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身份证电子化发展新趋势及对主要出入境证件电子化发展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居民身份证电子化发展新趋势及对
主要出入境证件电子化发展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我国居民身份证电子化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在大数据、人工
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应运而生,为人民群众生活带了便利,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我国出入
境证件近年来亦加快了证件电子化的发展。
在网络化应用上,可借鉴居民身份证
网上功能凭证的探索和落地经验,进一步深化出入境证件网上功能凭证应用,国
出入境证件颁发、使用和管理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关键词: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出入境证件;电子化
一、我国居民身份证电子化的有关概念
在我国,居民身份证是公安机关颁发给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中国公民的法定身
份证件。
我国居民证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代证”到“二代证”的演变历程,目前正并不断深化电子化应用。
居民身份证电子化是指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
为基础,将依托于传统介质和载体保存的居民身份证信息进行数字化改造和保存,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对证件信息进行识别、读取、使用和传输。
随着计算机、通
讯技术的发展,电子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充。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电
子化仅是指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进行保存和使用,不再绝对
地依赖物理形态的信息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所谓电子化涉及的不再仅只是
信息资源的电子化使用,还包括了信息资源传播和管理的电子化,更强调网络共享。
二、我国居民身份证电子化发展历程
(一)“电子化”发展之前的居民身份证。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没有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者是单位介绍信承担了证明公民身份的主要
功能。
1984年4月6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为标志,我
国开始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并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
1985年9月6日,全国
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标志着我国居民身份证制
度的正式确定。
(二)居民身份证的首次电子化。
到2003年,我国累计制作颁发第一代居
民身份证11.4亿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证件制作工艺落后、容易伪造仿
造等问题凸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成熟,我国居民身份证换代被提上日程。
2004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施行。
2004年3月29日,我国正式开始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自此,我国居民身份证具备视读与机读两种功能,标志着我国居民身份证制作与颁
发进入电子化时代。
(三)“互联网+”时代居民身份证的电子化。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
智能、移动互联网络、物联网、5G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对身份认证提出更高效更
快速的应用需求的同时,也为居民身份证电子化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提供
了技术基础,身份证“网证”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身份证网络应用主要以“网
络电子身份标识”(eID,electronic IDentity)和“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CTID,Cyber Trusted IDentity)为代表,其中,“网络电子身份标识”(eID)以国产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安全芯片为载体、通过公安部“公民网
络身份识别系统”进行签发;“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CTID)不需依托于
特定实体载体,通过公安部“可信身份认证平台”进行网络认证,目前在社会活
动的各个领域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本文主要围绕“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CTID)的相关应用开展讨论。
“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CTID)是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可信身份认
证平台”认证发布的凭证,其将公民个人身份,通过人脸识别的生物技术手段比
对后,于手机上生成的电子证件,用于用户身份识别,常用的为带时间戳的二维
码或条形码,其实质是居民身份证的网络版。
2017年12月25日,全国第一张基
