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风骨(曹丕、曹植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曹与建安风骨
(曹丕、曹植篇)
一、曹丕的诗歌成就
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操在世时先后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被立为魏太子,曹操去世后于220年代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在位六年。

曹丕生活的环境相对安定,交往的对象也主要是文学之士,留守邺城时与曹植、建安七子(不含孔融)、吴质等朝夕游宴,形成邺下文人集团。

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今存诗四十馀首,乐府、古诗约各居其半。

曹丕诗的题材相对狭窄,这与其生活经历和个人气度是分不开的,但他在诗歌体裁上却有多方面的尝试,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及杂言无所不有,而尤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曹丕诗歌的题材大致可分三类:一为军事征伐之作,如写军旅之壮,《黎阳作》云:“千骑随风靡,万骑正龙骧。

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

”《至广陵于马上作》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皆颇具声威,有追步曹操的志意,只是笔力嫌弱,难以振起全诗。

第二类是述游宴之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反映了他与邺下文人游山玩水的雅致生活,清丽华美,深合其
“诗赋欲丽”(《典论·论文》)的主张。

第三类是代言游子思妇之情的作品,也是他写得最好的,如《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写新婚之别的痛楚,哀婉动人,又如《杂诗》其二: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这首诗不像上述模山范水的华丽之作,运语淳厚古朴,深得汉乐府及汉人古诗真谛,尤其中间几句,重言反复,与诗歌要表达的游子客居畏人而无法排解的思乡之情十分吻合。

锺嵘《诗品》说曹丕诗“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始见其工”,是有独到的眼光的。

其写思妇的诗可以《燕歌行》其一为代表: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

深受后人推重,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赏曰:“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诗写女子对客游他乡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先渲染出一个萧瑟寥落的秋景,情与景谐,一韵到底,语缓情长,清丽委婉。

只是这种逐句押韵的形式,表明七言诗尚不成熟,鲍照之后,才渐有压倒五言之势。

曹丕敏感而多情,常于广坐欢宴之时,突然兴起一股悲情,“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其四),真是“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与吴质书》)。

纤细的情思使他能够体察事物细微的变化,并常为时节的更替、友人乃至陌生人的凋零而落泪。

他又极善于选用清丽的词句、绵婉的韵律,所有这些使得曹丕非常适合于创作为游子思妇代言的诗歌,从而形成清丽纤弱、便娟婉约的风格。

他的文章也具有同样的特点,特别是他的书信,直抒胸怀,别具感人的力量,如《文选》所录两封写给吴质的信,写景抒情、顾念旧游,娓娓道来,感慨良多。

刘勰说:“子桓虑详而力缓。

”(《文心雕龙·才略》)沈德潜评曰:“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古诗源》卷五)都是非常中肯的。

二、建安诗坛的最高峰--曹植
曹植(192一232),字子建,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

他的生活和创作可以220年曹操病逝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

他“生乎乱,长乎军”,幼年是在跟随曹操的征战中度过的,目睹时艰,树立了“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的壮志。

曹植天资过人,才思敏捷,深得曹操喜爱,几乎被立为
太子。

但在与曹丕争太子之位的斗争中,曹植因“任性而行,不自彫励”,终致败给其兄。

曹丕即魏王位并称帝后,对曹植百般猜忌,曹植位为藩侯,实同囚徒,贬爵徙封接连不断,若非其母卞太后的回护,他恐怕早被杀害。

曹叡继位也没有改变他的处境,曹植最后忧愤以终。

曹植前期志得意满,过着贵公子的生活。

但他在战乱中看到了人民生活的悲惨,并对此寄予同情。

《送应氏》其二描写了洛阳遭战争破坏后的破败荒凉景况,最后说:“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生亲,气结不能言。

”《泰山梁甫行》同样满怀同情地叙述了所见边海之民的凄惨处境。

与此相关的是,曹植常以“烈士”“壮士”自期,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天下的安定统一。

他高唱:“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鰕但篇》)壮土之忧,就是要建立功业:“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薤露行》)
《白马篇》中塑造的少年游侠形象,代表了曹植的浪漫梦想: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
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的游侠是个武艺超群而又充满爱国心的少年英雄,是曹植想象中寄托理想的人物。

曹植的后半生是在遭受迫害和极度压抑的环境中度过的,反映自己的遭际和对骨肉相残的愤懑,便成为他的诗歌理所当然的题材。

《野田黄雀行》就具有这样的象征意义: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深天,来下谢少年。

处境的限制,使得曹植后期的愤懑之情不得不用较为隐晦的方式发泄出来。

这首诗就是用寓言的形式,以鹞、罗比迫害者,以雀象征受害者,解救黄雀的少年则代表正义之师,是曹植的幻想。

他有名的《七步诗》也是使用了一个比喻。

而在《赠白马王彪》中则因任城王曹彰的遇害,激发了积压心头的愤怒,愤而成篇,全诗七章,以辘轳体前后勾连,悲愤之气绵贯全篇,抒情、叙事、写景融为一体,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抒情巨制。

