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分析_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_李焱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1 n
区域 n 个部门的有关指标总和。 E ij 值越大, 表示产 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该指标可以测度某一地区的生 产部门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 据此可反映出该地 区生产部门的专业化和集群化程度 。当区位熵大于 1 时,说明 i 产业在 j 地区存在着集聚状况, 区位熵越 高,表明 i 产业向 j 地区的集聚程度越强。 当区位熵 小于 1 时,说明 i 产业在 j 地区的分布程度低于全国 水平。当区位熵等于 1 时,说明 i 产业在 j 地区的分 布程度与全国水平持平。 然而该指标也存在许多缺陷, 其中最大的不足 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造成的测算结果 失真,换句话说, 假如某个地区某个产业部门只存 在几家大型企业, 也可能会使得该产业部门在该地
2. 1 变量的选择及数据的来源 2. 1. 1 变量的选择。要弄清楚 FDI 对产业集群的影 响,必须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科学的变量指标以测度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目前, 许多文献用区位熵指标 来刻画和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 区位熵又称专 门化率,它从行业的角度来度量产业集群发展程度, 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 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 区 位 熵 的 计 算 公 式 为: q ij Qi E ij = n / n 。 式中, E ij 表示 j 区域 i 部门对于 q ij Q i
2013 年第 5 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3 No. 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 - 7695. 2013. 05. 038
FDI 对产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 — —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 李 焱 ,黄庆波
的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从以上中外研究文献可看出, 目前该研究呈现 如下特点: 第一, 国外的研究中大多偏向于实证研 究,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对具体行业的分析。 结合 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发现 FDI 在不同地区对不同行业 集群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二, 国内的研究虽然 有些也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 但可能由于数据采 集的限制,因此这方面中观层次上的行业研究并不 多见,尤其是针对某个具体行业 FDI 对产业集群作 用或影响的研究比较少。 第三, 从研究对象的地理 分布上看, 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长三角、 珠三角等地 区,对内陆及 北 方 地 区 的 研 究 较 少。 从 目 前 来 看, 实证研究辽宁产业集群与 FDI 相互间关系的文献较 少,专门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几乎没有。 因 此,本文利用辽宁装备制造业 7 个细分行业的相关 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 FDI 对辽宁装备制造业 集群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2 FDI 对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检验
李
— —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 焱等: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 表3
收稿日期: 2012 - 12 - 07 ,修回日期: 2013 - 01 - 30 ) ; “经济危机背景下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辽宁沿海开放的战略重点与政策措施研究 ” ( L11AJL006 中心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 ( L12BJL016 ) 项目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创新团队项目 ( 2012TD029 )
(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
摘要: 利用集聚程度系数和 FDI 存量指标,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 2000 年 ~ 2010 年 的 相关 数 据进行 实 证 分 析,结果表明 FDI 对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对 FDI 的拉动作用并 不明显,并据此提出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FDI; 装备制造业; 集聚程度系数 中图分类号: F061. 5 ; F263 ;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95 ( 2013 ) 05 - 0167 - 05
168
李
— —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 焱等: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
( 1993 ) [1]认为一旦投资的政策环境改变, 或更多有 优势的地区出现 FDI 立刻会转移, 进而导致产业集 群的 衰 落, 也 就 是 说 FDI 具 有 流 动 性。 Park & Markusen ( 1995 ) [2]主张外国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 司必定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领导者的角 [3 ] 色。Birkinshaw ( 2000 ) 指出外国投资在促成产业 集群的升级方面所起的作用, 认为外国资本在推动 成熟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方面的影响是积极 的, 从短期看该影响是正面的, 然而从中期和长期来看 [4 ] 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Hood & Peters ( 2000 ) 认为 跨国公司显著地推动了地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而且这种推动作用与跨国公司子公司自主权的大小、 人力资本水平高低, 出口能力强弱以及与地方企业 和研究机构的联系紧 密 程 度 成 正 向 相 关 关 系 。 