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事词汇
[字号:大中小]
1.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
guiding principles and major targe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 经济增长速度问题
the economic growth rate
3. 关于节能和环保问题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4. “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strategic priorities and major tasks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period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6.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change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7.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8.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to strive to increase our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9.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to deepen reforms and open further to the outside world
10.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to work har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11.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to accelerat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12.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further transform government functions
13.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
to continue to separate government functions from enterprise management
金融词汇
[字号:大中小]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The wholly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企业直接融资direct financing by enterprises
强化金融监管to tighten financial control
维护金融稳健运行to ensure sound operation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财税体制改革the reform of fiscal and taxation
“第三使馆区”英译浅谈
[字号:大中小]
两年前英译“第三使馆区”,我曾采用THE THIRD EMBASSY AREA的译法。
随后汉译某外方给我局来信,见对方在谈到“第三使馆区”时,用的是THE THIRD EMBASSY QUARTER。
经多方查资料,发现还有用NEIGHBOURHOOD,ZONE 和DISTRICT 等词来表达第三使馆区的“区”字。
琢磨这“区”字,我颇有感叹。
老祖宗留下的文字,既简洁又丰富!一个区字,既可当名词—地区、地带、区位、区段、区划等,又可组动词—区别、区分,分区等,还可组形容词,如在“薄礼”等词前加“区区”,就显得更强调或客气。
再单说这名词“区”,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究竟是个地理上或是行政辖区的区划还是功能以及管理上的概念?同时我又感叹英文之丰富。
与中文一样,英文中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语言现象比比皆是。
实际上英文的同义词、近义词之多是其它语文都很难比拟的。
从比较中英文对“区”的表达就可看出,如果说中文在表达上往往“言简义赅”的话,那英文的词汇量则“浩如湮海”。
任何翻译都要过理解和表达这两大关,而上述中英文的这两大比较特点对中英互译可说是把“双刃剑”,因为它既可能给翻译提供较丰富的手段,也很可能导致理解和表达上的模糊甚至障碍。
我们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透过模糊、克服障碍,找到最准确的译文。
经反复查阅和比较,我认为,我方英译“第三使馆区”应以THE THIRD EMBASSY(或DIPLOMATIC)ZONE为首选。
查牛津高阶双解字典,ZONE 是具有某特色和作用的地带、地段,它既可用于规划上的分区,也用于其它各项管理,其面积可大可小。
如“北温带”(NORTH TEMPERATE ZONE)、“非军事区”(DE-MILITARIZED ZONE)、“步行区/街”(PEDESTRIAN ZONE)、医院里的“病区”(如中国医科院烧伤整形医院的“北病区”NORTH ZONE)、“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保税区”(CUSTOMS-BONDED ZONE)、“开发区”(DEVELOPMENT ZONE)等词中的“区”字,全是用ZONE。
显然,这是个正式用语。
我局是使馆区的归口管理单位,岂有不用此“官词”之理!