曹植有不少托思妇、弃妇以言志的诗,也是采用一种委曲的抒情方式,如《浮萍篇》《七哀诗》《美女篇》《种葛篇》《弃妇篇》等。

其中《七哀诗》可为代表: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这类诗继承了屈原以夫妇喻君臣的笔法,缠绵悱恻,寓意深远,寄托了他为君所忌、怀才不遇的苦闷。

曹丕写游子思妇的诗完全是代他人作嫁衣裳,模拟汉乐府高唱之的痕迹较显著;而曹植不同,他从切身处境出发,抒发的是自己的哀怨之情。

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曹植甚至将理想幻托于仙界。

曹植的游仙诗有十馀首失汉诗在他的现存诗歌中占有相当的分量。

曹植本不信神仙之事,他写作这么多游仙诗,目的大概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所以将仙境描绘得绮丽、明净而逍遥,如:“桂之树,桂之树,桂生一何丽佳!扬朱华而翠叶,流芳布天涯。

”(《桂之树行》)“九州不足步,愿得凌云翔。

道遥八统外,游目历遐荒。

”(《五游咏》)即使在遭受猜忌、迫害的时候,曹植仍不忘早年“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宏愿,不仅上表求用(《求自试表》),而且屡屡将此志发唱于诗歌。

如《杂诗》其五:
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

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

将骋万里途,东围安足由。

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同样是表达愿奔赴战场,为国家的统一效力,但此时已
经与当年“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的义无反顾不同,而是被迫“闲居”“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了。

曹植的诗歌代表着建安风骨的最高成就,以及此后五言诗的发展趋势。

在当时及其身后,曹植的诗歌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锺嵘《诗品》誉之为“建安之杰”“五言之冠冕”,并评价说:“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备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评价之高,莫过于此。

“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备文质”几句,真正道出了曹植诗歌的特点。

首先,曹植的诗中倾注了他极为浓烈的情感,不论前期激昂奋发的壮怀,还是后期幽怨悱恻的哀吟,深厚浓烈的感情总是贯注于每一句、每个字中。

他这种强烈的情感因素感染着古今所有的读者,以致每个人心目中的曹植都是一个英姿少年的形象,所以敖器之《诗评》说:“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

”所谓“骨气奇高”,就是曹植这种精神气质在诗中的鲜明展现。

不仅如此,曹植浓厚的思想情感还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骚传统,所以说“情兼雅怨”。

其次,曹植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也有极高的追求。

他非常注意起句,沈德潜“陈思极工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如‘高台多悲风。

朝日照
北林,皆高唱也。

”(《说诗语》卷上)起句高明之外、他的诗篇能够做到一气贯通,没有窒碍,也没有赘语,紧凑洁净。

他继承了《诗经》比兴的手法,寄托深远。

他的诗对仗、辞藻、声色兼善,但又不失汉诗的质朴自然,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公宴》),可以说每个字都是经过锤炼的;而如“南杨栖双鹄,北柳有鸣鸠”(《芙蓉池》),则已暗合声律。

沈德潜说:“子建诗五色相宣,八音朗畅,使才而不矜才,用博而不逞博。

”(《古诗源》)用“词彩华茂”来评价,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诗人,他真正实现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五言诗的转变。

他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正如胡应麟所指出的:“《鰕但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

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陈思所以独擅八斗也。

”(《诗薮》内编卷二)其实六朝之后,虽时有不同的评价,但许之为“后世莫及”(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者,也是代不乏人。

曹植在诗歌之外,兼善各类文体。

辞赋方面发扬汉末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洛神赋》为传世名篇,以人神之恋隐喻君臣之际,词彩清丽,音韵和协,具有浓郁的诗意。

与其兄曹丕相比,曹植的文章更扬厉雄放,如他的《与杨德祖书》,评骘天下文士,极言辞赋小道,欲立德立功,不“徒以翰墨
为勋绩,辞赋为君子”。

这种发扬蹈厉、脾睨天下的姿态,当然与其才高气壮、自视甚高的个性有关。

曹植的文章骈俪化倾向较强,如后期的《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

但他的骈偶来得使人不觉,不像后来的四六文那样整饬,而是三、四、五、六言并用,且杂以散句,故整齐中不乏气势,字句间饱含情感,处处体现者他“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