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从译介学视角看中国时代变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 ·213·
智库理论
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
——从译介学视角看中国时代变迁
郑方方
(新疆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强劲发展,中国文化愈发为世界所瞩目。

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在练好内功的同时,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出口,扩大传播途径,进一步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

文学作品外译也伴随着我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回顾中国近几十年的翻译历程,可以说翻译已经与我国改革开放进行紧密的结合,翻译界以改革开放为基础,不断加强翻译力度,使我国翻译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发现和了解中国文化蕴涵的魅力。

关键词:翻译世界;翻译中国;译介学;时代变迁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14-0213-002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近些年来发展的主要战略,对于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素养,同时也是文化面向世界的核心要素。

以翻译为手段,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中国文化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我国翻译史经历了多次发展变化,完美体现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历史。

翻译使中国文化成功跨越文化和语言方面的障碍,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一、中西翻译史概述
有文字记载的西方翻译史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

如果说中国的翻译史是精雕细琢,那么西方的翻译史就是互相融合,交相呼应的画面。

在对西方国家的翻译史进行分析后发现,西方文明的发展主要就是因为翻译工作者的努力。

从古代罗马到目前的联合国组织,各国均是通过翻译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密切沟通和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和《中西翻译简史》两本书对翻译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读者通过此书可以对人类翻译发展历史有清晰的了解。

在对中西方翻译史进行比较和分析后发现,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西方翻译史发展形势更加多样、全面,其不断的发展与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系,而中国发展形势相对比较单一,同时时间跨度较大,主要就是因为受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译介学理论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传统译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传统译学的研究活动
传统的翻译研究可以分成多个种类,可以对翻译技巧和翻译艺术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对不同文化进行探讨,或者同一作品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比较。

2.传统译者的译学理念
受到以往翻译思想的影响,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会更加尊重原文,力求翻译到最好,以原文为翻译质量的衡量标准。

因此,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译者的思维会受到限制,更加关注和重视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

曾经有翻译家认为,翻译不宜大量进行赘述,需要尊重原文,否则就会使翻译失去真实性,使原文发生改动。

3.译文读者的被动性
长期以来,传统译者对翻译行为影响因素相对比较轻视,没有充分进行分析和考虑,只是将语言文字作为重点进行研究。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对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梳理,而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只能被动进行接受,并没有对译文语言进行灵活地思考。

(二)译介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1.译介学的研究活动
译介学与翻译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别,对文学和文化研究更加重视,语言研究中的语言层面转变相对研究的比较少。

译介学对原文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变化和延伸更加关注,其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译介学认为,文学翻译与文化传播具有紧密
的联系,如果文化传播的范围不断延伸,也会使文学翻译更加成功,仅仅只是对翻译进行研究,将无法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

2.译者主体性的觉醒———从“忠诚”到“叛逆”
法国文学学派曾提出文学叛逆理论,该理论可以为文化传播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多年的文学史发展中,正是因为这种叛逆,才使得文学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打破时间和空间方面的界线,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了解。

在译介学研究中,创造性叛逆是一切研究的重要基础,译者如何进行翻译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具有紧密的联系。

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就是译者主体性的展示,个性化翻译和编译等都是其比较关键的内容。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语自然、真实,但是译语文化与原著文化现象相融合却始终存在。

译者选择对原著进行编译,主要就是直接翻译原文,对原文进行内容上的删减,或者受到道德、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使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进行传播,或者为了满足不同国家读者的需求,与接受国保持相同的风格。

3.读者的接受性因素
译介学认为,读者的理解也是翻译的一种。

文学翻译只有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才能实现文化交流,如果读者不能接受无法认可,其文学翻译将没有任何的意义,也没有存在的价值。

读者在阅读译者的译作时,会结合个人的经验去体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和创造。

文学翻译中的创新性叛逆因为有了读者
智库时代
·214·
智库理论
的存在,才使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富有生机。

译者为了充分满足不同环境的需求,对原作进行适当的更改,也是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三)两种翻译观视角下的文学外译效果对比
1.《红楼梦》杨、霍译本对比
《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有两个比较著名的版本。