用QUARTER 或NEIGHBOURHOOD表述使馆区的“区”字,很地道和自然,对于工作和生活在该区的外国人来说尤其如此。
QUARTER或NEIGHBOURHOOD 都是指城镇中的一部分。
QUARTER除当街区、民居点讲之外,还有某个人或群体一解,其复数还有房舍的意思;NEIBOURHOOD就是街区/居民区、所在区/邻近区,难怪外方谈及使馆区时爱用QUARTER或NEIGHBOURHOOD了(我在“中国日报”网站上见过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用THE THIRD DIPLOMATIC NEIGHBOURHOOD表述“第三使馆区”)。
将“区”译为AREA也对,因为只要是一个地方或城镇中的某一部分,不论大小,都可称AREA。
它是个通用词,既不出彩,也不出错。
如果来不及琢磨,尤其是口译时,还是用AREA
稳当。
但如要将使馆区的“区”字译为DISTRICT,那就有商榷的必要了。
还是按港、沪、京三地顶尖语言专家们审定的牛津高阶双解词典,DISTRICT除表示某特定功能的区域外,主要是个行政管辖区划概念,如北京市下的各区,再如各省下的地区(专区)等,都用DISTRICT。
伦敦的金融区,也称FINANCIAL DISTRICT。
可能有人问,北京的中央商务区CBD不也用了DISTRICT吗,为什么使馆区就不能用DISTRICT?我的回答是,商务区与使馆区恰恰是在司法行政管辖问题上有实质的区别,虽同在北京市朝阳区,CBD是纳于司法行政管辖的,但使馆和联合国等外交机构就不同了,按维也纳公约,是免除司法行政管辖的。
当然,对使馆区也免不了规划管理,英译用ZONE显然比DISTRICT要贴切(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将华盛顿城区按功能分为不同的区段,用的词就是ZONE。
人家的规矩多的很,驻华盛顿外交使团的房屋维修改造,只要涉及外立面,即使是门窗改颜色、变材质,都得“三通过”,即必须由国务院使团办、居委会,还有市政府规划管理部门通过方可动工)。
名词“区”有时还译为REGION,但它是大片的地区,通常没有明确的界限,与使馆区的“区”字就更不搭界了。
如中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西部沙漠地区,用的就是REGION,还有我国的各大军区,都译为MILITARY REGION(当然也可译为MILITARY AREA)。
“战区”则译为THEATRE,如太平洋战区PACIFIC THEATRE、南京战区NANJING THEATRE等。
如果是面积小一点的区段,可用SECTION表示,如第三使馆区中的亮马桥外交公寓下的A、B等区,我局房屋公司有关物业部门用了SECTION A, SECTION B来表示就很清楚,很地道。
此外,对各类自然保护区,英文用一专有名词RESERVE表示,如“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其英文为 A WILDLIFE RESERVE。
如何英译以“化”结尾的词句
[字号:大中小]
运驰翻译公司龚乃绪
近些年来,以“化”结尾的词句似乎越来越多,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如“异化”、“妖魔化”、“拉丁化”、“无核化”、“低龄化”、“机制化”、“边缘化”、“多元化”、“人性化”、“多极化”、“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等,再如台独分子搞的“去中国化”,国际上曾对朝鲜核设施有过“去功能化”。
最新的例子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提到“荒漠化”、“石漠化”、“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
现在部队有陆军“空中化”一说,顺义区还提出了带“化”口号—“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
诸多的“化”怎麽翻译?我将自己就此专题所作的收集和思考整理如下,愿找出点规律性的东西,与大家共享。
一、“XX化”的动词英译
1、在相关的名词或形容词后分别加-ize或-ify的动词性后缀,这是最常见的(使其)“XX 化”的动词英译。
(1)用-ize构词。
如妖魔化demonize、拉丁化Latinize、制度/机制化institutionalize、边缘化marginalize、正常/常态化normalize、本土/国产化localize、现代化modernize、社会化socialize、正规化regularize、区域化regionalize、多极化multi-polarize、优化optimize、标准化standardize、机械化mechanize、归化(入国籍)naturalize、液化liquidize、醇化alcoholize、磁化magnetize、碳化carbonize、理想化idealize、戏剧化dramatize、庸俗化vulgarize、合法化legalize、商品化commoditize、集中/集权化centralize、神(话)化mythicize等。
(2)用-ify构词。
如简化simplify、净化/纯化purify、乳化emulsify、气化gasify、钙化
calcify、固化solidify、骨化ossify、强化intensify、电气化electrify、丑化vilify、美化beautify、多样/多元化diversify等。
2.用-en的后缀加在有关形容词或名词后,使其变为含有“化”义的动词。
