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墨香飘四方——什川镇书画协会活动及人物掠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园墨⾹飘四⽅——什川镇书画协会活动及⼈物掠影“⼀树梨花⼀⾸诗,穿云⽟鸟唱新枝”,在什川镇梨园深处,每当梨花盛开,游⼈如织季节,都有
⼀股浓浓的墨⾹伴随着花的芬芳四处飘荡,那是什川镇书画协会的“农民书画家”们⼜在梨园聚
会,开卷挂画,供⼈鉴赏,现场挥毫泼墨,吟诗书写,围观者如云,唏嘘赞叹声不绝,成为旅
游节⼀道最靓丽的⽂化风景线。
近年来,他们游⾛四⽅,凭借⼿中的笔,带着墨⾹,抒发对美
丽乡村的挚爱情怀,唱响时代的主旋律,为农村精神⽂明建设和传统⽂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积
极贡献。
⼀
什川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地灵⼈杰,是黄河⽂化孕育的杰作。
在这⽚热⼟上,从古⾄今,
涌现出来⼀批⽂化⼈,特别是书法、绘画、根雕、影雕、黄河⽯收藏等⽅⾯,⼈才济济,巨擎
不断,如清末魏德常、魏德霖、魏德谦“三俊杰”,为兰州城隍庙、什川真武楼及周边胜景、庙宇
书写匾额、楹联,⾃成⼀体,墨⾹远播。
绘画⽅⾯,有魏贵宏、魏从龙、魏从尚等艺术家,擅
长⼭⽔、⼈物、花卉画种,曾承担榆中兴隆⼭太⽩楼的整体创意绘画。
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
中,什川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直兴盛繁荣,后继有⼈。
2004年7⽉1⽇,在⽢肃神州诗书画
联谊会杨德儒、杨重润等“⼤家”的热⼼⽀持下,什川书画协会正式成⽴了。
⾃此,协会吸收了⼀
⼤批农民书法、绘画、雕塑、摄影、黄河⽯收藏等艺术种类的“⼈才”,每周星期天在⽂化站开放
活动,⼤家欢聚⼀堂,现场交流,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每年都举⾏⼀次⼤型书画展览评⽐活
动,推陈出新,⿎励新⼈新作,并推荐优秀书画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县等各类展览评⽐活动,
多⼈获得名次奖和优秀奖。
10多年来,什川书画协会不仅培养了⼀批农民书画家,更重要的是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
化,使什川的⽂化氛围和书⾹梨园建设进⼀步得到熏染和提升。
在什川中学庆祝建校60周年
时,20多位书画家齐聚校园,义务为学校写字、作画,有条幅、有⽃⽅、有横幅,200多幅书画
作品被学校采⽤裱祯装框,悬挂于门楣、⼤厅、楼道、教室、会议室,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化
氛围,使师⽣受到传统⽂化的陶冶滋养,受益终⽣。
在操场⼀⾯70多⽶长的⽂化墙设计创作
上,擅长国画的魏世军和⾏书成体的魏永伟联袂合作,放弃农活整整创作了20多天,完成了集
风景、⼈物、花卉绘画和画旁题诗,书画相映,浑然⼀体的艺术长廊,特别是梨园吊桥、李逵