Enright ( 2001 ) [5]从香港金融业入手, 发现香港的外资 企业与当地集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 Edmund R. Thompson ( 2002 ) [6] 通过利用香港制衣公司向大 陆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与分散的 FDI 相比,集群式的 FDI 技术外溢效应更明显,并且 外商投资的集群化更有利于技术与知识的转移, 也 就是说集群式的 FDI 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和 [7 ] 子公司能力的提升。Lilach & David ( 2003 ) 通过利 用英国传媒业外资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 研究表明 在全球网络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 外资企 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起作用, 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竞 [8 ] 争力。Mudrajad & Sari ( 2009 ) 利用 1991 年至 2002 年印度尼西亚 Java 地区的数据解释了制造业产业集 群现象,并且通过检验一些主要的变量指标证实 FDI 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非常微弱 。 近些年来,国内这一课题的研究也较为丰富。 徐 [9 ] 康宁、陈奇 ( 2003 ) 认为外资企业的集群共生现象 推动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并利用昆山等地的 [10 ] 数据加以例证。 李锋、 赵曙东、 安礼伟 ( 2004 ) 通过计量分析证实了长三角地区的 FDI 总量与迅速 形成的当地产业集群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明显 [11 ] 认为 FDI 是影响 的正向相关关系。 梁琦 ( 2004 ) 地方专业化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持续的 FDI 流入 有 助 于 提 高 当 地 的 专 业 化 生 产 水 平。 茹 玉 骢 ( 2005 ) [12]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 产生原 因和演化模式, 认为 FDI 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是大 量的垂直型 FDI 的流入, 同时 FDI 在区位选择上面 具有路径依赖, 而 FDI 已有的垂直生产网络结构会 通过这种路径在东道国进行不断的复制和延伸, 从 而最终以 FDI 产业集 群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吴 丹 丹、 [13 ] 谢建国 ( 2007 ) 利用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数据, 实证研究江苏制造业 FDI 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明显的路径依赖, 并且 FDI 的流入加强了这种路径 [14 ] 证实了 FDI 能有效 依赖。张宇、 蒋殿春 ( 2008 )
i =1 i =1
高层次区域的区位熵; q ij 为 j 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 ( 通常可用产值、 产量、 生产能力、 就 业 人 数 等 指 标) ; q ij 为 j 区域 n 个部门的有关指标 ( 通常可用
i =1 n
产值、产量、 生 产 能 力、 就 业 人 数 等 指 标 ) 总 和; Q i 为高层次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 Q i 为高层次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招商引资政策 的日益完善, 特别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 沈 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 “三大 ” 战略的实施, 辽宁 省在吸引 FDI 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无论是引进 外资的水平, 还是发展速度以及在全国的位次均得 到全面提升。特别是 2010 年, 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 额高达 207. 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 36% ,高出全国 23 个百分点, 跃居全国第二位。 可以说, FDI 已经 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 “十一五” 期间,辽宁凭借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独 特的区域背景, 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全省产值 超 100 亿元的产业集群有 45 个, 是 “十五 ” 期间的 3 倍, 已成为辽宁 “十二五 ” 发展的爆发点。 这些 产业集群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 级, ,表 还成为 FDI 和其他各类生产要素涌入的 “洼地 ”
现出了较为强劲的聚合力。因此,随着辽宁引入 FDI 规模的不断扩大, 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FDI 在辽宁工 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探讨如 何利用 FDI 促进辽宁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进 而推动辽宁产业集群的快速升级, 显然极具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 论层面分析 FDI 在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中所起作用 和影响,并以此基础上, 利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 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揭示 FDI 与辽宁装备 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据此对辽 宁利用 FDI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文献综述 有关于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研究中, Grabher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FDI on Industry Cluster
— — —Based 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LI Yan,HUANG Qingbo (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Management,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se of coefficient of cluster degre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ombined with relevant data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0 ,the paper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which indicates that FDI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However,the pull effect of Liaoning machinery industry towa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not obvious. Theref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FDI;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efficient of cluster degree
