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十五中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十五中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________
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5)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了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身L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
③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
④略无慕艳意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4)从第①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
(5)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既克,公问其故________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_
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在作战中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相关文段,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两次战机。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②高起:高祖的臣子。

③略:攻占。

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

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

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遗:
②悉以咨之悉:
③晓畅军事晓:
④战胜而不予人功予:
⑤镇国家,抚百姓镇: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 【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汉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汉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 【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 【乙】文中汉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汉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异同?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

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

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

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

齐婴亦反公扈之室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

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

扁鹊辨
其所由,讼乃已。

(节选自《列子·汤问》)(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谓公扈齐婴曰________
②故足于谋而寡________
③易而置之________
④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3处)
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
(4)下面是两位读者读完此文后的感受。

请结合文章内容,为他们的观点提供论据。

①扁鹊的医术真高明。

②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原来本性是有办法改变的。

6.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师表》节选)(乙)诸葛亮与司马懿①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②仗节③为军师以制之。

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④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资治通鉴》节选)注:①司马懿(yì):人名②辛毗(pí):人名③仗节:手持符节④佐治:辛毗的字(1)解释下列画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②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
③亮数挑战________④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________
(2)下列选项与例句中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以伤先帝之明
D.以光先帝遗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4)(甲)(乙)两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诸葛亮的品质,(甲)文主要体现诸葛亮________;(乙)文主要体现诸葛亮________
7.阅读《师旷劝学》,完成小题。

师旷①劝学
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④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师旷:晋国乐师,目盲。

②晋平公:晋国国君。

③炳烛:点燃灯烛。

④昧:昏暗,黑暗。

(1)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文章虽短,但说理清楚,这得益于写作技巧。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4)本文让你想起了学过的哪篇文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

”文帝曰:“法不可违。

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

②兆人:兆民,万民。

③亏:使……受损害。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若如公意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C. 我安能亏法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 卒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4)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9.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冒死:“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
而君以五十旱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稷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________
②长跪而谢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轻寡人与陈太丘与友期行
B.仓鹰击于殿上请广于君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君为长者
D.长跪而谢之曰蹴尔而与之
(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写出文中空格处的两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指出文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①卑鄙古义:今义:
②感激古义:今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写出“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

(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诸葛亮认为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职分是什么?
1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

①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由是感激。

④遂许先帝以驱驰。

(2)用“/”给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3)第①段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两汉的历史教训?并在选文中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4)第③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的四个4字短语回答。

(5)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用原文回答)(6)请你用白话文写出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

原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

少南渡,依姊夫邓当。

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归以告蒙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
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③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注释】①虞:意料,预料。

②造次:鲁莽,轻率。

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数讨山越②君宜顾之
③遂往诣蒙④肃于是越席就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②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

(3)细读节选的文字回答,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根据节选文字,联系下面材料,你认为吕蒙是个怎样的人?
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1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后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

而议者谓为非计。

令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鸟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令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

——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

——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
更违明,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1)下列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是()
A.思惟北征(惟一的思想)使孙策坐大(妄自尊大)
B.欲以长策取胜(长远之计)夫难平者,事也(衡量,预测)
C.曹操拊手(拍手,形容得意之状)鞠躬尽瘁(劳累)
D.秭归蹉跌(跌跤)劳费正等(相等,一样)
(2)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并日而食——两天才能吃到一天的饭。

意思说行军艰难,不能按时进食。

B.伪定一时——意指曹操暂时取得了政权。

蜀汉自居正统,所以称曹为“伪”。

C.则住与行劳费正等——意为坐在这里和行走起来的消耗是相同的。

D.死而后已——到死了然后才停止。

已,“停止”之意。

(3)这篇表文是在魏将曹休被吴国打败后,诸葛亮想出兵伐魏,但群臣疑虑,后主动摇,便上此表,分析形势。

最能表现伐魏的有利时机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4)本文流传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②咨臣以当世之事咨: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许: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按照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①找出文段中论及“出师”的战略目标的语句。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报先帝”呼应了上文中的哪两件事?
1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
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平?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③,千里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宦官。

②安事;何用。

③期年:一整年。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君遣之遣:________
②涓人言于君人于:________
③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且: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涓人对日
对: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两个通假字。

①反以报君反:________
②死马且直五百金直:________
(4)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5)用现代汉语回答国王“大怒”的原因。

(6)请简要评价这件事。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1)①吾妻/之美我者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比得上;同“熟”,仔细;偏爱;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3)①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②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可得下等奖赏。

(4)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5)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2.(1)浇;同“披”,穿;破;毫无,一点也不
(2)①等到他高兴了,我才又向他请教。

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用同舍生的豪华的生活与自己的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