于微信应用的“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在广州南沙区诞生。
2018年4月17日,基于支付宝应用的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正式在杭州、衢州和福州等3个
城市的多个场景同时试点应用。
目前,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已经在我国多个
城市,在诸如政务服务,乘车出行、住宿登记、物流寄件等要求实名制的场景中
得到广泛应用,其合法性受到公安机关认可。
三、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应用的优点
(一)减少居民身份证被冒用的风险。
由于在当前的多个应用场景中,二代
居民身份证信息的识别和比对仍较多依赖于人工视读,即便机读,在人证比对中,人脸面容等生物特征的比对仍较多依靠人工判断,导致公民身份证丢失或借与他
人时,容易被冒用,而使用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需实时联网验证使用人的
指纹或面容信息,基于目前相对成熟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
凭证被冒用的几率极低。
(二)增加公民使用身份证的便利性。
在当前移动支付触角广泛覆盖生活方
方面面的情况下,大部分群众已经习惯出门只带一部手机,可能会在需要出示身
份证件的应用场景,忘记携带或丢失相关证件,此时如果应用居民身份证网上功
能凭证,将能在保证身份证件安全管理秩序的前提下,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
例如,群众乘车旅行忘记携带实体身份证时,只需出示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
即可快速实名制乘车,无需再到车站派出所等处补办身份证明,来回奔波。
四、对我国出入境证件电子化网络化发展的启示
(一)出入境证件的含义及我国出入境证件的种类。
出入境证件是一国政府
主管机关依据本国法律规定,为本国公民和外国人进出本国国(边)境颁发的通
行证件,是持证人国籍和身份的证明。
出入境证件的含义通常分为最广义、广义
和狭义三种。
以下引用狭义的含义,即专指护照、签证。
出入境证件可分为身份
类证件与许可类证件。
身份类证件是指在国际旅行中,为持证人提供身份和国籍
证明的证件。
主要包括护照和其他国际旅行证件,在我国,还包括用于内地(大陆)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人员往来的区域性证件。
身份类证件是出入境活动
的基础,也是申请出入境许可类证件的前提。
出入境许可类证件是指允许持证人
入境、停留居留、出境的证明性文件。
许可类证件主要包括签证、入境许可、居
留证明、APEC商务旅行卡等文件,在我国还包括用于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
区人员往来的签注。
许可类证件不能单独用于出入境,需与身份类证件同时使用。
目前,我国共有26种、35个版本的出入境证件。
本文主要围绕我国公民普通护照、外国人来华签证以及我国内地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我国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我国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常见出入境
证件展开讨论。
(二)我国主要出入境证件电子化发展历程
1、中国公民普通护照。
2002年,《机读旅行证件》(9303号文件)第二版由
国际民航组织颁布,其中明确强调了“具有生物特征识别能力的电子机读旅行证
件规范”,2004年,世界上第一代内嵌芯片的电子护照正式面世。
2012年5月
15日起,我国公安机关开始向普通公民签发电子普通护照。
我国电子普通护照是
一种内置了含有持照人生物特征信息的微小射频识别非接触式芯片的护照,其中
包含着护照持有者电子格式的照片、唯一的芯片识别号码、检测数据更改及核实
签发机关的数字签名以及由国家添加的附加数据等数字化信息。
2、签证。
电子签证(英文简称:e-visa),是指把传统的纸质签证“电子化”,以电子文档形式将护照持有人签证上的所有信息储存在签证签发机关的系
统中的一种签证形式。
目前世界上有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南非等国实行了电子签证制度。
当前我国对于外国人来华签证仍实施传统的纸质
签证制度。
3、我国内地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及其签注。
2014年5月,公安部在广东试点启用卡式电子往来港澳通行证,证件内存有数字
化的个人资料和指纹等生物信息,持有证件可在口岸自助查验通道实现自助通关。
签注信息保存于卡片芯片内,可由证件签发机关重复擦写。
内地和港澳地区口岸
查验部门查验时也不再加盖验讫章,签注使用情况由计算机信息系统记录管
理。
2016年12月20日,公安部启用卡式电子往来台湾通行证,参照国际民航
组织DOC9303 TD-1标准设计制作,内嵌非接触式集成电路芯片,采用多项物理
防伪和数字安全技术。
正面存有持证人个人资料以及证件签发管理信息,背面存
有签注等信息并可由证件签发机关重复擦写。
(三)我国主要出入境证件网络化应用前景探析
前文提及,我国居民身份证的电子化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网络时代前的电子化。
身份证电子信息主要保存于身份证内置的芯片内,并由专门的计算机设备进行写入和读取。
二是“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化。
依托移动互联网并采用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实现了个人身份信息的实时联网认证比对。
纵观我国主要出入境证件的电子化发展历程,目前仍停留于“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电子化发展阶段,而我国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的落地推广和广泛应用,为我国主要出入境证件电子化网络化应用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笔者认为,我国主要出入境证件在电子化发展的过程中,可逐步探索“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在部分领域实现虚拟化的互联网功能凭证与实体化出入境证件配合使用,进一步提高出入境证件使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1.