探母、屈原问⽉⼏幅画作和墙墩上“谁⾔⼨草⼼,报得三春晖”等书法条幅,风景幽深,形象逼
真,书体灵动,苍劲遒道,不仅师⽣驻⾜欣赏,还吸引了⼤量社会⼈⼠来校园观看,获得⼀致
好评和赞扬。
更值得⼀提的是,书画协会会长魏建中先⽣⽽今已是耄耋⽼⼈,但笔耕不辍,坚
持研习欧体楷书,每年春节前⾃购红宣纸,义务为乡亲们书写对联,每年达⼏百幅。
他18岁⼊
党,曾担任河⼝村党⽀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对农村变⾰深有感触,常常⾃⼰编写对联内容
书写,赞颂农村新⼈新事,抒发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如“农税免征国策好,良⽥直补党恩
深”的对联,既宣传了党的农村好政策,⼜对农民是⼀个潜移默化的教育,感恩图报,传播正能
量。
什川书画协会与省市县外部的交流也⼗分频繁,既宣传了什川,⼜扩⼤了什川知名度,为推
动什川旅游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协会不仅⾃⼰组织聚会展览活动,
还与外界多⽅联系,邀请书画名家来什川现场献艺,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有次,⽢肃神
州诗书画联谊会主席杨德儒率天⽔、庆阳、酒泉、⽢南、⽩银等地会员80多⼈来什川交流,现
场创作作品100多幅,使本⼟农民书画爱好者⼤开眼界,受益匪浅。
2016年10⽉1⽇,什川书画
协会会长魏建中在⼉⼥们的⼤⼒⽀持下,带着⾃⼰的100多幅装裱书法作品赴兰州海天宾馆专场
展出,这是什川农民第⼀次⾛出家门的个⼈⼤型展览,省城书画名家欢聚⼀堂,鉴赏点评,纷
纷赞叹“梨园农桑⽼⼈”楷书的坚实功底和来之不易。
其实,魏建中先⽣的书法作品早已声名远
扬,多幅作品被《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典》、《⽑泽东诗词全国书法⼤赛优秀作品集》、
《⽢肃诗书画作品集》等书画作品专辑收录。
他的书法作品被“当代中国书画艺术领军⼈物⼤赛
组委会”这样评价:“书法直取⾃然,万象⼊书,⼤⽓磅礴,匠⼼独具。
其作品⼤开⼤合⽽不失肃
穆雅儒,潇洒飘逸⽽不失深厚稳重,畅快淋漓⽽不失规矩法度,有滚滚风云⼀泻千⾥之势,⾃
成⼀体。
”
⼆
什川书画协会成⽴以来,涌现出了⼀批潜⼼学习,刻苦研练的农民书画者,其中有不少已经
⾛上了独⽴创作的艺术之路,并取得骄⼈成果。
被称为“河⼝四杰”的魏建中、马乐兰、马乐河、
马华礼,就是什川书坛公认的佼佼者。
马乐兰长期临习欧体,⾝为农民,虽然缺乏系统的书法理论,但对学习书法还是有⾃⼰
的实践体会。
他认为书法艺术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定的规律。
但是,仅有继承,甚⾄与古⼈写的⼀模⼀样,还称不上真正的书法艺术,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逐渐摸索出⾃⼰的书法特点。
经过反复实践,马乐兰在书写运笔⽅⾯被同⾏称道,他说:有⼒道的运笔是很难⽤语句形容的,必须练到⼀定程度⽅能体会。
不同的运笔可以产⽣不同的艺术效果,缓缓的韵律,能给⼈⼀种沉着谨严、从容不迫的艺术感受;急速的韵律,能给⼈⼀种兴奋激昂、痛快淋漓的艺术感受。