区域 n 个部门的有关指标总和。 E ij 值越大, 表示产 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该指标可以测度某一地区的生 产部门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 据此可反映出该地 区生产部门的专业化和集群化程度 。当区位熵大于 1 时,说明 i 产业在 j 地区存在着集聚状况, 区位熵越 高,表明 i 产业向 j 地区的集聚程度越强。 当区位熵 小于 1 时,说明 i 产业在 j 地区的分布程度低于全国 水平。当区位熵等于 1 时,说明 i 产业在 j 地区的分 布程度与全国水平持平。 然而该指标也存在许多缺陷, 其中最大的不足 在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造成的测算结果 失真,换句话说, 假如某个地区某个产业部门只存 在几家大型企业, 也可能会使得该产业部门在该地
2. 1 变量的选择及数据的来源 2. 1. 1 变量的选择。要弄清楚 FDI 对产业集群的影 响,必须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科学的变量指标以测度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目前, 许多文献用区位熵指标 来刻画和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 区位熵又称专 门化率,它从行业的角度来度量产业集群发展程度, 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 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 区 位 熵 的 计 算 公 式 为: q ij Qi E ij = n / n 。 式中, E ij 表示 j 区域 i 部门对于 q ij Q i
2013 年第 5 期
科技管理研究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3 No. 5
doi: 10. 3969 / j. issn. 1000 - 7695. 2013. 05. 038
FDI 对产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 — —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 李 焱 ,黄庆波
的促进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集聚。 从以上中外研究文献可看出, 目前该研究呈现 如下特点: 第一, 国外的研究中大多偏向于实证研 究,在研究视角上侧重于对具体行业的分析。 结合 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发现 FDI 在不同地区对不同行业 集群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二, 国内的研究虽然 有些也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 但可能由于数据采 集的限制,因此这方面中观层次上的行业研究并不 多见,尤其是针对某个具体行业 FDI 对产业集群作 用或影响的研究比较少。 第三, 从研究对象的地理 分布上看, 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长三角、 珠三角等地 区,对内陆及 北 方 地 区 的 研 究 较 少。 从 目 前 来 看, 实证研究辽宁产业集群与 FDI 相互间关系的文献较 少,专门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几乎没有。 因 此,本文利用辽宁装备制造业 7 个细分行业的相关 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来揭示 FDI 对辽宁装备制造业 集群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2 FDI 对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检验
李
— —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 焱等: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 表3
收稿日期: 2012 - 12 - 07 ,修回日期: 2013 - 01 - 30 ) ; “经济危机背景下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 “辽宁沿海开放的战略重点与政策措施研究 ” ( L11AJL006 中心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 ( L12BJL016 ) 项目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创新团队项目 ( 2012TD029 )
(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
摘要: 利用集聚程度系数和 FDI 存量指标,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 2000 年 ~ 2010 年 的 相关 数 据进行 实 证 分 析,结果表明 FDI 对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辽宁装备制造业集群对 FDI 的拉动作用并 不明显,并据此提出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群; FDI; 装备制造业; 集聚程度系数 中图分类号: F061. 5 ; F263 ;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7695 ( 2013 ) 05 - 0167 - 05
168
李
— —以辽宁装备制造业为例 焱等: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实证分析 —
( 1993 ) [1]认为一旦投资的政策环境改变, 或更多有 优势的地区出现 FDI 立刻会转移, 进而导致产业集 群的 衰 落, 也 就 是 说 FDI 具 有 流 动 性。 Park & Markusen ( 1995 ) [2]主张外国投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 司必定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领导者的角 [3 ] 色。Birkinshaw ( 2000 ) 指出外国投资在促成产业 集群的升级方面所起的作用, 认为外国资本在推动 成熟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方面的影响是积极 的, 从短期看该影响是正面的, 然而从中期和长期来看 [4 ] 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Hood & Peters ( 2000 ) 认为 跨国公司显著地推动了地方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而且这种推动作用与跨国公司子公司自主权的大小、 人力资本水平高低, 出口能力强弱以及与地方企业 和研究机构的联系紧 密 程 度 成 正 向 相 关 关 系 。 Enright ( 2001 ) [5]从香港金融业入手, 发现香港的外资 企业与当地集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 。 