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文学审美的特征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时期文学审美的特征及意义
作者:章静雯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0期
摘要:由于外部条件会发生变化,文艺观点也会随之改变,但不管怎样变化,文学研究始终坚持着对文学审美特征的追求。

就审美而言,这是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当前时代的语境中,体现出了新特色。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审美;价值意义
一、文学审美的文本
当前,文学界对文学审美的价值仍有许多不同的认知,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文学审美是以文学审美文本为基础的价值认知。

也就是说,文学审美的价值是要建立在阅读和鉴赏文学文本上的。

在新时期,文学审美的主体仍是以这一审美特征为基础开展审美活动的,会认为文学美感是来自于审美感知,是对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文本进行阅读才可以获取审美感。

这种审美特征就是建立在阅读审美文本上的,而与这种阅读行为相关的就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基础的文本。

在新时期之前,主要使用的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作为媒介的文本样态,其文本样态会通过文言文字体现作者的现实生活、情感思想等方面,因此,在文学研究中就存现一个稳固的审美视点,就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审美文本。

而文学审美主体就是通过这一文本进行审美活动的,或者是通过阅读文本语言,在能够体现现实生活的文本中追求真理,寻求美感效应。

这也是十九世纪后,对文学特殊性和文学性问题坚持探索的审美价值。

即使这种价值不能摆脱政治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对于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审美文本视点是持之以恒的。

新时期,文学研究逐渐摆脱了政治意识形态所造的影响后,就逐渐体现出了对文学文本审美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了对语言形态的文本进行的解析上。

但由于社会逐渐步入电子时代,各种听觉、视觉符号就会对语言符号的主导地位造成影响,也将会打破文学研究的限制,广告作品、影视作品等一些新型符号就被列为文学审美的研究对象中。

文学审美的研究对象范围逐渐扩大,其文本样态也随之变化,在文学审美的方面来看,传统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审美文本发展为以产品作为媒介的文本,文学文本样态的变化就代表着新型审美文本的形成。

二、文學体验
所谓的文学审美,是审美主体以文学文本为基础而产生的审美路径,也就是审美主体和文学文本之间阅读和创作的关联。

而审美主体的文学体验就是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

在文学文本时代,主要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审美过程主要是以文学阅读经验作为基础。

文学审美主体会深入学问内部,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在现实语境中解析文学文本所体现的审美理念。

文学主体都可以自主选择审美对象,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从而形成具有自有特色的审美判断。

在面对以产品作为媒介的文学文本样态,审美主体的体验就会发生变化。

在图像理论中,图像文化会取代语言文化,这是对影像的后语言学的再发现。

也在根本上对传统文学文本的传播方式给定的文学理解模式进行了改变。

所以,创作和阅读文学文本,会在影像社会中受到排挤,它的影响也会被消弱和消解。

为了摆脱学科化所造成的单一性研究危机,而使用文化研究方式时,首先需要面临的就是文学研究文本对象发生的泛化,就是媒介产品发展为文学审美的研究对象。

这些文本样态,其产生和发展动力就是商业诉求,它是通过图像文化来弥补文字文化的形象性不足,同时也把握这审美主体的心理。

当前的传媒已经被商业主体操纵,感官享乐就会被审美体验所替代,以导致它以文化霸权来控制大众的审美、价值倾向等。

这种强制性的审美接受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上的变化。

可以认为阅读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活动,它是寻求符号中的意义,而看是一种更直观的感性活动,会更多追求视觉冲击并不是意义。

传统以语言文字作为媒介的文本样态,会缺乏形象感,但是在阅读中可以给审美主体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促使审美主体进行独立的思辨活动。

但是以产品作为媒介的文本样态,所谓的形象感带给审美主体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没有审美价值判断。

所以,文学审美就有“一刀切”的意味,即使是当前的文学研究者,也不会抛开大众传媒等文化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坚持具有理想特色的审美价值理念。

所以,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文本样态的改变会改变审美视点,而且会改变审美主体的审美态度,所以审美价值也会随之改变。

三、文学审美价值
文学审美的文本和体验会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审美结构背景发生了转变。

在新时期,文学审美的研究经历了淡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而追求审美的过程。

消费文化语境的来临,就是文学审美的研究体现出了边缘化趋向。

同时,文学研究也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引入到文学研究中,从而形成文学审美和文化审美这种结构背景。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之后,就不存在纯粹的文学问题,虽然强调了文学需要立足于文本,以审美作为价值属性,但实质上就是审美论观点和功利主义的抗衡,以体现出文学对人的启蒙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抹杀掉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

我们在根本上会将文学审美感知作为提升精神境界的途径,因此,审美活动就是人获取本质自由力量的重要生存方式,文学与其它艺术都是为其服务的。

所以,在新时期,文学研究都是在以语言文字文本作为研究中心的审美结构中,注重在文本审美和意象中,发掘作者的艺术个性,从而进行审美价值判断。

它主要是通过精英文化的形势引领人们超越生活,领略生存状态,创造理想世界。

但是,随着电子图像时代的来临,大众文化就对精英文化的主流地位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文学文本样态的转变,审美主体也改变了审美姿态,与传统审美体验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促使审美价值意义逐渐呈现出下沉趋势,是由于审美对象泛化并不是通过“日常生活审美化”而给人们带来精神改变的,它是造成了审美主体精神向度的丧失。

如上所述,以产品作为媒介的审美文本,通过图像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感进行了改变,但是也削弱了阅读的想象力,导致审美主体的创造性降低。

同时,即使我们认为文学审美是解决人类生存精神困境的主要途径,但在当前,文学审美的研究对象逐渐泛化就不能消弭电子图像时代中文化消费的霸权特色。

四、结束语
当我们在重新审视新时期的文学审美特征时,就会发现文学审美文本、审美体验以及审美价值都发生了变化。

而在文学研究中,我们作为文学审美主体,始终会深信人类的生存理想都是文学审美活动中,而且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们在审美思维中才可以获取生存信念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的现代人文精神[J]。

李灿。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2]感性的思想谱系与审美现代性的转换[J]。

张政文。

中国社会科学。

2014(11)。

[3]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崇高内涵及其审美特征[J]。

陈启,胡全生。

文艺理论研究。

2016(04)。

作者简介
章静雯(1997.07-),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绍兴嵊州,学历:在读本科。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