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各章节基础知识整理,速记提分!
第1章药理学总论——绪⾔
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的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包括药动学和药效
药理学
学。

药动学:即药物代谢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的变化及其规律。

药动学
药效学:即药物效应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及作⽤机制。

药效学
第2章药物代谢动⼒学
名词解释
⾸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使进⼊全⾝
⾸过消除
⾎循环内的有效药物良明显减少,这种作⽤称⾸过消除。

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
肝肠循环
出去,经胆汁排⼊肠腔的药物部分再经⼩肠上⽪细胞吸收经肝脏进⼊⾎液循环。

这种肝脏、胆
汁、⼩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再分布
再分布:药物先分布于⾎流量⼤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称为再分
布。

如静脉⿇醉药硫喷妥钠(pentothal sodium)先向⾎流量⼤的脑组织分布,药物浓度迅速升⾼
⽽产⽣⿇醉效应,但脑组织中的药物很快随⾎流再向脂肪组织转移,浓度迅速下降⽽⿇醉效应
消失。

药酶的诱导
药酶的诱导:有些药物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
⾼,其⾃⾝代谢也加快,这⼀作⽤称诱导,导致酶活性增⾼。

药酶的抑制: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的⼀些药物代谢减慢。

这类抑制
药酶的抑制
物和药物代谢酶结合,竞争性抑制其他底物代谢。

T1/2:即药物消除半衰期,是⾎浆药物浓度下降⼀半所需要的时间。

表观分布容积:当⾎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到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浆药物浓度在体内
表观分布容积
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V d)
清除率: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
清除率
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物利⽤度
⽣物利⽤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以及药物进⼊全⾝循环的速度称⽣物利⽤度。

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哪⼏个⽅⾯?
药物体内过程( ADME)包括:
1、吸收(absorption)
2、分布(distribution)
3、代谢(metabolism)
4、排泄(excretion)
第3章药物效应动⼒学
名词解释
效能: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效能
浓度或剂量⽽其效应不在继续增加,这⼀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
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般采⽤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则强度越⼤。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值 (LD50/ED50)称为治疗指数,⽤以表⽰药物的安全治疗指数
性。

⽐值越⼤相对安全性越⼤,反之越⼩,并不完全可靠。

何为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凡与⽤药⽬的⽆关,并为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包括:
1)副反应:在常⽤剂量下与治疗⽬的⽆关的效应(副作⽤)。

发⽣的常⽤剂量下,不严重,难避免的。

如阿托品⽤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引起⼝⼲、⼼悸、便秘等副反应。

2)毒性反应:药物量⼤或蓄积体内时发⽣的危害性反应,⼀般⽐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分为:①急性毒性反应②慢性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企图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疗⽬的是有限度的,过量⽤药是⼗分危险的。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药浓度已降⾄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服⽤巴⽐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困倦等现象。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称回跃反应。

如久服可乐定降压药,停药次⽇⾎压明显回升。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指与药理作⽤⽆关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不可预知,有⽪疹、发热、休克等表现。

6)特异质反应:特点-遗传异常的免疫反应;与剂量成⽐;与固有药理作⽤基本⼀致;药理拮抗药有效。

如对⾻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的特异质反应时由于先天性⾎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第4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名词解释
耐受性:
耐受性:耐药性为机体在连续多次⽤药后反应性降低。

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再次连续⽤药⼜可发⽣。

易引起耐受性的药物有巴⽐妥类、亚硝酸类、⿇黄碱、肼屈嗪等。

依赖性:
依赖性:依赖性是在长期应⽤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了⽣理性的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理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种。

耐药性: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第5~8章
简答题
1、试述⽑果芸⾹碱、新斯的明的作⽤和⽤途。

⽑果芸⾹碱新斯的明
作⽤1.缩瞳
2.降低眼压
3.调节痉挛
1.兴奋⾻骼肌
2.兴奋胃肠和膀胱平滑肌
3.减慢⼼率
4.对抗M、N-R阻断药作⽤
⽤途治疗青光眼、虹膜炎、胆碱受
体阻断药中毒
治疗重症肌⽆⼒,术后肠胀⽓、
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动过
速,肌松药筒箭毒碱中毒、阿托
品中毒的外周症状
2、试述阿托品药理作⽤、临床应⽤。

1.解除平滑肌痉挛
临床应⽤:
解除:
胃肠绞痛
胆囊绞痛(阿托品+杜冷丁)
肾脏绞痛(阿托品+杜冷丁)
内脏绞痛
2.抑制腺体分泌——唾液腺、汗腺、呼吸道腺体临床应⽤:⿇醉前给药、严重盗汗、流涎症
3.对眼的作⽤
(1)扩瞳(2)眼压升⾼(3)调节⿇痹
临床应⽤: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镜、检查眼底
4.解除迷⾛神经对⼼脏抑制
临床应⽤:治疗窦性⼼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Ⅰ、Ⅱ度)
5.扩张⾎管、改善微循环
临床应⽤:治疗感染性休克
6.拮抗Ach
临床应⽤:抢救有机磷中毒
7.较⼤剂量兴奋中枢(毒理学意义)
3、东莨菪碱、⼭莨菪碱的作⽤特点
东莨菪碱⼭莨菪碱(654-2)
作⽤外周—散瞳、调节⿇痹、抑制腺体
作⽤强
中枢—抑制、镇静、催眠(呼吸中
枢仍兴奋)
解除内脏、⾎管平滑肌痉
挛;中枢兴奋作⽤弱。

