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热氧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 j小于SiO2本身的厚度 xSiO2
x j xSiO2
掩蔽条件: DSi>>DSiO2
杂质的 DSi T 关系曲线
DSiO2
22
SiO2掩蔽层厚度的确定
硅衬底上的SiO2要能够单做掩膜来实现定域扩散, 需要SiO2满足:
1、 SiO2有一定的厚度;2、 DSi>>DSiO2; 3、且SiO2表面杂质浓度(CS)与Si/SiO界面杂质
二氧化硅膜用途
作为掩蔽膜
离子注入掩蔽 11
二氧化硅膜用途
互连 层间 绝缘 介质
12
二氧化硅膜用途
作为电隔离膜
隔离工艺
13
14
二氧化硅膜用途
作为掩膜; 作为芯片的钝化和保护膜; 作为电隔离膜; 作为元器件的组成部分。
15
SiO2与Si之间完美的界面特性是成就硅 时代的主要原因
TEM照片——单晶硅表面热氧化所得非晶二氧化硅薄膜
生长速率常数 (m2/min)
1.48×10-4
6.2×10-4
38.5×10-4 117.5×10-4 43.5×10-4
133×10-4
生长0.5 微米SiO2 所需时间 (min)
1800
360
63 22 58 18
SiO2的密度 (g/mm)
备注
2.27
2.15
2.21 2.12 2.08 2.05
SiO2 形成
氧化剂流动方向 (如 O2或 H2O)
气流滞流层
SiO2 Si衬底
39
40
热氧化动力学(迪尔-格罗夫模型)
氧化剂输运---气体输运流密度用F1表 主流 粘滞层
Ga; 3. Au在SiO2中扩散系数很小,但由于
在Si中扩散系数很大,则在扩散时, Au可沿着硅表面或Si/SiO2界面扩散 到硅中去。所以SiO2不能掩蔽Au扩 散。
杂质的 DSi T 关系曲线
DSiO2
24
4.2 硅的热氧化
热氧化制备SiO2工艺就是在高温和氧化物质(氧气或者水 汽)存在条件下,在清洁的硅片表面上生长出所需厚度的 二氧化硅。
20
4.1.5 SiO2的掩蔽作用
•微电子工艺中采用的是二氧化硅薄膜是非晶态(又称 玻璃态)薄膜,在微电子芯片制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它既可作为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膜,又可作为芯 片表面的保护层和钝化层。
21
4.1.5 SiO2的掩蔽作用
硅衬底上的SiO2作掩膜要求 杂质在SiO2层中的扩散深度
热氧化 化学气相淀积 物理法淀积 阳极氧化等
4
4.1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绝缘性。
二氧化硅薄膜具有与硅的良好亲和性、稳定的 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可加性,以及对掺杂杂 质的掩盖能力,在集成电路工艺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热氧化是最常用的氧化方法,需要消耗硅衬底,是一 种本征氧化法。
19
4.1.4 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
杂质SiO2中在扩散系数:
DSiO2=D0exp(-ΔE/kT) 利用相同情况下,硼、磷等常用杂质在SiO2中的扩
散速度远小于在硅中扩散速度,SiO2层对这些杂质 起到“掩蔽”作用。(所谓的掩蔽,并不是杂质绝 对不能进入SiO2 膜,而是进入较缓慢而已。) 镓和钠等碱金属扩散在SiO2扩散速度快, SiO2层对 这些杂质起不到“掩蔽”作用。
热氧化的设备主要有水平式(6英寸以下的硅片) 和直立式(8英寸以上的硅片)两种。
氧化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气源柜 炉体柜 装片台 计算机控制系统
26
氧化炉
电阻加热氧化炉(水平式)
注意:在硅片进出氧化区域的过程中,要注意硅片上温度的变化 不能太大,否则硅片会产生扭曲,引起很大的内应力。
