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问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问题及答案
篇一:小学科学试题集锦及答案
小学科学试题集锦及答案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

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

它是根据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

8、_、_和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

(二)、选择(10分,每题1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来自: 小龙文档网:小学科学问题及答案)水的是()。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
B、中间或两端
C、两端
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三)简答。

(40分,每题8分)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四)、案例分析(10分)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
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答案
(一)、填空
1、科学精神、科学概念、
2、成像、聚光
3、杨利伟
4、叶片、叶柄、叶脉
5、温度、温度计、液体热胀冷缩
6、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7、袁隆平
8、沉淀过滤消毒
9、风
(二)、选择
1、A
2、D
3、C
4、A
5、B
6、A
7、C
8、D
9、C 10、C
(三)、简答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答: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

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

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太阳的一部分,于是形成了日食。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答: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天空中的云,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答:植物的叶子中的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

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做光合作用。

意义:叶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养料和氧气。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
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

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四)、案例分析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

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

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

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

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

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

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

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
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填写在相应的空格内)
1、自然科学课程体系的中心概念是
A、环境保护
B、人与自然C 、科学、技术与社会D、科学方法
2、现行的浙江省自然科学教材共有六册,其中第六册分必修本和选修本两类。

每一册的编写都有一个主题,下列那一个主题最适合第二册
A、神奇的大自然
B、物质和运动
C、生命运动
D、自然原理的运用
3、兴趣、态度、意志等等属于自然科学课程的哪一教学目标
A、认知
B、技能
C、科学方法
D、思想情感
4、根据对科学教育本质功能的认识,自然科学课程的教育目的是
A、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B、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C、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保护自然、保护人类自身
5、下列不属于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的是
A、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B、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C、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D、人类要征服自然
6、为了研究用基因重组方法所产生的干扰素对癌症的治疗效果,有人计划进行如下的实验:
第一步:从癌症患者身上取得癌细胞,并培养此种细胞第二步:给培养中的癌细胞添加干扰素
第三步:观察干扰素是否对癌细胞的生长带来变化
上述的实验计划存在不足之处。

下列可供选择的改进方法中,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①观察在培养时没有添加干扰素的癌细胞生长情况
③直接给癌症患者注射干扰素,进行临床实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
7、如图所示是将铁(相对原子质量56)、锌(65)、铝(27)、银(108)分别插入足量的CuSO4溶液后,金属溶解的质量与析出金属的质量关系。

图中直线a表示
A、锌
B、铁
C、铝
D、银
8、在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中,如右图所示,当P片从a向b滑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变化倍数各不等
B、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大,两者的比值不变
C、电压表与电流表的读数将变小,两者的比值不变
D、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值的比值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
9、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热”,下面三句话中的热各表示什么物理量
①今天天气很热②物体吸收热,温度升高③摩擦生热
A、①内能②热量③温度
B、①内能②温度③热量
C、①温度②内能③热量
D、①温度②热量③内能
10、自然科学实验实习册中有“液泡色素变色实验”,实验中用醋酸溶液和氨水分别滴加在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上,观察到液泡的颜色发生变化,这是由于
A、细胞液的pH发生变化,使得液泡色素的颜色发生变化
B、细胞液与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液泡的颜色
C、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染色,因此观察到液泡颜色变化
D、醋酸溶液和氨水都会使液泡色素失去活性,因此液泡
颜色会变化
二、简答题(本题有2小题,每空3分,共30分)
11、《自然科学教学指导纲要》对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均作了具体规定,其中认知目标分为了解、和;技能操作目标分为练习、
12、自然科学课程是综合课程,其学科知识体系与原来分科的学科体系相比,有了本质的不同。

自然科学的内容安排以“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线索展开。

在具体构建课程的知识结构时,课程安排了横向的三个水平和纵向的三条线索。

横向的第一水平为第一册,让学生综合地认识;第二水平是第
册,用分析的方法分别学习生命运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第三水平学习现代综合科学的基础知识,是更高层次上的综合。

纵向的第一条线索是对自然界物质的认识,包括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特性和物质结构;第二条线索是对的认识,包括运动的普遍性、运动形式的多样性、运动的前进性以及运动状态的量度——能量;第三条线索是
三、问答题(本题有2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30分,共40分)
13、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请简要地评价这两种观点。

14、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探究界定为:“科学探
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

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你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并运用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答案
1 B
2 C
3 D
4 A
5 D
6 B
7 C
8 B
9 D 10 A
二、简答题(本题有2小题,每空3分,共45分)
11、理解掌握初步学会学会接受
12、保护自然,保护自身自然形态和自然现象(或自然界)
二、三、四自然界物质运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三、问答题(本题有2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30分,共40分)
13、略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
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
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3、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4、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为了看到
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7、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8、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9、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11、(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2、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
(绿)三种颜色组成。