探索推行“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网上功能凭证”。
由于公民普通护照一般用于持证者进出本国的国际旅行中,其使用场景往往涉及国外地区,其执行标准和规范往往受国际组织有关规定和前往国有关法律的制约,所以,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网上功能凭证难以像“居民身份证网上功能凭证”一样,完全脱离实体的证件单独使用。
即便如此,推广使用“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网上功能凭证”,使其与实体护照配合使用,可以为出入境边防检查提供多一道安全认证的屏障,减少持有伪假出入境证件或冒用出入境证件行为的发生。
而在国内使用场景中,在当前大力推行办理出入境证件“只跑一次”“全国通办”等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推广使用“中国公民普通护照网上功能凭证”将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性,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感的进一步提升。
2.
探索推行“内地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等网上功能凭证。
在“一国两制”全面准确实施深入推进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入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粤港、粤澳之间经济融合将更加紧密,人员来往将更加频繁,对粤港、粤澳间的通关便利性需求更加强烈。
在强化内地与港澳间出入境数据对接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中国内地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和中国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网上功能凭证,中国公民往来港澳地区通关查验时,可以选择出示网上功能凭证或实体往来港澳通行证,实现只携带手机就能通关,既保证了查验的安全,
同时进一步提高粤港、粤澳之间自助通关通道的通关效能。
同理,我国大陆与台
湾地区之间的通行证件及签注也可适时探索推行网上功能凭证制度。
3.
探索推行境外边民入出境证件网络功能凭证和实体证件配合使用。
当前,我
国部分境外边民入出境证件防伪等级相对不高,容易被伪造、变造和冒用,进而
导致境外边民非法入出境我国边境地区的问题。
从执法实践看,办理境外边民入
出境证件的,一般为相邻国家边境地区有与我国贸易互市需求的人员,此类人员
手机使用普及率高,并熟悉我国手机通讯网络。
笔者建议,可在部分地区,例如
在云南中缅交界边境地区探索推行境外边民入出境证件网络功能凭证,境外边民
入境我国时,在出示实体入出境证件的同时,可自愿申请并交验网络功能凭证,
我国移民管理部门在对境外边民入出境及在境内停留的管理过程中,可将是否已
申请并交验网络功能凭证作为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进行风险分级分类管理。
通过探索推行境外边民入出境证件网络功能凭证和实体证件配合使用,进一步提
升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在边境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更好地确保我国边境安全和国家
安全。
1.
风险挑战及应对建议
一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技术和机制完善的问题。
不同于存在实体证件电子芯
片内和行政管理机关计算机系统内的传统意义上的电子证照信息,基于移动互联
网和手机应用端的证件网络功能凭证,网络安全风险点增多,个人信息泄露或被
窃取、恶意使用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保障出入境电子证件特别是网络功能凭证
的信息安全至关重要。
应从技术上强化信息安全的保护、机制上加强信息安全的
管理,确保出入境电子证件进一步增强人证信息比对准确性和安全性,个人信息
安全得到保障。
二是法律规范配套完善问题。
与居民身份证电子证照发展及应用的过程中遇
到的法律困境类似,探索我国出入境证件电子化发展及其在“互联网+”背景下
的应用前景问题,亦会遇到相应的法律困境,现行出境入境管理法、护照法等法
律法规中对于出入境证件电子证照的效力认定,申请出入境电子证照的主体范围,申请出入境电子证照的平台、程序等,法律责任主体认定及责任承担范围等,都
未有明确规定。
这由技术变革的前沿性与法律制定的滞后性之间的固有矛盾导致,需进一步立法完善、规范保障。
参考文献:
1.
CTID易捷开放平台[EB/ OL].https://.
2.
柬埔寨电子签证(e-visa)申请互联网界面[EB/
OL].https://.kh/
[3]韩业欣.浅谈电子护照的特征与安全性[J].智能城市,2016,12(12):52.
[4]蒋福兴.逯永超.基于大数据下的电子护照专用芯片分析研究[J].广东公
安科技,2017(1):1-5+10.
[5]姚媛.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名词的本质概念及应用[J].大
学图书馆学报,2009(5):13-17.
[6]康文明.中国数字化签证管理制度建设探讨[J].新西部, 2019(35):88.
[7]张燕.护照防伪技术的国际化发展趋势[J].中国防伪报道, 2010(08):
53-56.
作者简介:郑伟东(1984-),男,汉族,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在读警务
硕士、佛山市公安局警务技术三级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