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_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_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_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列夫_托尔斯泰》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7*列夫·托尔斯泰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半部分极力凸显托翁外貌上的平庸甚至“粗劣”,到后半部分,着力描绘人物的眼睛,展示其灵魂的深邃伟大.这样层层蓄势,反转形成文章张力,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

茨威格的语言浓墨重彩,气势非凡,诸多形象的比喻、奇妙的夸张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其精神境界.
2.感知课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3。

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追求。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交流等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3.反复朗读,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情分析◇
1。

重点:(1)把握传主独特的外貌特征,进而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2)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2。

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的最高峰.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假如我们现在的身份就是一群俄罗斯文学青年,是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粉丝”。

我们坐火车经过了漫长艰苦的旅程来到了托尔斯泰的家中。

在客厅里我们正襟危坐等待托尔斯泰的接见。

对托尔斯泰,我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公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亲眼见到我们的偶像之前,我们对这位文坛泰斗早已经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了诚惶诚恐的地步。

可是,当托尔斯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现实和期望却有天壤之别。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预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评论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象棋的故事》,传记有《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2。

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胡髭.(zī)长髯.(rán)一绺.(liǔ)
鬈.发(quán)黝.黑(yǒu)滞.留(zhì)
禁锢.(gù)锃.亮(zèng)犀.利(xī)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比喻皮肤粗糙。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了解文体知识
传记,即记载一个人的一生曾经发生过的事.传记所记载的都是真实的而并不是虚构。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
1.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主要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着重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表现其深邃的精神世界。

2.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请仿照示例,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眉毛、须发、皮肤和鼻子的句子.
明确:描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描写鼻子:“一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
步骤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课文前半部分对于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1)脸相平庸丑陋,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和眼睛的深邃;(2)大众化,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2.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明确:他的目光犀利、深刻,具有准确的洞察力。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敏锐的眼睛观察社会、人生,对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使之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步骤三:揣摩语言,体味修辞之美
3。

本文多处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明确: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突出托尔斯泰胡须浓密的特点。

(2)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4.本文语言厚重,意蕴深刻,请品味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抨击。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和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步骤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想法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认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
明确:不矛盾。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幸福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一段话,要求安排合理,抑与扬之间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的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紧扣关键语句品味,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但因为远离那个时代,而且是外国的社会背景,学生体会不够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