1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
观察工具。

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

杂交水稻(袁隆平),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1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抵抗
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15、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
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1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沙子)和(豆)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
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17、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
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8、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
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19、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
否含有淀粉。

2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篇二:小学四年级科学下问题答案
一单元《骨骼与肌肉》第1课——骨骼一、问题解答问题1:人体各部分骨骼的数量都是多少?
答: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三部分:头骨29块(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小骨6块),躯干骨51块(脊柱26块,胸骨1块,肋骨24块),四肢骨126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问题2:在x光照片上找出手的骨折处?答:小指的第二节处有骨折显示。

问题3:骨骼有哪些作用?答:(1)塑造体形(2)支撑躯体(3)运动(4)保护内脏器官(5)制造血细胞(6)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问题4: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有哪些?答:(1)颅
骨保护脑髓和感觉器官(2)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器官(3)骨盆保护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问题5:哪些骨头参与了以下运动?
答:吃饭时,上肢骨、下颌骨、脊柱参与了运动。

跳绳时,上肢骨、下肢骨参与了运动。

第2课——关节一、问题解答
问题1:人体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哪些?
答: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问题2:关节的作用是什么?答:运动作用、缓冲作用
问题3:关节的运动方式有哪些?答:屈伸、旋转、既能屈伸又能旋转问题4:找出与人体相对应的活动关节答:(1)铰链关节(膝的弯曲伸直)(2)旋转关节(肘部的旋转)(3)球状关节(肩部的运动)
第3课——肌肉一、问题解答
问题1:人体肌肉最多的地方是哪里?肌肉最少的地方是哪里?答:肌肉最多的地方:脸部
肌肉最少的地方:手和脚部的掌心问题2: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答:弯腰时,后背肌肉收缩,腹部、大腿前部肌肉放松曲臂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放松;伸臂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放松。

问题3: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
肌肉仍在工作?答:负责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第4课——骨骼、肌肉的保健一、问题解答
问题1:我们的骨骼和老师的骨骼有何不同?答:我们的骨骼较软,易变形,骨骼短、细。

问题2: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
答:肉类、海鲜、豆奶类、牛奶问题3:如何在运动中避免受伤?答:(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5)使用软垫二单元《养蚕》1、我们来养蚕一、问题解答:
问题1: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答:如:(1)蚕爱吃桑叶;(2)蚕吐出的丝可以制作丝绸衣服;(3)蚕长大了会变成会飞的蚕蛾;(4)蚕室要经常消毒,门口应撒上鲜石灰粉。

(注:答案不确定,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准,只要合理,教师即予认可。

)(感悟:没有经过,没有体验,就欠缺正确的把握,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 问题2: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研究?答:例如:(1)蚕只吃桑叶吗?(2)蚕需要呼吸空气吗?它用什么来呼吸?(3)蚕会不会生病?生了病怎么办?(4)把蚕放在什么地方养最好呢?(5)蚕长大要花多长时间?蚕喜欢不喜欢阳光?(注:生活才是问题的真正来源。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提出诸如:“蚕为什么要蜕皮?”、“茧子里有什么?”、“飞蛾
从哪里来?”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问题3:它只吃桑叶吗?
答:不是的,开始喂桑叶的,就一直不吃别的食物,如果开始一直喂饲料(或柘、楮、榆、蒲公英等叶子)而不接触桑叶的,它就能一直吃饲料(或前述叶子)。

(注:根据教参第68页第1—2行可知:“蚕不吃别的东西而专吃桑叶,这是由其下颚中的瘤状体感觉出来的。

如果去掉瘤状体,它就没有选择能力了。

”根据教参第61页第19-23行可知:如果开始时喂桑叶,后来又改喂饲料,蚕宝宝是不吃的,所以决定喂饲料的蚕自始至终不能接触桑叶,从第24-30行可知:除了桑叶之外,蚕还吃柘、楮、榆、蒲公英、莴苣等叶子,但蚕吃了都长得不好。

感悟:甄别信息来源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实践获取真知)。

(注:饲料配方为:干桑叶粉25-30%,豆粕粉30-35%,玉米粉20-25%,蔗糖4-5%,卡拉胶6-7%,无机盐1.5-2.5%,维生素B混合粉0.5-0.75%,维生素C0.5-1%,防腐剂0.25-0.5%.)问题4:它也要呼吸空气吗?它用什么来呼吸?
答:蚕需要呼吸空气,是通过气门或气孔进行呼吸的。

