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
胡娟
课程名称:化学授课对象:2013级护理1、2班讲课教师姓名:胡娟
教学方法:传统式、提问式、学导式使用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深刻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情感目标: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好医用化学。

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指导学习方法,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演讲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 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初步了解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领域与化学有关。

现在,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

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提问]请同学们想想古代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如:湿法冶铜、酿造制酒、火的应用、火药、炸药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身边的化学,谈谈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引导)如:学生用具、洗衣粉、球鞋等。

[提问]现代生活中的化学有哪些主要方面呢?:[过渡]化学在人类进步的历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3页内容,归纳化学的发展史。

[板书] 一、化学的发展史
[板书] 实用技术————→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酿造)(原子—分子论)(物质结构理论)
[板书] 二、我国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的成就
[填空] 请同学们填空:我国在化学的发展史上的成就
(1)我国在实用技术方面的成就主要有等。

(2)在医学巨箸中,记载了许多的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

(3)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第一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化学活性的蛋白质是。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

[讲解]早期的化学只是一门实用技术,在这一方面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

冶金、造纸、火药等在世界上发明和应用都较早。

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

精美的青铜制品(见彩图)世上罕见,以上这些科学技术在世界人类的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对药物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建立,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

化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的发展。

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人类很早就开始使用材料。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1、化学与材料
按化学组成分
按使用功能分
材料
非金属材料(如陶瓷)金属材料(如合金)有机高分子材料(如橡胶)
复合材料(如多功能)高功能材料(如超导)结构材料(如耐高温)
信息材料(如液晶)
[讨论]以上这些材料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小结]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标志。

没有半导体材料就没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材料就没有航天技术;没有光导纤维就不会有现代通讯;没有合成材料,今天的生活还会这么丰富多彩吗?
[设问]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
2、化学与能源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需要化学。

3、化学与环境
这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家用电器如冰箱、空调的使用,破坏了吸收紫外线的能手——臭氧,易诱发皮肤癌;我国山西某村、英国威尔士北部某村曾因镉污染形成了“女儿村”。

这些环境污染都是化学污染,而防治环境污染也要靠化学学科。

4、化学与生命
人体中的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以及探索生命的奥秘都离不开化学。

综上所述,在新世纪里,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化学;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需要化学;维护人体健康更离不开化学,我们不难看出在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

的确,正像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分钟演讲]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提供的素材和自己的体会,做一分钟演讲:“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过渡]化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应该如何学好化学呢?
[板书]四、如何学好化学
1、注重化学实验。

2、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4、联系实际,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5、扩大阅读量,以获得更多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讲解]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许多结论要通过实验验证;许多未知需要实验去探索;作为研究化学必备的实验技能需要通过做实验去提高,因此在今后化学学习中观察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家庭实验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要注重化学实验,掌握有关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重视科学方法的训练十分重要。

在化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实验法、模型法、逻辑法等。

在目前的实验条件下,原子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要研究化学规律必须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原子的模型,通过模型去想象原子的真实结构。

不仅原子需要,分子也需要,前面的牛胰岛素分子模型,是许多科技工作者汗水的结晶。

因此,模型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逻辑法是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

比如我们根据硫酸、盐酸等酸的性质可用归纳的方法得到酸的通性,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推断磷酸的性质。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学习中要注意训练科学方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勤于思考,并多阅读课外书籍,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相信大家在新学年里一定会学好化学。

作业:1、请列举五例日常生活中与化学密切相关的问题。

课程名称:化学授课对象:2013级护理1、2班讲课教师姓名:胡娟
讲授题目:元素周期侓讲授时数:5学时
教学方法:传统式、提问式、学导式使用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的实质。

能力目标:
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慨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在学习碱金属和卤素时,已经知道一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相似其性质也相似,人类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这就是本节要讨论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
一个星期由星期一到星期日为一周,种表记时,从零点到24点为一天。

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周期性。

我们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随原子核外电子数的增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但最外层电子依然是1个和7个,这也是周期性的一种表现,元素以什么为序排列表现周期性呢?
[设问]什么叫原子序数?根据原子序数的规定方法,该序数与原子组成的哪种粒子有关?有什么关系?
[板书]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我们把核电荷数从1~18的元素按课本P97页表5-5排列。

