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史》徐蓝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史》徐蓝读后感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反正我就感觉到了两个字:可恶。
当然,这是说外国人的。
每每当我看到外国人如何如何霸占中国领土,如何胡搅蛮缠,使得中国
政府晕头转向,答应他们无理的要求,我就觉得十分地愤恨:外国人,你们怎么能如此不
要face呢?可是,当我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后,我原先的一些片面的想法得到了一
些改变。
书中一开始便指出了中国人的三种心态:“怨妇”心态,“泼妇”心态,和“情妇”
心态。
这让我有些难以接受,可是随着我渐渐地深入读了下去,我发现作者说的也是不无
道理。
不仅如此,书中作者不少描写的地方都没有怎样偏向中国人,反而是指出了中国很
多愚昧和不合理的地方。
这便让我原先一看到近代史便发热的脑袋变得冷静了些。
毕竟,
不管中国人如何掩盖,事实就是这样:晚清亡国了。
而我们呢?出于一种“爱国主义”,
便是大肆宣扬外国人如何如何狡诈,蛮横,而对中国失误的地方,则是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便让我的思想出现了一种误区。
思考问题也变得片面起来,觉得中国人是很无辜的样子,一切都是外国人侵略我们的错。
可是,如果中国不弱小,外国人又怎么会打上中国的主意?如果中国采取了正确的措施,外国人的计划有怎会得逞呢?
这本书,给我的思想敲打了警钟,它不仅说了我不少关于晚清的科学知识,更说了我:思考问题,不要太片面。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的读后感,让我了解了很多,其中,认识了很多重要人物。
翁同和: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
向光绪帝赏识康有为,文治变法时期积极支持
光绪帝进行改革,后被慈禧罢免归属于家。
其主要著作存有《翁同和日记》。
就是一部具
备极高史料价值的研究清末历史的著作。
翁氏家族的藏书在学界也就是值得一提的,大概
就在前几年被上海图书馆(而已)买下。
这些历史人物,深深的记在了我的心里,他们的好,我都记住了。
我必须像是李鸿章那样,为中国的未来搞无私奉献,书上说道: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时,更折服了美国人,他们是这样描述的:……他站直了身体,用极其悲伤的声音低吟道:“别了。
”他的思绪回到了20xx年前与格兰特将军会面
时的场面,当时他们相谈融洽,因为他与将军一样都曾经为了拯救祖国而久历沙场。
——
李鸿章在美国所受到的接待的规格、礼遇和受欢迎的程度,是后来访过美的中国领导人如
邓小平等人无一能望其项背的。
而李鸿章对美国人的友善和所搏得的美国人的好感,终于
在后来八国联军事件的谈判中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对我的收益非凡,从中介绍了很多近代时期的历史故事。
没有教科书的教条、没有过多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没有大陆版过多的删节,这版中国近代史让人觉得更加真实。
作为中国近代史,作者并没有单独去叙述近代中国的衰败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而是从对近代有较大影响的清朝一直写到二十世纪末期,这早已超出了通常人们所认为的近代史范围,但正是“超出”的这部分才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充塞着各大书店,但这其中要么就是像是教科书一样的避重就轻,要么就是标准的主旋律,使人看看了体会没历史的气息。
对于这本书的大陆版则更让人倒胃口,港版一千多页的书至了大陆就太少了四百页,其中缺乏的内容则不言自明。
当然,除了一些被河蟹的内容之外,能成系统的写清中国近代史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中国这段时间出现了太多太繁杂的东西。
第一历史已经随着时间而消逝,书本上的第二历史将随着文化的传承而代代相传,但是历史的真相是不容掩盖也不容篡改的,所有的民主的文明的社会一定会尊重历史,不会将历史用于自己的统治,那种《》下的社会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和历史的惩罚。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著了困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低中学过一遍,现在走进了大学,怎么还要研习啊?而且内容都就是雷同的,都从鸦片战争谈至至今,没什么翻修嘛!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多余。
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
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这个问题使我意识到,虽然我们研习的次数不少,但都没有怎么用心。
即使有些时候很用心,但等应付过考试后,就弃置不管了。
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
这样的自学就是没效果的,也没意义。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道,学校精心安排我们再研习一遍就是合理的。
他必须我们忘记:滞后就要挨!衍生至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可以被出局!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滞后就要挨。
”在我看来,这个道理横跨着整个历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中日战争,并无一无此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软弱而屡遭霸凌。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显得强悍,也也逐步获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可,摘下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无法轻而易举忘掉这些灾难深重的耻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入侵我们,中国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存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击败。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就是以名副其实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年发动的
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定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
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
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
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
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
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在抵抗失利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
签定了《天津条约》。
此后又陆续存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年中法的《中法新约》、
年中日的《马关条约》、xx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
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
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这些侵略战争,我想要,中国的现状可能将必须好得多。
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
晓得使我们中国人退步了多少年。
但是应该确实的就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
我们几十年里就顺利完成了别的国家必须几百年就可以顺利完成的任务。
就像是我们从生
产出来第一辆“革命”牌汽车至核爆第一颗原子弹,就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必须花
掉回去220xx年。
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除了一些差距,但必须考虑到两国相同
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
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
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
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
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
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保护国家主权,xx年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荣登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全盘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推动
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设立缔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回忆起,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就是《社会主义不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
“全国人民大团结,刮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坚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颇感兴趣《没共
产党就没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们的存有就是存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
长征的年代已离
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飘荡,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无间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
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无此鞭策着我们行进。
但在无数的光环下,除了许
许多多同样出众的战士,他们或许没而令人们为之赞扬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
们身上,同样就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就是出现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存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作谢益先,过
草地时,他抽到了四斤干粮。
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见了馋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
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喝些野菜、凉水果腹,最终,因体力
不支,就这样跑了。
直至那母子三人去还这一只绣着“胡”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
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
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
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
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
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跑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跑了一圈。
我们红
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茹基夫泸定桥。
从年秋已经开
始至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出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践行起至了一座无与
伦比的里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
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
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
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
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
国的建设中发扬。
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
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给我的增添惊艳的不仅仅就是长征,除了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
动等等。
在此就不一一描述它们给我增添的就是如何的体会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
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
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