如深化deepen、点化(教化)enlighten/awaken、弱化weaken/dampen、强化strengthen、硬化harden、钢化toughen等。
3、使用一些本身就含有“化”义的动词。
如(使)复杂化complicate、淡化play down (指冷处理事情,海水的淡化则另有专词desalt/desalinize)、弱化weaken、矮化(指贬低,植物的矮化另有词dwarf)belittle、老化age、转化transform/convert、钝化inactivate/passivate、绿化afforest/green up、坐化pass away、焚化burn up、造化create/mature、同化assimilate、异化alienate、进化evolve、感化help to change by example or persuasion、潜移默化influence subtly(或imperceptibly)、去功能化disable(说白了,就是把什麽给“废”了,令其功能不再。
我个人认为此处中文反倒比英文更委婉)。
值得注意的是,凡加后缀构成的都是及物动词,即在使用中是有宾语紧随其后的,因为它含有“使之XX化”的意思, 如前文所示,此类动词较多。
而不加后缀直接使用的一些本身就含有“化”义的动词,有的及物(如矮化belittle),有的不及物(如进化evolve),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如age老化),此类动词较少。
二、“XX化”的名词英译
1、大量的此类名词都带有-tion后缀。
如风格化stylization、一体化integration、异化alienation (生物学的异化为dissimilation)、去中国化desinicization、扩大化erroneous extension、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绿化forestation、集体化collectiviz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全球化globalization、正常/常态化normalization、商业化commercialization、产业/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城镇化urbanization、集约化intensification、政治化politicization、私有化privatization、国有化nationalization、国产化/本土化localization、多极化multi-polarization、多元/多样化diversification、拟人化personification、通俗化/大众化—populariz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社会化socialization。
需注意的是,有些这方面的新名词,在字典上、甚至网上都查不到,在电脑上拼写也给你标红,但它们确已存在,并得到一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的认可和越来越多的使用,如市场化—marketization,信息化—informationalization等。
2、少数是直接用相关的名词。
如“特殊化”,译为privilege;文化,就是culture; 条理化, orderliness; 细化, details; 造化, good luck/nature; 多元化(性),pluralism; 偏激化, extremes。
3、一些带“化”的医学名词,有专门的拉丁字。
如血管硬化vascular scleresis,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is等(译“硬化”也可用英文词hardening)。
三、“XX化”的形容词英译
1、大量的是使用由-ed后缀构成的、以过去分词形式出现的形容词。
如标准化standardized、细化detailed、合理化rationalized、人性化humanized、个性化individualized、脸谱化(八股化、公式化、程式化)stereotyped、特殊化privileged、集约化intensified、垄断化monopolized、规模化scaled、法制/合法化legalized、条理化well-organized、合理化rationalized、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popularized、格式化formatted、糖化saccharified、浓缩化condensed、模块化modularized。
2、用常见的词组构复合词,或借用近义的复合组词。
如“平民化公主”,可译为commoner-like(或common folk style/type) princess。
再如十七大报告英文本,将“信息化”译为information-based;将“市场化”译为market-oriented。
这实际上是一种灵活变通的翻译法。
对XX-based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如常用的“政策性亏损”就译为policy-based deficits,
可否说此处“化”是借用了彼处的“性”或者说两者有某种通用性?XX-oriented一词也常见,如“赢利性企业”就译为profit-oriented enterprise,“市场导向性/型”也译为market-oriented。
看来,“化”在英译中有时候与“性”和“型”真是相通了。
