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三历史总复习 课时作业24(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24
1.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

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D.近代化史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认识和评价能力。

传统史学体现英雄史观,现行史学注重观察社会,关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体现的是社会史观。

A项是从社会文明发展演进的角度去记录历史。

C项主要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世界。

D项是从民主化、工业化的角度记录历史。

答案:B
2.观察下图中四种饮食现象,它们在我国开始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解析:吃粽子最早开始于春秋战国,主要为纪念伍子胥和屈原。

中国引入欧亚种葡萄开始于汉武帝建元年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晚清咖啡传入中国。

答案:B
3.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京剧属于“国粹”艺术,不是中西交融的产物。

答案:C
4.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
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注意关键词:社会原因。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属于服装自身的原因,不是社会原因,故排除带①的选项,所以本题选C项。

答案:C
5.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
解析:A项为北京传统的四合院;B项为西式教堂建筑;C项为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D项为现代高层建筑。

答案:C
6.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在题干信息中,“旗”暗指清朝贵族,“不可以以旗名”体现的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①正确;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③符合;由其狭隘的民族观说明在当时新旧思想激烈碰撞,④正确。

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答案:C
7.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④②①③D.③①④②
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先后顺序是②、①、③、④。

应选B。

答案:B
8.右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报刊的影响。

减少文盲要通过教育的途径,故③排除。

答案:B
9.下面图片反映出近代中国()
A.汽车工业发达
B.公路网已经形成
C.交通业有一定发展
D.汽车取代火车成为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识读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从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已出现汽车,反映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变化。

A、B、D三项结论难以从图片材料中得出,未能反映材料的主要含义。

答案:C
10.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衣、食、住、行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勤劳
B.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C.西方文化科技的影响
D.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答案:B
11.下图是互联网的主要标志。

中国出现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主要影响是()
A.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B.使青少年网瘾患者越来越多
C.促使人们对网络安全日益担忧
D.催生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新观念和新模式
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应选D。

答案:D
[高考真训练]
1.(2011·广东文综)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作者在民国二年仍然沿用清朝宣统的年号,认为辛亥革命造成了中国外患渐重,但也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已经发生变化,因此,A项正确,B、C两项错误。

作者对辛亥革命的反对,说
明D项错误。

答案:A
2.(2011·天津文综)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解析:“阳历兴,阴历灭”与中华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有关。

“鞠躬礼兴,拜跪礼灭”与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变化(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有关,因此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C
3.(2011·浙江文综)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
..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新式婚姻的比例远远不及旧式婚姻,新式婚姻比旧式婚姻要简约且文明,故A项错误。

答案:A
4.(2011·江苏单科)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升和帽庄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其产品销售肯定对抵制洋货有一定作用,体现①;博士帽是西洋的东西,中国人戴博士帽说明其生活方式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体现②;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从广告中不能体现,故排除③④,因此选B项。

答案:B
5.(2010·天津文综)“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天津城的建设沿着“河流”“铁道线”“电车道”不断向四周扩展,这说明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伴随着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故B项的说法正确。

答案:B
6.(2010·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

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男子把自己的意愿告诉父母,父母同意后,由介绍人约男女会晤,男女双方同意后,始约定为婚姻。

可以看出这时的婚姻已经尊重男女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正确。

材料介绍的是相亲过程,不是婚姻仪式,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0·山东文综)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歌谣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破戏台,烂秀才”说明传统习俗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故①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教育文化日渐衰落,故②错误;当时的人们可以抽洋烟,打电话,有了火车站,说明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故③正确;材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思想观念有了很大变化,故④正确。

答案:D
8.(2010·福建文综)中国茶和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全球。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一杯中国茶”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彰显中国茶文化魅力的流行语。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价格同步变动”,说明福建茶叶收购价的信息很快能够传到上海,这一局面只有选项中的电报能够实现。

答案:A
9.(2009·安徽文综)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社会生活是政治经济现象的反映”
理论的理解。

联系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主张“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故直接选B项。

答案:B
10.(2009·广东单科)下列歌谣中,不能
..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C项人们的服饰、语言都很传统,没有民国初年新的气息。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