Edmund R. Thompson ( 2002 ) [6] 通过利用香港制衣公司向大 陆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与分散的 FDI 相比,集群式的 FDI 技术外溢效应更明显,并且 外商投资的集群化更有利于技术与知识的转移, 也 就是说集群式的 FDI 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和 [7 ] 子公司能力的提升。Lilach & David ( 2003 ) 通过利 用英国传媒业外资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 研究表明 在全球网络和地区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 外资企 业对产业集群的形成起作用, 提升了产业集群的竞 [8 ] 争力。Mudrajad & Sari ( 2009 ) 利用 1991 年至 2002 年印度尼西亚 Java 地区的数据解释了制造业产业集 群现象,并且通过检验一些主要的变量指标证实 FDI 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非常微弱 。 近些年来,国内这一课题的研究也较为丰富。 徐 [9 ] 康宁、陈奇 ( 2003 ) 认为外资企业的集群共生现象 推动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并利用昆山等地的 [10 ] 数据加以例证。 李锋、 赵曙东、 安礼伟 ( 2004 ) 通过计量分析证实了长三角地区的 FDI 总量与迅速 形成的当地产业集群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明显 [11 ] 认为 FDI 是影响 的正向相关关系。 梁琦 ( 2004 ) 地方专业化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持续的 FDI 流入 有 助 于 提 高 当 地 的 专 业 化 生 产 水 平。 茹 玉 骢 ( 2005 ) [12]分析了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条件, 产生原 因和演化模式, 认为 FDI 产业集群形成的前提是大 量的垂直型 FDI 的流入, 同时 FDI 在区位选择上面 具有路径依赖, 而 FDI 已有的垂直生产网络结构会 通过这种路径在东道国进行不断的复制和延伸, 从 而最终以 FDI 产业集 群 的 形 式 表 现 出 来。 吴 丹 丹、 [13 ] 谢建国 ( 2007 ) 利用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数据, 实证研究江苏制造业 FDI 和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明显的路径依赖, 并且 FDI 的流入加强了这种路径 [14 ] 证实了 FDI 能有效 依赖。张宇、 蒋殿春 ( 2008 )
i =1 i =1
高层次区域的区位熵; q ij 为 j 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 ( 通常可用产值、 产量、 生产能力、 就 业 人 数 等 指 标) ; q ij 为 j 区域 n 个部门的有关指标 ( 通常可用
i =1 n
产值、产量、 生 产 能 力、 就 业 人 数 等 指 标 ) 总 和; Q i 为高层次区域 i 部门的有关指标; Q i 为高层次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招商引资政策 的日益完善, 特别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开发、 沈 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 “三大 ” 战略的实施, 辽宁 省在吸引 FDI 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无论是引进 外资的水平, 还是发展速度以及在全国的位次均得 到全面提升。特别是 2010 年, 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 额高达 207. 5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 36% ,高出全国 23 个百分点, 跃居全国第二位。 可以说, FDI 已经 成为推动辽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 “十一五” 期间,辽宁凭借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独 特的区域背景, 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全省产值 超 100 亿元的产业集群有 45 个, 是 “十五 ” 期间的 3 倍, 已成为辽宁 “十二五 ” 发展的爆发点。 这些 产业集群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 级, ,表 还成为 FDI 和其他各类生产要素涌入的 “洼地 ”
现出了较为强劲的聚合力。因此,随着辽宁引入 FDI 规模的不断扩大, 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FDI 在辽宁工 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探讨如 何利用 FDI 促进辽宁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进 而推动辽宁产业集群的快速升级, 显然极具理论价 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从理 论层面分析 FDI 在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中所起作用 和影响,并以此基础上, 利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 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揭示 FDI 与辽宁装备 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 并据此对辽 宁利用 FDI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文献综述 有关于 FDI 对产业集群影响的研究中, Grabher
Empirical Analysis on Influence of FDI on Industry Cluster
— — —Based 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LI Yan,HUANG Qingbo (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and Management,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se of coefficient of cluster degre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ombined with relevant data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0 ,the paper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which indicates that FDI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province. However,the pull effect of Liaoning machinery industry towa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not obvious. Therefor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Liaoning. Key words: industry cluster; FDI;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coefficient of cluster de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