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竭砂岩气藏型储气库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枯竭砂岩气藏型储气库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07-25T02:07:43.18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0卷第3月第5期作者:王平[导读] 文96气库于2012年8月投入运行,至今已平稳运行7注采周期,气库动态监测在保障气库安全、
王平
中原油田分公司技术监测中心河南濮阳 457001
摘要:文96气库于2012年8月投入运行,至今已平稳运行7注采周期,气库动态监测在保障气库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2021年底共完成重点监测97井次,通过对文96气库运行以来监测资料的分析应用,完成气库注采和达容的定性定量评价,对气库运行7注采周期进行全方位动静态分析,形成一套完整的《枯竭砂岩气藏型储气库动态监测资料录取规范》标准,全面评价文96储气库库容、气水界面变化,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气库注采方案,完善配套技术、确保气库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同时对文23气库工程建设及配套监测方案提供指导。

关键词:库容地层压力气水边界气水界面水淹程度
1.监测目的
了解注采井各层的注(采)气状况及注(采)气量的比例关系,为下步调整注(采)气方案和提高注(采)气能力提供措施依据。

2.监测部署的原则
储气库监测方案部署的原则,一要确保监测资料能够满足全面评价储气库库容分析、边水动态分析等的需要;二要保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对比性,因此在监测项目设置时,应考虑监测技术手段和资料解释方法上前后一致。

3.监测资料的应用研究
3.1库容的评价
库容概念:文96气库设计最高工作压力为27MPa,气库当前状态达到27MPa时所能存储的天然气总量。

库容评价的意义:了解当前状态下储气库的注采能力,作为检验注采方案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参数,为下一步科学合理的制定注采方案提供理论基础。

3.2气水界面变化分析
文96气藏为层状边水气藏,由于边界断层密封性好,边水无外部能量补充,主要靠水体自身膨胀能及毛管力作用于气水边界。

由于储层倾角较小,约10度左右,地层水受重力影响较小,在注气时更容易被天然气驱替、分割。

利用采气期注采井产水情况及含气饱和度监测料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气水界面运移规律,如图1所示。

各层水淹程度不同,S2下3、 S2下4 、 S3上2 、 S3上3 、水淹程度高。

在S2下3、 S2下4相对处于构造高部位的储2、储3、储4、储5、储6井,在S3上1~3均处于气水界面附近,注采过程中容易受到地层水影响。

①沙二下气水界面特征
生产数据及监测数据显示:除储7井外,其它井在这两个砂组未见产水,说明这两个砂组地层水对注采生产影响较小;
模拟显示:S2下3、S2下4 气水界面相对稳定,自气库投运以来气水界面逐渐降低,气井注采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各井距气水界面有一定距离,两砂组横向连通性好,地层压力整体变化,未形成局部大压差的情况,因此气井注采活动对气水界面冲击小。

气藏南部受储13影响,在S2下4砂组形成较宽气水过度带,对储1井注采影响大。

②沙三上气水界面特征
沙三上三个砂组水淹较严重,临近气水界面或处于气水界面以下的井较多,造
成气水界面随着注采生产剧烈变动, S3上1 、 S3上3物性好,厚度大,由于受地层水影响气相渗透率低,难以大量吸产气,采气时较小的压差就可导致地层水进入井筒,影响气井生产能力。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4.1.1文92-47断层不具有绝对封闭性,为平衡压差应对文92-47块进行注气工作。

4.1.2 文96储气库注采井可分为主产层为S2下3、 S2下4 和S3上1 、 S3上3两套井组;沙二下亚段动用程度远大于沙三上亚段。

文96气藏为层状弱边水气藏,层间矛盾突出,在注采气时各砂组按照渗透率、水淹程度选择性吸产气,并随着地层压力的变化各层吸产气比例发生变化。

4.2建议
4.2.1建议在构造低部位打一口新井主要用于采水,可达到控制气水界面、达容、扩容的目的。

4.2.2温度、压力变化是导致气井组件失效引起环空带压的主要原因,在下步采气过程中,应控制单井采气量,降低频繁开关气井、切换注采流程的操作。

管柱完整性未受破坏的低隐患井,定期监测;管柱完整性稍受破坏的隐患井,需要连续监测各环空压力变化;管柱完整性已严重受破坏的高风险井,需要采取修井或弃井作业。

参考文献
[1]刘振兴等。

中原地区地下储气库库址选择研究。

天然气工业,2005,25(1):141-14
[2]王俊魁等,大庆油田地下储气库研究,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1
[3]梁光川等,天然气地下储气库设计方案比较法。

天然气工业,2004,24(9):142-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