选择
性⾼、副作⽤⼩。

⽤途⽤于⿇醉前给药
有机磷中毒
静脉复合⿇醉
震颤⿇痹
晕动病
⽤于胃肠痉挛
感染性休克
4、传出神经受体的⽣物效应
M样作⽤:⼼脏抑制、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瞳孔缩⼩、⾎管扩张
N样作⽤:植物性神经节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骼肌收缩
α型作⽤:⽪肤粘膜、内脏⾎管收缩、扩瞳
β型作⽤:⼼脏兴奋、⽀⽓管扩张、⾻骼肌⾎管扩张、冠脉扩张、脂肪分解、糖原分解第9章胆碱N受体阻断药
试述肌松药的分类及代表药。

1.除极化型肌松药
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 司可林)
2.⾮除极化型肌松药(⼜称竞争型肌松药)
筒箭毒碱(d-tubocurarine)
阿曲库铵、多库溴铵、泮库溴铵、罗库溴铵
第10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1、⽐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药理作⽤、临床应⽤和不良反应。

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分⼏类?各举⼀代表药。

类别药物
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多巴胺、⿇黄碱α受体激动药
α1α2受体激动药α1受体激动药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
可乐定
β受体激动药
β1β2受体激药α1受体激动药α2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多巴酚丁胺
沙丁胺醇、克伦特罗
第11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试述酚妥拉明的药理作⽤和临床应⽤
药理作⽤:竞争性阻断α受体
1.⾎管扩张、⾎压下降
-阻断⾎管α1-R
-直接舒张⾎管平滑肌
2.⼼脏兴奋
-反射性兴奋⼼脏
-阻断α2-R→促进NA释放
3.拟胆碱和组胺样作⽤
临床应⽤:
1.外周⾎管痉挛性疾病
2.静滴NA外漏(局部浸润注射)
3.休克合⽤去甲肾上腺素
4.难治性充⾎性⼼⼒衰竭
5.嗜铬细胞瘤诊断及防治其⼿术时发⽣⾼⾎压危象
6.药物(肾上腺素)引起的⾼⾎压
7.其他:诊断和治疗阳痿
2、试述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临床应⽤、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1.β受体阻断作⽤
(1)⼼⾎管系统:
β1-R(-)→⼼脏↓
β2-R(-)→⾎管收缩
(2)⽀⽓管平滑肌:
β2-R(-)→⽀⽓管平滑肌收缩
(3)代谢:
抑制交感兴奋所致脂肪分解;
缓解Adr所致⾎糖升⾼
2.内在拟交感活性(ISA,如吲哚洛尔)
3.膜稳定作⽤(吲哚洛尔、醋丁洛尔、普萘洛尔)
4.其他:抗⾎⼩板聚集作⽤(普萘洛尔);降低眼内压作⽤。

临床应⽤:
1.⼼律失常、⼼绞痛、⾼⾎压病、充⾎性⼼⼒衰竭
2.急性⼼肌梗死
早期应⽤—防⽌梗塞范围扩⼤
长期应⽤—降低复发率、死亡率
3.甲亢辅助治疗(选⽤⽆内在拟交感活性药)
β-R(-)—交感N活性↓→甲亢危象、术前准备(合⽤)
4. 青光眼
原理:抑制房⽔⽣成⽽降低眼压
药物:噻吗洛尔、倍他洛尔、左布诺尔
优点:疗效较好、不影响瞳孔和调节功能
5.偏头痛—抑制脑⾎管扩张
第15章镇静催眠药
地西泮的作⽤,⽤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作⽤与⽤途:
1.抗焦虑:临床⽤于焦虑症。

2.镇静催眠:⽤于治疗失眠及⿇醉前给药
3.抗惊厥与抗癫痫:治疗破伤风,⼩⼉⾼热,⼦痫,药物中毒性惊厥。

癫痫持续状态的⾸选药
4.中枢性肌⾁松弛作⽤:可缓解⼈⼤脑损伤致肌⾁僵直。

5.其他:暂时性记忆缺失
不良反应:
安全范围⼤,毒性⼩。

1.常见嗜睡,头昏,乏⼒等。

2.长期服⽤可产⽣耐受性,成瘾性和戒断症状。

3.过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循环抑制,可⽤氟马西尼治疗。

4.致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