两个版本受到民族文化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两种版本的译本在国外受到不同的待遇,人们往往更加喜欢霍译本。

英语世界的中国或亚洲文学史都直接收录霍译本,很少使用杨译本;另外,通过对馆藏量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美国高校中收录霍译本数量明显高于杨译本;在购书网的读者留言中,读者对于霍译本更加喜欢和认可,对杨译本评价相对比较低。

有学者通过观察发现,大学图书馆收录的一般都是杨译本,为翻译研究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而霍译本经常会在书店看见其身影,甚至在机场畅销书店也可以找到该译本。

从中可以看出,霍译本与读者的理解需求更加符合,其对读者的理解程度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考虑。

2.出版物传播效果对比
长时间以来,传统译学都对语言文字转换非常重视,对于影响翻译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比较少。

《中国文学》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译介上百部图书,但是在相关调查数据中,很多读者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该系列的丛书。

而《译丛》杂志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紧密的融合,以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为主要的目的,满足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渴望。

以中国发展为基础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中国文化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创造良好的平台。

该期刊对刊文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使其在国际上都受到关注和重视,成为世界著名图书馆的重点馆藏内容。

部分译作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

该杂志之所以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认可和接受,主要就是因为该杂志对读者的接受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考虑,根据读者的阅读需要和接受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译介,使得该杂志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

三、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中国翻译者更加重视向世界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化。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文化地位不断强化,得到世界读者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中国著作在国外产生较强的影响力,翻译中国,向世界宣传中国,已经成为翻译者们的工作重点。

(一)翻译高潮
在对我国翻译历史进行分析后发现,翻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

从公元14世纪60年代一直到今,翻译始终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17世纪40年代和20世纪10年代是我国西方文学翻译最受关注的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对西方文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使人们可以对西方文学有详细的了解和认知,在改革开放时期翻译与多个领域融合,从翻译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历史转变,通过翻译打破语言文化交流的限制,使不同国家的思想得到融合。

在两汉时期,为了更好地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梳理和翻译,使后人可以对当时所处时期的历史有全面的了解,使得印度文学、艺术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使中外文化进行了紧密的融合。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著名译作,为后续翻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许多国外经典著作逐渐进入中国人的世界。

在文学方面涌现出了诸多的优秀作家,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多种先进理念进入中国人民的世界,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中国翻译人数快速增加。

纵观翻译世界的全过程,中国文化始终以本国文化为基础,吸收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更多元素。

(二)新任务与新变化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更加巨大,中国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成就令人瞩目,中国故事成为其他国家发展的重要借鉴,为人类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文化更加关注,产生了世界翻译中国的热潮。

中国关于治国的书籍,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地热议,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钥匙。

目前,世界翻译中国的题材更加丰
富,语种更加多元。

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已经由多种语言翻译并出版,未来将会被更多的语种翻译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依托外文译著的完美诠释,受到了外国读者的追捧和喜爱。

四、结论
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方面,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争,本质上都是价值观念之争。

目前正处于世界了解中国的时代,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大批翻译从业者的不懈努力已经为世界翻译中国打下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宣传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的翻译者共同努力,为世界读者提供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优秀译作。

翻译之路道阻且长,作为一名翻译学习者,只有不断进行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积累,才能提高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为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强大的中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闵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文学翻译——基于译介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197-100.
[2]陈伟.中国文学外译的学科范式:软实力视角的反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114-121+192.
[3]吴斐,杨永和.民族文化译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知与阐释[J].贵州民族研究,2018,36(3):109-113.
[4]陈琳,林嘉新.跨界的阐释:美国当下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范式[J].中国比较文学,2018,3(3):139-151.
[5]李安光.国内“英语世界元杂剧的译介与研究”之综述——兼论该课题的学术意义与价值[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8,5(3):157-162.
[6]李奕华.新时代黄梅戏海外传播中的译介探究——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2):149-156.
[7]纪建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双年度报告(2017—2018)[J].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19,2(2):335-362.
【作者简介】郑方方(1993-),女,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