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让博物馆进一步活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如何让博物馆进一步活起来
作者:付莹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27期
摘要:目前国内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发展造成了障碍。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存在于博物馆的问题的主要途径。

本文以吉林市博物馆为例,阐释地市级博物馆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时代;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研学旅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基本论断,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各行各业在今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博物馆当然也不例外。

笔者以吉林市博物馆为例,阐释地市级博物馆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地市级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社会化原则,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

吉林市博物馆利用“教育为先”导向和公共文化示范区建设、《公共文化保障法》等政策出台的有利条件,聚焦教育设施、人才培养,建立教育设施、开发具有本馆特色、寓教于乐的博物馆课程。

(二)少儿公益教育活动。

按照博物馆将教育功能放在首位的要求,开展“博育系列”少儿公益研学旅行项目。

面向低幼儿童,结合馆内展览和文物举办主题系列教育活动。

因其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育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者和消费者,受到了来自学校、广大家长和学生的诸多好评。

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博物馆品牌教育项目和热点项目。

(三)青少年馆校合作公益教育活动。

制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地域文化和爱国主义主题课程,与吉林市属小学共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示范学校”,通过到学校现场授课、来馆实地授课以及学生在课堂播放影音课程三种形式互动授课,逐步完善了青少年教育功能,实现了博物馆与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满足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需求,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完善社会机构教育职能发挥重要意义。

(四)教师免费培训项目。

教师在馆校融合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对于研学旅行也需要认识和深化。

通过实地考察和交流,教师们体验到博物馆的教育设施和文化资源,感受到博物馆课程的内容、特色与价值,教师与博物馆教育人员深入探讨博物馆双方主创人员坦诚交流了课程设计主题、步骤和方法的思路,教师针对课程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博物馆研学课程寓教于乐、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彰显吉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
效实现了馆校合作青少年课程和研学前期教学活动的衔接。

积累博物馆教育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未成年人的文化培育和供给,有利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馆校合作机制。

(五)留学生文化交流项目。

为了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对外影响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采用了双语授课、互动问答、动手实践的授课形式开展本地高校留学生课程,积极探索博物馆传播文化、输出文化的新途径。

(六)弱势儿童群体(特殊儿童、孤儿、农民工子弟等)教育项目。

组织“红十字会爱心救助家园”开展教育项目“手创甜蜜—巧克力制作大师班”DIY活动,让孩子们在巧克力制作大师的亲手指导下完成自己创作的巧克力艺术作品。

(七)“印象市博”国际博物馆日品牌教育项目。

组织和举办学生征文活动、演讲活动、美术作品展、摄影展等形式的“印象市博”518国际博物馆日研学成果汇报,引导学生表达在博物馆中的体验,邀请教师、学生和家长参加进行分享。

(八)展览下基层工作。

创新办展模式,开展“展览下基层”,到吉林市周边乡镇、社区、高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展出,使群众欣赏到高水平展览,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二、地市级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效和发展方向
吉林市博物馆近年的做法,贴近和服务了群众,同时也扩大了博物馆教育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是地市级博物馆在新时代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个小像。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阐述,可以发现博物馆可以在公共文化产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有所作为。

博物馆若进一步活化和深化实践,应该以吉林市博物馆研学旅行项目为样本,有意识地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展览和开发博物馆文创产品,为研学不断提供造血功能,吸引和培育学生成为博物馆的审美者和消费者。

同时招募志愿者,通过当地文化志愿者平台,特别是从高校志愿者中遴选适合研学的人才充实到研学队伍中,实现教育主体的社会化、均等化和公益化。

使博物馆研学旅行教育项目成为博物馆服务学生、支持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使博物馆教育由点到面、由优质校到一般校推进,由城市到农村,由部分学生到全体学生参与,促进城乡、区域、人均发展。

三、结语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解决新时代对博物馆要求的主要途径和利器。

坚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四个原则,解放思想,改革机构,开门办馆;大力推广成功经验,改造升级陈展;改善设施,增强服务等方面均可让博物馆在新时代进一步活起来。

在新时代,地市级博物馆应抓住有利时机,毫不动摇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有为,开拓创新,努力把博物馆办好,办活,使其真正成为市民的博物馆、大众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毛少莹.公共文化服务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胡税根,陶铸钧 .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逻辑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09).
[3]王慧姝.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改革不断满足美好生活期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09).
[4]颜玉凡,叶南客.文化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基于政府的行动逻辑[J].开放时代,2016 (02).
[5]蒯大申.关于公共文化的三个基本问题[J].民主,2015 (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