1.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呈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讨论
原子序数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变化
[板书]:一。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稀有气体元素暂不考虑)?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并与P99图5-5对照。

讨论
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的变化。

[板书]二。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原子半径最小的是氢原子。

[建议介绍]原子半径似乎应该是原子核到最外电子层的距离,但事实上,单个原子的半径是无法测定的,原子总是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在单质和化合物中,原子间总是以化学键结合的,一般:r(原)=r(共),共价半径为2个以共价键结合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

3.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入下表中。

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的变化。

[板书]三。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注意:①金属无负价,O、F无正价;
②一般,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③一般,最高正价存在于氧化物及酸根,最低负价通常存在于氢化物中。

第二课时
[引入]从上节课讨论中,我们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周期性的变化。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那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也将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板书]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根据哪些事实加以判断?
小结:金属性的判断:
①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单质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判断:
①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以11~17号元素为例来学习。

[板书]1。

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加入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
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

1.镁与(冷水、热水)反应的情形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镁的金属性跟钠比较是强还是弱?说明判断的根据。

实验4:将一小段铝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加入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5:取一小片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各加入2mL 1mol/L盐酸。

观察发生的现象。

1.镁和铝跟盐酸反应的情形如何?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镁和铝的金属性哪种纱?说明判断的根据。

讨论:下面我们再来研究铝的氧化物的性质。

实验6:取少量氧化铝粉末,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

写出化学方程式。

Al2O3 + 6HCl =2AlCl3 + 3H2O
Al2O3 + 2NaOH =2NaAlO2 + H2O
既能与酸起反应的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

实验6:取少量1mol/LAlCl3溶液注入试管中,加入3mol/LNaOH溶液至产生大量Al(OH)3白色絮状沉淀为止。

将Al(OH)3沉淀分盛在两支试管中,然后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3mol/LH2SO4溶液和6mol/LNaOH溶液。

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既能与酸起反应的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

[说明]
①镁只能表现出金属性不能表现出非金属性,铝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这又是一个证明铝比镁的金属性弱的事实;
②虽然铝既能表现出金属性又能表现出非金属性,但在通常的元素分类中,还是将铝归为金属。

铝是金属,但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③关于氢氧化铝能显酸、碱性的原理,以后还会以电离理论作分析。

[小结]:
与水反应
与冷水剧烈反应;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与冷水很难反应,与热水缓慢反应
与酸反应
剧烈反应;迅速反应
氧化物
Na2O和Na2O2;MgO为碱性氧化物;Al2O3为两性氧化物
对应碱
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
结论: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三课时
[复习]1。

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通常从哪些事实来证明?
[板书]2。

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讨论1:硫和氯气分别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能说明硫和氯气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如何?
[介绍]硅只有在高温下才能跟氢气反应生成少量气态氢化物——SiH4。

磷的蒸气和氢气能起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PH3,但相当困难。

硫在加热时能跟氢气起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H2S。

讨论2:在加热条件下,氯化氢易分解吗?
[介绍] SiH4很不稳定,PH3也不太稳定,在生成时就易分解,H2S也不很稳定,在较高温度时可以分解,HCl十分稳定。

讨论3:比较磷酸、硫酸和高氯酸的酸性强弱。

[介绍]硅的氧化物——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的对应水化物是原硅酸(H4SiO4),原桂酸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很弱的酸,易分解生成硅酸——H2SiO3,磷的最高价氧化物是P2O5,它的对应的水化物是磷酸,磷酸是中强酸,硫的最高价氧化物是SO3,SO3的对应水化物是硫酸,硫酸是一种强酸,氯的最高价氧化物是Cl2O7,Cl2O7的对应的水化物是高氯酸(HClO4),它是比硫酸更强的一种酸。

第18号元素氩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我们可以从11~18号元素性质的变化中得出如下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 Ar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稀有气体元素
如果我们对其他元素也进行同样的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比较HF、H2O、NH3的稳定性。

