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循环
(1)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循环的目的: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
(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特点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
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教材P86活动]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部分土壤水通过根系被植物体吸收,并通过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部分土壤水通过蒸发作用直接进入大气。
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植物叶表被植物体吸收或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土壤水。
被植物体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再次进入大气。
进入土壤的土壤水则继续重复上述转换过程。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而被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各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教材P86~87活动]
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教材P88活动]
在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
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入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水位逐渐下降。
[教材P90活动]
对地下水的影响是“地下水位上升”,对生物的影响是“物种构成改变或某些物种消失”,对地方气候的影响是“变得温和湿润”,对泥沙沉积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减少”,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是“洪水频率减少或者洪水灾害减轻”。
知识点(一)|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情景导入先思考———————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你能说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描述的是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哪个循环过程吗?
提示:生物循环。
(2)该诗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三大物质循环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如下表所示:
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 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图中a 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A .侵蚀作用 B .沉积作用 C .固结成岩作用 D .风化作用 解析:1.C 2.A 从图中可以判断,两种物质循环是水循环和碳循环。
图中a 表示的
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作用。
右图中M 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生产功能 B .呼吸作用 C .分解功能 D .化合作用 4.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动植物尸体的分解
D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3.A 4.B 第3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
第4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知识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
古代黄土高原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
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
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提示:主要是人们破坏了黄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经长期的流水侵蚀而成的。
(2)黄土高原的演变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 提示:整体性。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 分开。
滥伐森林产生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2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1.A 2.C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3.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1)整体性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图回答1~3题。
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B.水汽输送
C.蒸发D.径流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D.都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1.C 2.B 3.B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进入大气圈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故C项正确。
第2题,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故B项正确;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故D项错误。
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故B项正确,A项错误;③圈层是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故C项错误;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故D项错误。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4~6题。
4.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
C.区域性D.单一性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
6.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解析:4.B 5.C 6.B第4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第5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6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一个地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带也是一个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
C.各地理要素具有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D.整体功能小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的功能总和
8.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A.植树种草B.修水库
C.围海造陆D.围湖造田
解析:7.D8.D第7题,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自然地理要素各自功能的总和。
第8题,围湖造田将使湖泊面积缩小,使其调蓄洪水的功能下降,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且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读图,回答9~10题。
9.此图可以简单地看做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能正确表示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象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O2④CO2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CO2④O2
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CO2④O2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O2④CO2
10.此图还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整体”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9.A10.D第9题,由题图可知,②可以变为泥炭、煤等,确定其为绿色植物,其他则容易判断为①为动物、③为O2、④为CO2。
第10题,地理环境中的这种碳循环,把各圈层联系起来,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A.a、b、c B.d、e、f
C.a、c、e D.b、d、f
2.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的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解析:1.B 2.D此图反映了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与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1题,读图可直接得出答案。
第2题,土壤盐碱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
800 mm,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而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回答
3~4题。
3.图中()
A.①开采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扩展
解析:3.C 4.B第3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扩展。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
据此回答5~6题。
5.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
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解析:5.B 6.A第5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
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6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
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
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
7.“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
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和距海远近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C.地形和季风环流D.纬度和地形
解析:7.A8.D第7题,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地球气温降低,导致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收获日期相应推迟;喜马拉雅山雪线将因气温低而下移;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将缩小;同一地点冬季风气温下降,故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
第8题,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说明受纬度影响;Q地等值线折向低纬,是因为遇到地势高的青藏高原。
二、综合题
9.(福建高考)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小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R河大峡谷位于西风带,受西南风影响,大峡谷北壁为迎风坡。
由太平洋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此被地形抬升,降水较多;而南壁则是背风坡,降水少。
谷底受西南风影响小,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稀少,形成荒漠。
第(2)题,R河径流量减少对地下水、土壤、生物、气候、海岸线、生态环境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答案:(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加强;荒漠化加
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