马乐兰善写⼩字,好作⾏楷。
于内,注重清新典雅,灵秀⼯整,不失线条之美;于外,则求⾻⼒刚健,活泼洒脱,不拘促拘泥。
在⼀点⼀画上毫⽆苟且敷衍,纵横挥洒间笔笔分明,精准到位。
《兰花》书画插页曾登载马乐兰四条屏,其作品被省市县⽂化部门和书画爱好者收藏,每年赠出书法作品收⼊达5万多元,⽽今年近古稀,依然伏案研习,笔耕不辍,受到同⾏尊敬。
马乐河,曾被《鑫报》“艺术品”专版称为“农民书法家”并详细报道。
说来是遇到了“伯乐”,那年马乐河被外乡⼈邀请去丧事处布置灵堂,适逢《鑫报》主编杨重琦前去吊唁,看到满院张贴的书联书语,惊叹书体的苍劲遒道,遂与马乐河攀谈相识。
回报社后,即派记者前往河⼝村采访马乐河,并长篇报道。
记者开篇这样写道:“在书法界,有这种奇怪现象:有的⼈出于功利⽬的,虽习练书法不久,功⼒尚浅,却急于张扬⾃⼰,以博得世⼈青睐。
⽽有的⼈,在困境中苦练书法⼏⼗年,其作品已达到较⾼⽔准,但他却从不满⾜,仍不断研习,由于他不被外⼈所知⽽默默⽆闻。
最近,记者就采访到这样⼀位执著耕耘于书苑的农民书法家马乐河。
”马乐河擅长⾏草,喜欢写⼏⼗字的⼤幅作品,因为他注重整篇作品的章法结构。
他说:写好某⼏个字,不能称之为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字与字、⾏与⾏之间⽓势连贯,疏密得当,相得益彰。
单个字与整体字之间的平衡关系,既有规律⼜有变化,这样整幅作品才能“活”起来,才能给观赏者⼀种美的享受。
马乐河的书法⾏云流⽔,纵横挥洒,洞达跳宕,刚柔并济,给⼈以统⼀、均衡、鲜明⽽不突兀的感受。
马华礼专攻⾪书,其⾪书笔法独特,横竖严谨,⽓势飞动,姿态优美,真正达到了“蚕头燕尾”、“⼀波三折”、“燕不双飞”、“惊鸿⼀掠”等⾪书的基本要求和显著特点。
在什川中学教学楼道,⾄今悬挂着马华礼⼏幅⾪书作品,显得⼤⽓磅薄,与众不同。
除“河⼝四杰”外,还有北庄村魏周海,上车村刘世栋、魏政祥,长坡村魏兴瑜、魏永伟,南庄村陶世成等,都世代农耕,但书法功底和作品却为世⼈称道,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各有创新、各有特⾊和成就。
魏周海擅长⾏草,多年来⼀直刻苦研习,临摹⼆王、黄庭坚、怀素、张旭的书体,功夫尤深。
现在他在兰州租房开办书法学习班,不但中⼩学⽣多,慕名⽽来的成⼈也加⼊到了学习⾏列。
他还被什川上车⼩学聘请为书法课⽼师,⽅法得当,效果显著,受到师⽣赞扬。
魏周海认为,学习书法⾸先要重视“练功”,功夫是藏不住的,只要动笔则⾼下⽴判。
武术上讲“练拳不练功,到⽼⼀场空”,学书法也不例外。
他说:要想学好书法,不仅要有独攻⼀体的本领,更需要诸体皆为,并将各书体打通才能有所成就。
魏周海的⾏草作品,被⾏家概括为“洒脱、浪漫、抒情”,其笔调劲健,率意⽣动,粗⽽不野,厚⽽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
刘世栋以草书为主,善写⽃⽅⼤字,他曾书“勤”“奋”⼆字被什川中学裱祯装框悬于教学楼⼤厅最为醒⽬处,书体雄浑豪迈,恣肆汪洋,蕴含的精⽓神将要呼之欲出,给师⽣以极⼤精神⿎舞和美学享受。
⾄今,他的“卷仁风”“养浩⽓”等草体作品,依然悬挂于楼道内,供⼈品赏。