[板书]五.
[板书]1。

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做。

2.的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练习: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
(2)氧化铝与硝酸
(3)氢氧化铝与盐酸
(4)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钾溶液
课程名称:化学授课对象:2013级护理1、2班讲课教师姓名:胡娟
讲授题目:元素周期表讲授时数:学时
教学方法:传统式、提问式、学导式使用教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学习前人在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2.培养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它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根据元素周期律,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象排日历一样,将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成一个表,叫。

[板书] 第三节
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学好中学化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板书]一、的结构
展示《》挂图,指出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国外不一定用这种,指导学生归纳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将最外层电子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似)的元素按电子层的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具在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板书]1。

周期
学生观察《》填下表:
归纳:7个横即7个周期
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每一周期都是以碱金属元素开始到卤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介绍]第6周期中,57号元素到71号元素,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第7周期中,89号元素到103号元素,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也十分相似,总称锕系元素。

为了使表的结构紧凑,将全体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分别按周期各放在同一个格内,并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把它们分两行另列在表的下方。

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多数是人工进行核反应制得的元素,这些元素
又叫做超铀元素。

[思考]如果不完全周期排满后,应为几种元素?
同学数一数周期表中有多少个纵行。

[板书]2。


(1)概念:周期表中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字母表示。

(2)分类:
类别:主族、副族、第Ⅷ族、0族定义
注意:(1)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

(2)主族的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该元素的最高化合价数
[板书]3。

过渡元素
介绍过渡元素。

动手:指导同学们画出元素同期瑶框架图。

讨论:第Ⅰ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n,则与其同周期的Ⅲ的原子序数可能为多少?
[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该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一定的性质。

因此,可以根据某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它的原子结构和某些性质。

[板书]二、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讨论: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板书]结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判断:①硒酸与高溴酸的酸性强弱
②H2Te与HI的稳定性
③LiOH与Be(OH)2的碱性。

讨论: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讨论同一主族元素从上至下,元素性质将如何递变?
[板书]结论:同主族从上至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判断:①H2SO4和H3AsO4的酸性
②HCl和H2Se的稳定性
③Ca(OH)2和Al(OH)3的碱性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 0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讨论
什么元素的金属性最强?什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为什么?
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与最外电子层中电子的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板书]2。

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对于主族元素:最高正价= 族序数
第二课时
思考:现已发现118种元素,是不是等于118种原子?
问:什么叫元素?
[板书]三、核素、同位素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例如:1H(氕、H)、2H(氘、D)、3H(氚、T)(D 和T不稳定、易裂变)
[板书]1。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

上述1H、2H、2H就各为一种核素。

人们又把质子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H、2H、2H三种核素均是氢的同位素。

注意:(1)两同:同质子、同元素;两不同:不同中子、不同原子。

(2)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

(3)核电荷数相同的不同核素,虽然它们的中子数不同,但是属于同一种元素。

(4)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互相称谓,不指具体的原子。

(5)178O是一种核素,而不是一种同位素,168O、178O、188O是氧元素的三种核,互为同位素。

[板书]2。

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如右图:
3.同位素:元素
(1)同元素的不同核素和其它原子形成不同分子
核素核素
D2O 重水T2O超重水
氢有三种核素,氯有两种核素,求HCl有种。

同位素
(2)同位素的特性:
①同种元素的核素的化学性质一致。

②同种元素的各种核素的原子百分比一般不变(个数比)。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其原子百分含量相加)
(4)近似原子量=各核素的原子的质量数乘以其原子百分含量相加。

[板书]四、元素周期律和的意义
学生阅读后归纳:
1.的提出者: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2.意义:
(1)预测新元素
讨论:今后发现的第120号元素应位于周期表中的第几周期和第几族?应与哪些元素的性质相似?
(2)寻找原料
①农药——氟、氯、硫、磷、砷附近
②半导体——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

③催化剂——过渡元素
④耐高温、耐腐蚀性的合金——过渡元素。

课程名称:化学授课对象:2013级护理1、2班讲课教师姓名:胡娟
讲授题目:氯气讲授时数:学时
教学方法:传统式、提问式、学导式使用教具:黑板、多媒体
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分析: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

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

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

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

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