心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心理等相关知识。
考生要明确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的特点及区别,攀比心理的特点是炫耀性,从众心理的特点是仿效性、重复性。
本题难度适中。
15.下列四组关系中表达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和需求的变化呈反向的,故①正确;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呈反比关系,故②错误;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故④正确;该商品的生产与价格呈正比,故③正确。
所以答案为C。
【考点】多变的价格
点评: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了多变的价格的多个知识点,要求考生能结合理论知识看懂图像,并且会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
二、简答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拥有节能、环保等百般好处的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一方面,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企业研发投入大,产品成本高,特别是动力电池价格高昂,成本要占整车造价的二分之一;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高涨,而更多的还是在造势,现实产量和保有量并不高,可选车型不多。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知识,分析说明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的原因。
(8分)
材料二、中学生是消费者,财富来源于家长。
但“高消费、酷消费”成为部分同学的时尚。
只要人家说声:“现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有不可。
下表为某同学在2014年9月的消费清单(单位:元)
注:该生家长经营一家私营企业。
每月供给生活费1000元。
2014年重庆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250元/月。
(2)请运用消费的相关知识,分析该生消费行为的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答案】(1)(8分)
(2)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2分)新能源汽车投入大、成本高,是其价格偏高的根本原因。
(2分)
②供求影响价格。
(2分)新能源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高,影响新能源汽车供给,推涨车价。
(2分)
(2)①成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该生家庭收入富裕是影响其消费的主要因素;(2分)消费心理是影响
消费的重要因素,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是影响该生消费的重要原因。
(2分)
②建议: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根据家长的生活费供给状况合理计划;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不要盲目听人家说,要有自己的主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抵制吸烟和过量的零食、手机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抵制“高消费、酷消费”的行为。
(8分)
(回答培养求实消费心理,加2分,但得分不能超过本题总分)
【解析】
(1)本题设问是“从影响价格的因素分析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的原因”,由材料:一方面,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企
业研发投入大,产品成本高,体现了价格偏高的根本原因,即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更多的还是在造势,现实产量和保有量并不高,可选车型不多,则体现了新能源汽车的供给不足,使其价格上涨的另一重要原因,即供求影响价格。
【考点】影响价格的因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
需要考生先回忆相关知识——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再认真阅读材料,找关键信息——“投入大,成本高”、“现实产量和保有量并不高”最后将材料与理论知识一一对应即可。
本题难
度适中。
(2)学生是消费者,财富来源于家长,该生家长每月给生活费1000元,才使该生高消费,这是主要原因;而“现
在就兴这个”或“这东西国际正流行”,就非要人有我也有不可。
其实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影响着该生的消费,这也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因此该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根据生活费适度消费,不要盲目听人家说什么就做什么,要理性消费;还要绿色消费,不吸烟,不玩手机,更要少吃零食等,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考点】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相关知识。
根据给出的材料分析该生的消费行为的成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由于两个设问放在了一起,考生容易忽略前一设问,致使答案不全而失分。
所以需要考生认真审题。
本题难度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