他说:草书是最能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书体,但要真正写好,实属不易,今后还要多临帖多练习多揣摩呀!什川书坛还有⼀位青年新秀——魏永伟,他的⾏书已得到同⾏普遍认可。
王羲之的《兰亭序》他不知临摹了多少遍,为了学好书法,他经常跑到兰州参加书法交流活动,得到省城杨德儒、魏荣邦等“⼤家”的亲授指点,书法技艺猛增。
他的⾏书似⾏云流⽔,垂柳婆娑,飘逸柔和,洒脱隽永。
魏永伟认为,书法家要⽤⾃⼰的笔赋予字“⽣命⼒”,字是静⽌的,但是字所表现的⽓韵是运动的。
因此,他的书法作品往往充满了“活⼒”,有“⾏家”在点评他的作品时
说:“这是⼀个⾎⽓⽅刚的⼩伙⼦写的字!”魏永伟说:书法不是中⽼年⼈的专利,年轻⼈学习书法更有现实意义,我要虚⼼学习,坚持下去。
三
绘画、雕刻、摄影等艺术形式⽅⾯,近年来不仅队伍扩⼤,⼈才辈出,还有了拓展和创新,成果颇丰。
青年农民画家魏周⼀、魏世军,《红楼梦》故事影雕艺术家陶世青,黄河⽯收藏家魏周虎,农民摄影家彭太嘉等,就是这⽅⾯的突出代表⼈物,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什川⽂化艺术事业得到了长⾜发展。
魏周⼀乃上车村农民,早年⾃费去河南学习绘画三年,主攻国画。
他认为,国画并⾮像有些⼈所说的在细节表现上不那么细腻,不那么强调质感。
他长年⽣活在梨园乡村,善于观察⽣活细节,与⽣活越贴近就等于与艺术越靠近。
他说:国画中的⼯笔就是⼀种⾮常细腻的线描,如花鸟作品,就全凭⼀双眼睛的观察,才能画得细致⼊微,栩栩如⽣。
他还说:绘画不是单纯的画什么像什么,⽽是⼀种创作,要加⼊⾃⼰的思考,这才是你的画区别于别⼈的画的关键之处。
⼀幅作品能让⼈过⽬不忘,触动⼼灵或引发思考,这才称之为艺术品。
“⽯如飞⽩⽊如
籀,写⽵还应⼋法通;如也有⼈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古有“书画同源”之说,魏周⼀就能两者结合,集于⼀⾝。
他的草书如天马⾏空,龙飞蛇舞,国画作品却往往以象征⼿法抒写⼼意,讲究景深、层次、意境,显得含蓄、淡远、空灵,给⼈以悠长、联想、回旋的韵味。
假如有可能,当你跨进新疆某武警⼤院及营房,满眼便会映⼊有魏周⼀印章的绘画、书法作品,他的画被许多⼈收藏并装裱上墙,成为名副其实的青年农民画家。
魏世军同样倾⼼于国画,专长于⼈物肖像画,他曾拜师国家⼀级美术师、⽢肃国画研究院院长董兆惠门下,潜⼼学习多年,画技⼤为长进,逐步形成了属于⾃⼰风格特⾊的画风。
在书画协会举办的作品展览中,魏世军的⼈物肖像画常常显得很醒⽬、很独特、很吸引⼈。
有幅《关⽻》的作品,骏马的双眼炯炯有神,光芒逼⼈,清澈⽽满含智勇,⽽关⽻则挺⽴马背,两眼微闭,似有“闭⽬养神”之嫌,只是头上⽻⼱“哗哗”飞扬,整体画⾯长河朝⽇,⽓吞⼭河,有⼒表现了关⽻的英雄⽓概,给观赏者留下了极其深刻印象。
魏世军的⼈物画,从笔触中可以看出,他注重从不同⾓度抓住⼈物动态,画⾯很有张⼒,扣⼈⼼弦。
翻看⼀幅幅作品,⼈物的眼神让⼈过⽬不忘,或明或暗,或深邃或清澈,神态活现,呼之⽽出。
陶世青,青年时学绘画,搞摄影,曾三次赴福建惠安拜师学习影雕技艺。
2005年始,经过10年艰⾟创作,完全靠⼈⼒⼿⼯在蒙古⿊⽯材刻板上影雕创作《红楼梦》全集主要⼈物故事作品,共九⼤板块,含32个完整故事,28幅画⾯,360多个⼈物形象。