(注:气门指蚕的幼虫两侧的9对孔,气孔指蚕卵表面所布满的无数的通气道)。

问题5:它会不会生病?生了病怎么办?
答:它会生病。

生了病后,要及时为蚕室、蚕具冲刷消毒,通风透气,发现病死蚕,应将其放入盛有漂白粉或石灰的缸
中,集中深埋或烧毁,并请兽医现场诊治。

(注:消毒时可用漂白粉、鲜石粉)。

问题6:把蚕放在什么地方养最好呢?答案一:在纸盒里养最好,因为纸盒可以吸去桑叶所散发的水气,可保持蚕居住的干燥环境。

(注:纸盒要放在通风且温度、湿度适宜的地方,要避免阳光直射。

)答案二:把蚕养在蚕房里最好。

(注:蚕房一般修建在保温干燥的地势,能做到“六面光、天花板、对流窗、地火道、防蝇窗、消毒池、蒸气灶”等,蚕房四周要栽植树木,以便夏秋遮荫防热,通风透气,调节蚕室温湿度,促进蚕生长发育。

26度上下的温度是养蚕的最适宜温度)。

问题7: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答:蚕卵呈扁平的椭圆形,灰紫色,快孵出蚕的卵会变大,变白,卵壳接近透明,已能看清蚕宝宝蜷曲在里面的样子。

(注:长约1.3毫米左右,宽约1毫米,厚度仅为0.5毫米,很像细细的芝麻)。

(教参第50页)
问题8: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答:刚出壳的小蚕,全身乌黑,布满细毛,形似蚂蚁,因此叫它蚁蚕,一般只有3-4毫米长,身上有一根不长的细丝,作用是将它固定在食物上,以免被风吹跑。

(教参第50页)2、给蚕宝宝记日记一、问题解答:
问题1:比一比,看吃桑叶的蚕和吃莴苣叶的蚕,哪个长
得更好些?答:吃桑叶的蚕长得更好些。

(注:科学家经过化验后发现,桑叶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每100克干桑叶含有24克蛋白质,4克脂肪,52.9克食物纤维,以及大量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

问题2:用莴苣叶喂蚕,蚕也能吐丝吗?答:能吐丝,但结的茧比较小,不太白。

问题3:蚕宝宝是怎样蜕皮的?
答:蚁蚕在蜕皮前,吐出丝来把自己的脚固定在匾上或纸盒上,头部和胸部都高高地抬起,不再动弹,它正在做蜕皮的准备,等到细皮蜕去,新皮长出以后,蚕宝宝就进入下一个龄期。

人们把蚁蚕作为一龄蚕,蜕了第一次皮的蚕宝宝称为二龄蚕。

在我国,蚕农饲养的蚕宝宝绝大多数要经历五龄。

(注:到了第五龄后末期,它们的体重已经是刚孵化的蚁蚕的1万多倍,体积则增加了500多倍,体内的丝腺重量也已经增加了16万倍。

)问题4:蚕为什么要蜕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答:因为蚕宝宝要经过四次眠后蜕皮的过程,才能逐步长大。

这是由于幼虫子表皮的容量有限,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必须蜕其旧皮,换上新皮,才能适应继续生长的需要,蜕皮后,一直要到半天以后,才吃桑叶,它的“牙”还很嫩,体积有了增加。

问题5:蚕宝宝是什么时候开始吐丝的?
答:蚕宝宝长到五龄末期,身体会变得白而亮,不吃桑叶了,寻找可以结茧的地方吐丝。

问题6:拿着茧摇一摇,对
着光亮照一照,看看里面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答:里面的蚕变成了蛹,身体呈纺缍形,头部很小,腹面长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体色发黄,还可以看到蛹长出了一对翅膀和3对足。

问题7:剪开茧子后的蛹还能活吗?答:仍能正常发育。

问题8:你会辩认蚕蛾的雌雄吗?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辩认:
问题9:蚕蛾交配时你有什么发现?
答:我们可以发现,蚕蛾虽然长着一对翅膀,但翅膀太小,身体又太笨重,只能振动着翅膀在地上爬行。

当雌雄蛾在一起时,雌蛾尾部发出香味,雄蛾根据香味,找到雌蛾交配。

(注:一只蛾子一般产卵500多粒)
问题解答(第4课,养蚕经验交流会)
问题1:在养蚕的过程中,你发现蚕经过了哪些变化?答:蚕的一生要经历四次变态:蚕卵—蚕—蚕蛹—蚕蛾。

蚕蛾是蚕的幼虫到成虫的变化阶段。

简单的说,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注:答案不唯一,也可答教材第23页的4句话)
问题2:还有哪些动物也像蚕一样,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答:例如蝴蝶一生要经过四次变态,蚂蚁、蝉一生要经过三次变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