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物理 第九章 第三节-大气压强-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压强
第三节大气压强 1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有关;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估测大气压的大小,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具有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测定。

【教学难点】
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教学准备】
试管水杯大米马德堡半球气压计抽水机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由演示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 1 :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
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提出问题: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2 :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
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问: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教师放开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快速溶
入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纸片会掉下
来。

有的学生认为纸片
会掉下来,有的认为
不会,有的思考、犹
豫,不知会有什么情
况。

学生观察,脸上
露出惊讶的表情。

二、教授新课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马德堡半球实验(最早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实验)
前面我们学习了液体压强,液体内部有压
强是因为液体具有?
空气和我们的液体是有相似的也具有重
力和流动性,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
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
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并亲身体会大气压很大)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
在呢?
理解识记
由两名学生展示,其
余学生观看,直接感
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学生思考,可能的回
答:
1拔火罐
2喝完的牛奶瓶变
瘪了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
(最早精确测量的实验)提出问题:马德堡半球实验中那么大的力都没
有将球拉开,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在1644年我们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就已经用实
验测量出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托里拆利实验
录像(课件),教师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并通
过此实验了解水银有毒,一般不要触碰)
为什么水银柱没有完全落回水槽?
1、当水银下落后,在玻璃管上部的空玻璃管
里没有空气,所以这一段是属于?
2、因为大气压的存在,水银柱没有完全落回
水槽里,大气压强支撑着水银柱,水银柱产生
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

3、引导学生计算大气压强的值:
P= ρ 水银gh =13.6×103 Kg/m3×
9.8N/Kg×0.76m
=1.01×105Pa
=760mm水银柱
设置疑问:成年人的身体表面积大约是2.5平
方米,那么他身体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是多
大?
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人体压扁呢?
学生纷纷猜测大气
压强的大小,但是都
不知道大气压究竟
有多大。

学生观看录像,
了解实验的过程步
骤,理解托里拆利实
验测定大气压的原
理和结论。

学生回答:有大
气压强
学生回答:真空
学生跟着老师
一起计算
学生共同计算并说
出答案
学生积极思考并讨
论,师生共同得到结

人身体之所以没有被压扁是因为人身体内也有大气压强,内外平衡了。

引导学生讨论:
1、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
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2、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
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提问:现在大家把水银换成水,计算一下大气压强能够支撑起多高的水柱?
教师介绍金属盒气压计的原理及结构学生讨论得出:
1、因为p=ρgh ,液体压强与水银柱
的高度有关,而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
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无关。

2、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将向下落回水银槽。

学生计算,并得到大约是10米
理解识记
(三)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出示自制气压计,向学生介绍原理,并组织三
名学生拿着自制气压计从一楼上到五楼,看一
下自制气压计的液体高度有什么变化。

三名学生实验,其余
学生看课本,并等待
三名学生的实验结
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会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变化)
介绍: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在海拔3000米以内,大约每升高10米,大气
压减小100P
a 。

学生了解识记。

(四)液体沸点与大气
压的关系疑问: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当时为什么要
加一个标准大气压。

如果不是标准大气压沸水
的温度还是100℃吗?
介绍: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随
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也会降低;随着着
大气压的增大,水的沸点也会升高。

在我国的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水的沸点仅为84~87℃学生回答摄氏温度的规定。

了解识记此知识点。

(五)大气压的应用分别找学生说出下列工具是如何利用大气压

分别说出工具的工
作原理
反馈练习
详见助学本节的《小试
身手》
师巡视检查完成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2、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的大小。

整理思路,
查缺补漏
四、课堂检测
附件1
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
五、布置作业
详见助学本节《自主评
价》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一、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最早精确测量大气压数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三、标准大气压的数值:P=1.01×105Pa P=760mm水银柱
四、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五、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随气压的减
而降低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附件1
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1、.做托里拆利实验时,用一根长约1米、一端开口的玻璃管,充满水银后,将开口堵住倒插于水银槽内,则管中的水银液面会下降,降到一定高度时水银柱将。

如果将玻璃管倾斜,管中水银柱的长度将,但水银柱液面所在的高度将。

若用粗一点或细一点的玻璃管作这个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将,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地区的大气压强如果管顶破一小洞,管内水银将。

2、大气压是由于而产生的,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

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强将,随着海拔的降低,大气压强将。

液体的沸点随大气压强的降低而。

3、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能把低处的水抽到高处,它们都是利用来工作的。

二、选择题(
1、有关大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压强等于760厘米水银柱高
B.大气压强的值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C.同一地方的大气压的值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
2、地球上大气压的存在是众人皆知的事实,但不是任何现象都能证实的,也不是各种运动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下面的几种说法中不能证明的是
A.活塞式抽水机的抽水过程
B.离心式水泵的抽水过程
C.钢笔吸墨水
D.车辆的行驶
3、测量大气压强可以采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进行。

如果测量时是通过在管中注入水进行的,则管的长度应是
A.1米左右
B.0.76米就可以了
C.与管的粗细无关,小于10米即可
D.管长大于10米
4、一个杯子的口径为10厘米,装满水后用硬纸板盖好,然后倒过来,水并没把纸板压下,其原因是
A.水对纸板的粘结作用力造成的
B.杯口对板的粘力造成的
C.大气对板的向上压力大于杯中水的重力
D.上面的说法都不正确
5、有一种用塑料或橡皮制造的挂衣钩,中间是一个空的“皮碗”,如图所示,可以把它按在光滑的墙或玻璃上,在钩上再挂上几件衣服也不会掉下来,这是因为A.墙对它有吸力 B.玻璃对它有吸力
C.衣钉对墙或玻璃有附着力
D.大气压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