陶世青绘画、摄影功底上乘,将绘画中的⼯笔技法融⼊影雕创作中,极⼤提升了影雕类作品的价值和鉴赏⽔平,使画⾯⼈物神态逼真,⽣动灵活,极富形象性和⽴体感,成为影雕作品创作中的⼀⼤突破和独创,形成了陶世青艺术创作的独有特⾊和风格。
譬如对王熙凤这⼀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眼睛“留⽩”来刻画,俗语说“⽩眼仁倒⽴的⼈奸诈狠毒”,王熙凤就属此类⼈,通过眼睛“留⽩”来表现王熙凤“辣、毒、奸、狠”的性格特征。
整体看,其影雕作品⿊⽩反衬鲜明,造型线条流畅,⼈物形态各具特点,栩栩如⽣,⼀笑⼀颦,⼀泪⼀涕,⼀发⼀毫,⼀举⼀动尽现画⾯之中,⽣动再现了故事中⼈物性格和内⼼世界。
陶世青的事迹及作品被《⽂汇报》“中国书画”专版、《⽢肃⽇报》、《兰州⽇报》、《⽢肃电视台》推介报道,其作品连续两年在⽢肃⼤剧院展出,引起极⼤反响和关注。
⾏内⼈⼠指出,陶世青的这组影雕作品,艺术性已经达到⼀个专业艺术家的⽔平,具备了⽂学鉴赏、⽂物收藏诸多⽂化遗产价值。
魏周虎,早年出外拜师学习绘画,后来⼜爱上了黄河⽯收藏及加⼯、润⾊、题名等⼯艺创作。
当你跨⼊位于黄河岸边梨树掩映的⼀处普通农家院落时,你会看到屋檐下、台阶上、墙⾓边、花园旁,到处都是⼤⼤⼩⼩的黄河⽯。
进⼊⼀间展览室,墙壁四周挂满了有魏周虎印章的⼭⽔草⽊国画作品,地上⽀架⾼低错落,摆满了已题名的上乘黄河奇⽯。
经过加⼯润⾊,这些原始的奇⽯个个显出神奇的图案,有⼈物、有动物、有⼭⽔、有建筑…………神形兼备,风雅兼容,妙趣天成,如⽆⾔的诗,⽴体的画,美妙的⾳乐,神奇的童话,昭⽰着奇特的⾃然美、艺术美和精神美。
“园⽆⽯不秀,厅⽆⽯不华,室⽆⽯不雅,居⽆⽯不安”,魏周虎对黄河⽯有⾃⼰的感悟和情怀,他说:⽯得天地之灵⽓,质朴坚贞,刚正⾃守,赏⽯藏⽯既是传统⽂化之瑰宝,也是⼀个⼈精神⽓质和⽣活品位的象征,还能提⾼⼀个⼈的艺术修养。
他说他的许多画作就是从黄河奇⽯中受到启发⽽创作完成的。
彭太嘉,⼀个名副其实的农民摄影家。
谁想要看看什川历史的影像资料和什川“太极图”全景照⽚,那只有去找彭太嘉“师傅”了,在他家⾥保存着⼤量珍贵历史资料图⽚,如有⼀张名为《⼤会战》的⿊⽩照⽚,曾在兰州市农民艺术节获⾦奖。
照⽚⽆论是画⾯构图还是⽤光,都显⽰出拥有扎实的摄影艺术技巧和独特巧妙的摄影构思,让⼈感受到浓烈的时代感,似乎⼀瞬间就把⼈带回到了那个激情似⽕的岁⽉。
功夫不负有⼼⼈,彭太嘉的摄影作品曾多次获全国、省市县各类参展评⽐等级奖和优秀奖,获奖证书达80多个。
他说:“⾝为农民,能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出来,实属不易。
也正因我是从梨园⾛出的,我更要把拍农民⽣活,表现农民⼈⽣的摄影理念坚持下去,为宣传什川,赞美新⽣活,多拍好照⽚。
”他还说以后有机会办个摄影作品展览,了却⾃⼰多年⼼愿。
“⽼骥伏枥,志在千⾥”,愿彭太嘉“师傅”拍出更多更好作品。
“百年梨园春常在,雅风墨宝代代传”,什川⽂化艺术事业⼀定会更加繁荣昌盛,芳⾹四溢!
(陈希荣,⽢肃榆中⼈,皋兰县什川中学⾼级教师,现为皋兰县作协副主席,已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说、散⽂、⽂学评论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