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袍的前世今生
清代郑光祖撰著的《一斑录》(又名《醒世一斑录》),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录武夷名茶“大红袍”的历史文献。

《一斑录·杂述四》记载:“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

闽地,即福建;建,即指建州、建宁府;旗,指的是叶片舒展开的新茶。

《一斑录》,记录了郑光祖长期观察自然的心得和游历见闻。

道光二年(1822)正书初稿;后经道光八年(1828)、道光十五年(1835)增删、道光十八年(1838)增补完附编,成正书与附编;后陆续著杂述;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新增补修饰定稿,辑杂述为《舟车所至》;道光三十五年(1855),努力增足杂述八卷而止。

据此倒推五十年,武夷山“大红袍”盛行于世最晚当起于1795年,时值乾隆六十年。

也就是说,大红袍名声鹊起应在清朝中期。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清光绪中期,福建闽清人刘训瑺所著《玳琅书楼茶话》中有三条关于大红袍的记载,其一云:“武夷天心、天游二岩,所产之茶,岁不过数斤,寺僧视为上品,并不出售。

惟显者富商到寺,则烹而啜之。

”其二云“武夷天游岩之上,有古茶树一株,旁皆危岩,不易采摘,须胆壮者缘梯而上,方可采下。

叶大数指,名曰‘大红袍’,因页面微红故也。

每年只能焙制一斤许。

贵游者,寺僧以少许饮之,为岩茶最佳品。

”其三云“大红袍为武夷特种之茶,产危岩中,人工难于采取。

旧闻茶熟时,利用猴子攀树,次第采下。

因猴子衣红袍,故名。

现山中罕蓄猴者,不知用何法采取。

” 由此可见,大红袍茶产于天游、天心二岩,常人无缘得饮。

1918年农历二月廿六至三月初五日,“现代徐霞客”蒋叔南曾游历武夷山长达九天并撰有《武夷山游记》一文,亦可佐证刘训瑺所言武夷山天心、天游二岩皆产大红袍之说无误:
窠为天心永乐寺,植茶最繁之区,极品之大红袍即产于是,谷极狭长,约三里,谷底一岩突起,高可三十余丈,曰龙头岩。

岩半有水渗出,所谓大红袍名茶即植于岩下,枝干扶疏,高仅三尺余,叶甚葱
郁,正在发芽。

其旁有一种,名副红袍,此外茶类极伙。

天游亦产大红袍,香味极浓,饮后移时,齿颊生凉,胸臆间皆有余芳。

是则可异也。

去年(按:1917年)大红袍每两价值十六元……
上引蒋叔南《武夷山游记》文字所谓“岩半有水渗出,所谓大红袍名茶即植于岩下,枝干扶疏,高仅三尺余,叶甚葱郁,正在发芽。

其旁有一种,名副红袍”一段,可与1940年农历九月廿九日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时任崇安县长刘超然引领下游览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后的记载互相衔接:
闽省武夷山产茶之佳,名闻中外,有最良者称曰“大红袍”,假冒其名者虽多,究实大红袍茶则极少。

在山坡路中半山之间,距离路面约十余尺高,有此种茶树多株,丛生团聚,面积高七八尺,广十余尺,每年产茶仅数斤而已,政府建一小屋于近处,春季派人保管,摘完便去,唯茶树四方无围篱,但知其物可贵,然尚未尽其保护之道。

抗战期间,与冯绍裘、祁曾培交好的知名茶人童衣云曾于1940年在《闽茶季刊》第1期发表其1939年3月草成的《武夷茶新考》一文,文中亦记载作者武夷防大红袍记:
……是茶为天心峰永乐禅院所有,在离寺三里许之九龙窠。

岩边架板屋,即用以守视者;距屋数十武大石壁下,岩脚寻丈处,有崩陷罅隙,大红袍即植其上。

缘石壁凿级可攀以登,地约方丈,植茶三丛,人谓其中之二,乃副军也。

邵武协和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师翁绍耳于1940年奉命调查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经月余步行400余里而撰成《邵武建阳崇安三县茶业调查》,发表于当年《协大农报》第4期。

文中有关于大红袍之记载:
大红袍茶系产于武夷山天心岩永乐禅寺三里许之九龙窠,窠边架一板屋,为看守大红袍者所居,而茶植于屋之数武大石壁下岩脚寻丈,有崩石罅隙处,石壁凿级可豋,上仅方丈之地,植茶三丛,人谓向外之一丛较高者乃真正之大红袍,旁二丛乃副军也。

其叶不甚大,品种无甚特异,只芽略带淡红色。

大红袍年产不多,少五六两,多七八两,价值数百金。

由福建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于1943年编印的林馥泉所著之《武彝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一书,是研究武夷山武夷岩茶的重要资料,图文精美。

书中亦有关于大红袍的史料三则:
大红袍,产天心岩九龙窠,有正副二株,笔者获天心寺中老僧之信任,得观其正株,其采制法详见本书附篇。

寺僧因游客对大红袍,每不爱惜,任意采摘,故以另一名茶——此茶即称奇丹,生于九龙窠半崖山,由坑脚凿石为阶,攀登而上——代之,真正之大红袍则知者极鲜。

大红袍产于九龙窠中,是处系一岩罅,岩顶终年有水自上由石罅滴落。

林馥泉氏1941年所见之大红袍有正副二株、生于九龙窠之岩半且有水滴渗,与蒋叔南1918年所言契合。

惟奇丹为大红袍替身之说,乃天心寺僧一家之言,与1940年陈嘉庚所见相悖,未必可信。

刊载于《旅行杂志》1942年第5期署名万峰的《武夷纪游》一文,难得地也有关于大红袍的记载:
大红袍系植于距天心永乐寺三里的九龙窠地方,靠着九龙岩,离冈子地面四公尺高一个石罅中,其面积恰可容三株茶树的地位。

树高两公尺,其枝叶与普通茶树也没有怎么分别,每岁不过采茶四五两。

茶叶专家叶鸣高曾在《闽茶》月刊1946年7、8-9期发表其历时五年撰写的《武夷祁门茶树品种之调查与研究》一文,该文这样记载了关于大红袍的调查情况:
大红袍,在九龙窠之西端山坡,其旁石壁流泉四时不绝,地当山坡梯级坛地第二级二行第二株(北→南)……作者调查该丛藉多年包头周吉亮君之助,得见此株,此株与林馥泉氏所见是否相同,尚待考证。

……大红袍之历史悠久至少六十龄以上,故其丛今已直径约一公尺,周及三公尺有老干十余茎。

叶鸣高此文中,还在火焰峰下之北斗下石坛边缘、正鬼洞背后东进上一层路之北坛两地发现大红袍茶树各一株。

陈舜年、俞庸器、徐锡堃、向馨合著之《武夷山的茶与风景》(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外销物质增产推销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编印,1944
年)亦有大红袍之记载文字:
首先要介绍的是大红袍,这声望简直是太大了,它生长在离天心岩三四里的九龙窠,属永乐禅寺(统称天心寺)所有,寺僧因游人任意采摘,不肯以真品示人。

据调查,真正的大红袍在九龙窠最后较高的一个岩旁边,岩壁中有一小孔,常有泉水从岩孔中流出,旁有茶树数株,靠岩壁者为正大红袍,相邻者为副大红袍。

大红袍的采摘制造极为讲究,且有极繁重的仪式。

成品茶不过半斤左右,其成名虽然由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