3、一些以“非”、“去”、“无”、“退”等字开头、以“化”字结尾的形容词在英译中一般是将相关的词根前后加上de-和-ed的词缀。
如无核化denuclearized、非军事化demilitarized、非殖民化decolonized、非正常化/非标准化denormalized、退化degraded、(海水)淡化desalted。
4、无须用词缀构词,直接用一些含义类同的形容词。
如“无纸化贸易”,译为electronic trade。
再如英译“国际化大都市”,在英文中,不是没有“国际化的internationalized”的词,但此处不用它,仅用类同的“国际的international”就够了,可译为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此外还有简单化simplistic、透明化transparent、公式化formulistic、多元化pluralistic、科学化scientific、数字化digital、虚拟化virtual、智能化intelligent、情绪化emotional、一般化(平庸化)general(mediocre)等。
四、“XX化”的副词英译
以“化”结尾的副词用得不多,偶尔使用也无外是用以下两个办法处理(英文中找不到“XX化”的单词副词):
1、用“XX化”的形容词加表示状语的英文词组合成,如英译“非军事化地”,可译为in a demilitarized way (或manner),再如“绝对化思维”,think in absolute terms。
2、使用翻译技巧,加以转换。
如近些年使用频率较高的“无公害化处理垃圾”,此处“无公害化”显然是副词,英译时就干脆将中文的“否定之否定”—“无公害化”用个“异曲同工”的英文肯定词safely处理,译为treat refuse safely。
五、难以用现成的单词或合成词翻译的“XX化”词句
1、翻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化”虽有个现成的英文词,在大点的英汉字典上都能找到—sinicization或sinification,但它是指地理文化,风土人情方面的“中国化”,显然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会产生歧异。
所以意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较准确稳妥。
按权威解释,原文的准确含义应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原理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但如果按一般的、非深层次理解,按我们惯常的翻译方法,就很可能译为combine(或integrate)Marxism with conditions in China, 因为不仅我们在大学学的就是这译法,而且现今所有的汉英字典对“相结合”都是这麽翻的。
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全新的提法,其内涵比一般的“相结合combine A with B”要丰富得多。
这次外文翻译“与时俱进”,也相应地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译法—adapt Marxism to conditions in China。
我以为,在此处使用adapt to 一词很准确传神,但也需要点魄力(或套用时下新词说是理论胆略)。
查牛津高阶双解,adapt to 是change to deal more successfully with a new situation,这也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要加以变通(注:无论按商务出版社还是外研社的汉英词典,“变通”和“适应”都可译为adapt to),加以灵活运用以更好适应中国的实际情况。
说白了,马克思主义也得服中国的水土,在中国就是用来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服务。
在中国日报网站上看到有人用“localization of Marxism”来表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表达很简洁,词本身也地道。
个人偶尔非正式用用倒无妨,但正式使用就不妥了,因为这意思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当地化)”,这样就可能产生歧义。
“中国化”的提法已够高度概括和权威的了,总不好再将“中国化”劈为“湖北化”、“湖南化”之类的“本地化”吧(这还不比“国产化/本地化localization”, 如是同一外国品牌的汽车,无论是长春产还是上海产,都是“国产化”兼“本地化”,因为此处“本地化”与“国产化”在语义上已交汇了)。
2、用相应的比较级形容词作英译。
“革命化”、“年轻化”、“低龄化”等英译,都可用此法。
十七大报告中的“革命化”就译为more revolutionary, “干部队伍革命化”的官方译
文也一直用它(需注意的是,同样的“革命化”的中文原文,在不同的前后文中有不同的译法,因为它的内涵很可能不一样。
如是指“改朝换代”的“革命化”或是工业技术上的大变革,则用“revolutionized”;如指思想认识和觉悟方面的大变革、大提高的这种“革命化”,就用more revolutionary)。
英译“干部队伍年轻化”也是用比较级younger, “糖尿病人低龄化”可译为Diabetic patients are getting younger.
