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内科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氨氯地平及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非诺贝特治疗,疗程3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G、TC、LDL-C及颈动脉IM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不仅可以降低患者血压,还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关键词]氨氯地平;非诺贝特;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
高血压是引起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其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1-2]。

冠心病脂代谢紊乱常常表现为低密度蛋白-胆固醇(LDL-C)与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3]。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应用的调脂药物,但是其在降低TG及升高HDL-C方面的作用有限。

本研究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用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于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均符合高血压及冠心病诊断标准[4]。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片,用法:5~10 mg/次,口服,1 次/d,瑞舒伐他
汀片,用法:10 mg/次,口服,1次/d。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非诺贝特片,用法:100 mg/次, 口服,2次/d。

疗程均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血压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TC、TG、LDL-C及HDL-C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比较
组别

例数
SBP(mmHg)DBP(mmHg)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5156.75±1131.35±93.42±82.37±
察组0 1.21 6.92* 6.21 3.58*
对照组
5
155.24±1
2.94
134.72±
6.14*
91.80±
7.68
84.73±
3.7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及颈动脉IMT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G、TC、LDL-C、HDL-C 及颈动脉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TG、TC、LDL-C及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HDL-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及颈动脉IMT水平比较
组别病
例数
TC(mmol/L)TG(mmol/L)LDL-C(mmol/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观察
组5
5.94±
1.42
3.98±
0.92*#
2.89±
0.97
1.84±
0.57*#
4.17±
1.12
2.25±
0.68*#
对照5
5.81±
1.47
4.46±
1.01*
2.92±
1.08
2.21±
0.79*
4.25±
0.89
3.19±
0.79*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乏力2例、食欲减退3例,对
照组出现乏力1例,食欲减退1例,均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停药。

3讨论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形成引起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进而造成
其供血区域的心肌出现缺血、缺氧性改变,即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病
变的基础病变[5]。

高血压人群中冠心病的发病率是血压正常者的2~8倍[6],临床上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更需要进行积极治疗。

颈动脉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且颈动脉具有位置表浅、易于
检查的优点,因此颈动脉IMT是临床上评价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7]。

氨氯地平作为新一代二氢吡啶类药物,具有降压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药效时
间长的优点[8]。

他汀类药物目前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性药物,但仍有70%的
心血管事件难以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9]。

非诺贝特是一种与他汀类药物具有不
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α发挥调脂作
用[10]。

本研究发现,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不仅可以降低患者血压,还可以有效调节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参考文献:
[1] 李镒冲, 王丽敏, 姜勇, 等. 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2, 46(5): 409-413.
[2] 胡允兆, 黄裕立, 吴焱贤, 等. 不同年龄阶段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对
比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5): 737-739.
[3] 艾旭光, 李凌.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12(4): 365.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7): 579-616.
[5] 贾淑杰, 周芸, 杨红霞, 等.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点[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1, 11(6): 640-643.
[6] 游向东, 崔炜, 马亚洁, 等. 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研究[J]. 临床内科杂志, 2010, 27 (11): 781-782.
[7] 殷淑娟, 曹京燕. 血脂干预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21): 4129-4131.
[8] 王卫, 全胜麟, 李莹. 氨氯地平联合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5): 809-811.
[9] 杨涵, 段淼, 孙世光.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非降脂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1, 3(3): 233-234.
[10] 杨专青, 雷华, 孙少平, 等. 普伐他汀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血脂症[J]. 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6): 39-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