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一)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与文献学(1-7讲)
什么是文献
《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也。
”
道——導同源字
杞——夏禹后代
宋——商后代
格:来
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邢,则民有遁心。
”(《礼记·淄衣》)
格尔众庶。
(《尚书》)
(来尔众庶《史记》司马迁)
征:证明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
郑玄——宋赵匡胤始祖名玄朗郑玄因是避讳而称字康成
郑玄: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文,典籍也。
献,贤也。
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朱熹特点:旧的解释中正确的吸收,不理解的未采。
未说明是谁
所言。
十三经注疏过于繁琐,到宋时又由繁转简,朱熹之简是由于其学识渊博,记忆非凡
贤才:博学多识的人
(文献不足,孔子为什么还能言夏、殷之礼呢?)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宋之后,文法厉害,从一师则尊其道而从之,不可改。
(唐人选唐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被选吗?——杜甫有两句诗,大意是他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说明他是知道的。
)朱熹:“文武之道,谓文王、周武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
识,记也。
”
《论语·子罕》:“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明末史学家刘振《识大录》综合体明史之一
《识小录》笔记谦虚
《吴宓日记》存留陈寅恪的诗
王仲闻(王国维次子)《读词识小》(书稿已佚)中华书局出版唐圭璋的《全宋词》大幅度更改:更换底本、增加词、增加词人、改写小传。
对宋朝史极其熟悉
陈寅恪:白居易长恨歌历史与诗互证
王仲闻:宋词和宋史互证
沈玉成:《左传》魏晋南北朝研究著名学者《全宋词·序言》(右派,不可署名,由徐调孚(以稿费赞助,忠厚长者)撰名)《礼记·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周礼是根据夏、殷礼
损益而制定的,孔子能言夏商之礼,是因为从周礼推出来的。
)鲁国文献相对较多——周公封地,周公之子伯擒之国。
周礼保存较多。
《礼记·中庸》:“(鲁)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
《左传·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也。
’”
《礼记·中庸》:“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
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吾学周礼,今用之。
”
《礼记·礼运》:“言偃(子游)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
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
吾得《乾坤》焉。
《乾坤》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
圣人的话不能自相矛盾,一边说“有宋存焉”,一边说“不足征也”,前人的解释有: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长年居江苏,《古今尚书疏证》:今文尚书为伪
伏生:传《今文尚书》
鲁恭王坏孔子宅:《古文尚书》较今文多16篇(16篇因无经师注释,晦涩难读,逐渐失传。
后魏晋南北朝又重新出现古文系统,号称孔安国注,并逐渐成为主流,孔颖达以此为基础作正义,朱熹等人开始怀疑,今传《古文尚书》没有特别难读,到阎若璩敲定为伪。
)当时尚书家代表人物是孔安国(司马迁受业于孔安国)
清朝政府因此称赞他,“考据之学未之高也。
”
阎若璩《四书释地》:子思尝困于宋,因此不敢说宋的坏话。
(前提:《中庸》是子思在宋国作的。
)
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鱼;
《史记》:伯鱼生伋,字子思。
年六十二。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吾学殷礼,有宋存焉。
”
古人无标点,不会多加字。
——“子思”为主语,使“困于宋”和“作《中庸》”无关联。
孔颖达:编纂正义的前提:圣人不能自相矛盾。
何解?互文见义。
不是真正答案,过于屈曲,一般不会如此。
献,关于贤才的解释后代较少使用。
但有时还会用这个意思。
如:焦竑《国朝献征录》:120卷。
对明代文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传记资料,从明初到万历年间的人物。
大多是墓志铭,神道碑(碑在地上,墓志铭在地下),行状(亲人子女所写)原始资料。
献征:人物传。
李恒《国朝耆献类征》:720卷。
清代人物传记集。
清初到道光年间。
耆:老;献:人物;类征:分类征集,如帝王、后妃等。
文献学是什么
西方哲学教授:诠释学不诠释。
文献学:文本的学问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前半句:史学价值;后半句:文学价值。
史传文学的典范;历史系不这么看。
文献学:写作过程,写成时的原貌,后人掺入,注解,版本情况,如何鉴定,如何点校
文献学要会什么
交叉学科。
但不同学科要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
一个完整的学科可以和其他学科交叉,但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内容。
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关于古书的学问但不仅限于古书,不回答文学价值,历史价值。
有分工但不分家。
要读懂古书,必须先学训诂、文字。
“混沌凿七窍而混沌亡。
”
“中方的学问是综合的,西方的学问是分析的。
”季羡林
较宽泛,有内核,但要求知道的多一些。
一个人一生能看的书是有限的,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和要看什么书。
先秦两汉都看。
文献学的用途
《文致》:古文选。
明朝天启年间,刘士鏻(明进士),韩国人说在中国已经失传了。
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存目》。
书序言为孤本,实则明末不断刊刻,版本很多,通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作者、书目,版本,所在的图书馆)可查。
《伪书通考》张心澂(注意版本)
学术工作建立在文献真实性的基础上。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和汪涌豪):《二十四诗品》司空徒是伪书(基本可靠)
黄石公给张良的书,不可能是线装书,很可能是帛书,或者竹简。
《书舶庸谈》董康去日本看到了很多密本,记载其中,前后三次,厚厚一本。
《新世纪万有文库》民国时期整理《书舶庸谈》结果出版了第一次的,薄薄一本。
读书要读善本。
学术工作建立在文献完整性的基础上。
文献查资料可能需要的书籍资料: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3本):何人,何时为进士,哪里人。
蔡元培:《民国人物大辞典》记错了他进士时间,光绪十九年。
(殿士)进士前三直接进翰林,其他需要考试,通过才能进翰林,没通过直接授予官职,如知府。
翰林晋升是太史。
林纾写给蔡元培的信:“鹤卿先生太史足下”
好友的儿子叫“世兄”
弟:学生。
不是自己的学生称人“弟”很不礼貌。
《清秘述闻》(3本):皇上大婚,太后生日,加考,叫恩试。
乡试、会试等,题目、第一名是谁、主考官、副考官。
(杜老师的先人,山东省乡试解元,但进士落榜,只有一篇《穷神文》传世)《中国历史纪年表》:可查甲子纪年、年号纪年、公元纪年。
蔡元培:甲子纪年:光绪壬辰进士;年号纪年:光绪18年,公元纪年:18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