3、用各种转换法意译“化”。
这种方法就是在没有现成的“化”词的情况下,将原文“掰开揉碎”后再译,即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加以准确意译。
(1)前文提到十七大报告英译文本对“信息化”、“市场化”和“马列主义中国化”三词的处理都体现了复合构词或转换翻译技巧的运用。
现仍以报告英译为例,“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一句,英译文为intensify efforts to bring desertification under control and prevent the spread of stony deserts。
同是“化”,但有不同的处理,“荒漠化”有单词desertification;但“石漠化”是新词,没现成的译文,就合成吧,用了the spread of stony deserts,而且在英译文中,连谓语都拆分了,由原文的同一谓语“加强XXX治理”分为bring XXX under control 和prevent,这是因为不同的动宾搭配所需。
(2)再以“年轻化”、“低龄化”为例,除上述用比较级younger英译外,还可用转换法意译。
如“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也可译为cut down (或bring down)the average age of cadres,意即“将干部的平均年龄降下来”。
(3)“陆军空中化”怎麽译?我认为,可借用现成的翻译技巧,老的汉英词典上有“全县公社化”的英译,内容虽过时,但翻译技巧仍有用—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Communes throughout the county, 这就是用转换法意译,所以我们不妨将“空中化”转换为“在(整个)陆军中建成空中(含运载机降、侦测指挥和火力打击等)力量”—build up (或formation of) air-borne/air-strike capabilities throughout the land forces/或infantry),这是按作战功能“转换”;还可按作战装备“转换”,如译为land forces equipped with helicopters and unmanned(或pilot-less)aircrafts, 即给陆军配上直升机和无人机。
(4)至于顺义区的口号“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我未见到译文。
如要我译,我肯定会先找有关负责人问清口号的确切含义。
若实在来不及先将原文吃透,那我只能弄点保险的,如Build up the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with the backing of Shunyi District as a whole, 或Bring the Capital Airport up to the top international standard and facilitate (或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Shunyi District with the airport construction。
反正“空港化”没现成的词,只能意译;“国际化”虽有internationalization和international这两个词,但我不敢用,一来“首都国际机场”本就是international了,还怎麽去摞着“国际化”?二来英文internationalized一词,既有参与国际、与国际接轨一解,也有国际监督、国际共管一说,我怕歧义,还是稳妥为上,采用意译。
谈谈英语的“加油”并试译NBA拉拉队加油词
[字号:大中小 ]
中文的“加油”有两个的意思,一是给机器加注燃油、润滑油,二是对一些人和事给予鼓劲。
本文探讨的“加油”是取其第二个意思,即取其比喻性的用法。
查汉英词典,“加油”在英文中通常有三个表达方法,一为come on;二为cheer on;三为go.例如Come on, try once more!(加油,再来) The girls are
dancing to cheer these players on.(姑娘们在跳啦啦操为球员加油)China goes!(中国加油)
但最近在网上看到,Defense!(防守、顶住)或Shoot!(射门、投篮)等都可以用作“加油”,具体用什么还得因事而异。
我由此联想到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两场国际比赛。
一场是八十年代初,在首体看中国对加拿大男篮赛,当中国观众喊“中国队加油”时,在场的一些加拿大人就使劲叫“Canada Tonight!”这不就是“加油”吗?如翻译再细点,可将其译为“谁英雄,谁老大,今晚就看加拿大!”另一场是九十年代末,我在华盛顿看中美女足友谊赛,只要华人一喊“中国队加油”,我旁边的一群美国中学生必叫“USA Today!”显然,这也是英语的“加油”,如非要等值翻译,可否译为“今日谁折桂,就数美国队”? 看来,既是“加油”,词就得简洁有力而且要有韵、好上口。
循词规则,如给澳大利亚人设计加油词,可否来个“Aussie Victory! ”(澳队必胜)呢? 上述例证还给我一个启示:字典固然重要,但书本毕竟是死的,人和语言才是活的。
许多普遍使用的东西,再好的字典也很难收进去,不可能那么细;而我们好些字典、课本上的英语,与外国人实际用的又不一样。
由此联想到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那么多人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英语,但有时还是找不到地道的英语,以致Chinglish满天飞。
(奥运期间,我见到有的社区将“中国加油”译为“China Refuel”还有的将“加油”搞笑为“Add oil ”)。
前两天上网时无意中碰到了NBA几首拉拉队加油词,很有意思,现不揣浅薄、半玩半学、试译如下:
1. Take the ball and jam!
Dribble, dribble, slam!
争球过人,闯!
砸球进筐,棒!
2. We know that we are the b.e.s.t.
Better than all the rest
When we are put to the test!
打比赛,我第一!(注:将“第一”两字一字一顿拖长,好与b.e.s.t 的发音节奏对应。
)
别的队,全没戏!
3. You know you can depend on us
To get the job done (clap 2 times),
‘cause when it comes to winning
Our team is number one!
各位请放心,我们最靠谱。
(注:击掌两下)
争夺此桂冠,本队不含糊!
4. Defense, offence, we have no doubt!
That’s what we are all about!
防守加进攻,果敢莫放松!
谁是英雄汉,赛场比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