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制及结构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需求。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
• 科学知识的进步 •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1)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 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 (2)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 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 本是同步的。 (3)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 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 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 (4)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 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 着重大的影响。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三、课程理论流派 四、影响课程确定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课程编制及结构(表现形式)
一、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二、课程计划 三、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四、教科书
第三节 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一、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 二、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
1918年,美国
导言
课程问题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都居于核心 地位。因为课程不仅规定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 来培养新一代的问题,体现一个国家对学校的 具体要求,而且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 结构和个性结构。尤其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和面 向21世纪,引起了人们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普遍 关心,课程的研究空前高涨。
第七章 课 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编制和课程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
学者博比特的
作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
《课程》一书出
监“之课,程乃”一得的依意、法思制是课以”程一,定此的程处概式 念
版,标志着课程 作为一个独立的
来宋授,事朱。熹• :古代:我国始于唐宋期间;西方始于斯研宾究塞领的域书的诞中生。。
“宽着期限• 、国紧内着和课西程方”,的代表性观点
(4)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 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 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兴趣和动机;
活动课程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 重视在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 ;
活动课程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 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 ;
我国对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1)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原理为理论 基础,而不是以主观主义经验论为理论基础。(2)坚持社 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即在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指引下,按照 社会要求与学生需要相结合的准则,全面确定活动课程的 目标、内容与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而有特 色的发展。 (3)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辅助地位。 (4) 既有结构性,又有一定弹性。(5)既有灵活性,又有一定 计划性。
•微型课程(或“组件课程”)指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单元
(组件)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中心内容或主题。
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 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当代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 程” 。
• 活动课程:指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 程。
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意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而是通过学校和班级的情 境对学生的知识、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 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所谓“学校和班级的 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 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
(2)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 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 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3)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 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 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 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 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 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 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小立课程1.、定大义作:功夫”等
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包括学校的教学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课外活动。
或者: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 教学科目及其内容、目的、范围、份量、进程的总 和,包括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 全部内容。
狭义的课程指某门具体学科。
三、课程理论流派
1.纵向: • 人文主义课程论 • 泛智主义课程论 • 自然主义课程论 • 主知主义课程论 • 功利主义课程论 • 实用主义课程论
• 要素主义课程论 • 结构主义课程论 • 发展主义课程论 • 范例课程理论 •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横向: 学科中心课程论与活动中心课程论;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2.课程与学科、教材的关系
3.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微型课程
•正式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或“显性课程”)指为实现
一定教育目的而正式引入学校课程计划的各门学科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 活动,按照编制的日课表实施,许多国家的课程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
•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或“隐性课程”)指不在课
(1)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 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文与历史, 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既保持原有学 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 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
3.当今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 课程观念理性化 • 课程结构最优化 • 课程内容综合化 • 课程形式多样化 • 课程建设现代化
二、校本课程及其开发 ▪ 校本课程概述 ▪ 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概述
[1]校本课程的概念
指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 校学生的需求进行 科学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教学 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一、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 ▪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 国外的课程改革 ▪ 当今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的文件中。
[1]新课程的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
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到高中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中学逐步开设职业技 术课程。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或基本内容)
改变课程任务、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
• 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 •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 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 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相结合 • 重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 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目的、任务、结构等。
• 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通过课程大纲或标准、教 科书或其它形式的教材而表现出来的。
• 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由教师进行,需要考 虑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已有基础、学习状态、教师的 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 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校本课程 隐性的
校本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拓宽课程范围;适 应个别需要;发挥创新意识。
• 校本课程的类型 从两个维度来划分,一是校
本课程的形式,包括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 课程和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二是学校教师参与校 本课程的形式,包括个别教师、部分教师和全体教 师参与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主要分布在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 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中,或任意选修课和兴趣 活动课程中。
[2]校本课程的产生
源于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课程编制者、课程实施者和课 程评价者之间的脱节而造成的弊端的反思。
[3]校本课程的性质
• 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
课程在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 程评价方面呈“三 位一体”,体现了多样性。
• 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
2.校本课程开发
[1]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
包括:学校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 社会等。
[2]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
包括: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 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
复习思考题:
1、试述课程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校本课程的概念 2、试评述几种不同的课程理论 3、谈谈你对不同课程类型的看法 4、简述当今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对课程目标的制约。 (2)对课程设置的制 约。(3)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
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
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
要。 四、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
(1)对培养新的 劳动者和新的政 治继承人的需要; (2)对更新课程 内容的要求; (3)对课程设计 思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