27
热氧化方法
在较高温度下,界面化学反应比较快,而氧离子通过SiO2的 过程较慢,因此氧化速率将主要取决于氧离子扩散通过SiO2 层的快慢。显然,随着氧化的进行, SiO2层不断增厚,氧 化速率也就越来越慢。
36
4.2.2 热氧化机理
在热氧化的过程中,氧化反应将在SiO2-Si界面处进
行,而不发生在SiO2层的外表层;
半导体芯片生产中制备SiO2薄膜的常用方法除了热氧化 法外,还有热分解淀积法、外延淀积法等。
32
不同工艺制作的SiO2的主要物理性质
氧化方法
密度 (g/cm2)
折射率 (λ=5460Å)
干 氧 2.24~2.27 1.460~1.466
电阻率 (Ω·cm)
3×1015~ 2×1016
介电常数
介电强 度
氧化和光刻
2
第4章 热氧化
热氧化工艺是一种在硅片表面生长二氧化硅薄膜的手段。
4.1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4.2 硅的热氧化 4.3 初始氧化阶段及氧化层制备 4.4 热氧化过程中杂质的再分布 4.5 氧化层的的质量及检测 4.6 其他氧化方法
3
4.1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二氧化硅是微电子工艺中采用最多的介质薄膜。 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方法有:
非晶态二氧化硅结构
热氧化的SiO2是非晶态,是四面体网络状结构,两四 面体之间的氧原子称桥键氧原子,只与一个四面体相 联的氧原子称非桥联氧原子原子密度2.2*1022/cm3。
8
4.1.2 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密度 是SiO2致密程度的标志。密度大表示致密程度 高,约2-2.2g/cm3;
熔点 石英晶体1732℃,而非晶态的SiO2无熔点,软 化点1500℃;
水浴温度 95℃
水汽发生器 水温 102℃
30
工艺
掩膜氧化(厚氧化层) 干氧-湿氧-干氧 薄层氧化(MOS栅)
干氧 掺氯氧化
热氧化工艺流程:洗片-升温-生长-取片
31
工艺
热氧化是以消耗衬底为代价的,这类氧化称为本征氧化, 以本证氧化生长的二氧化硅薄膜具有玷污少的优点。
热氧化温度高,氧化膜致密性好,针孔密度小。因此, 热氧化膜可以用来作为掺杂掩膜和介电类薄膜。
半导体工艺原理
氧化与掺杂
重庆邮电大学 微电子系
1
氧化与掺杂
氧化与掺杂是最基本的微电子平面工艺之一。
通常氧化是指热氧化单项工艺,是在高温、氧(或 水汽)气氛条件下,衬底硅被氧化生长出所需要厚 度二氧化硅薄膜的工艺;
掺杂是指在衬底选择区域掺入定量杂质,包括扩散 掺杂和离子注入两项工艺。
扩散是在高温有特定杂质气氛条件下,杂质以扩散 方式进入衬底的掺杂工艺;而离子注入是将离子化 的杂质用电场加速射入衬底,并通过高温退火使之 有电活性的掺杂工艺。
4.1.3 二氧化硅薄膜中的杂质
• 间隙式杂质,具有较大离子半径的杂质进入SiO2网 络只能占据网络中的间隙孔位置,成为网络变形 (改变)杂质。
• 当网络改变杂质的氧化物进入后,将被电离并把氧 离子交给网络,是网络产生更多的非桥联氧离子来 替代原来的桥联氧原子,引起非桥联氧离子浓度增 大而形成更多的孔洞,降低网络结构强度,降低熔 点,以及其他性能变化。
(106v/cm)
3.4(10千周)
9
湿 氧 2.18~2.21 1.435~1.458
3.82(1兆周)
水 汽 2.00~2.20 1.452~1.462 1015~1017
3.2(10千周) 6.8~9
热分解淀积 2.09~2.15 1.43~1.45
107~108
外延淀积
2.3
1.46~1.47
所以,在热氧化过程中,氧化反应将在Si/SiO2界面处进行,而 不是发生在SiO2层的外表层,这一特性决定了热氧化的机理。
34
4.2.2 热氧化机理
氧在SiO2中的扩散是以离子形式进行的。 氧离子通过扩散进入达到Si/SiO2界面,然后在界面处于Si发
生反应而形成新的SiO2,从而使SiO2层越长越厚。 首先,界面处的一个硅原子夺取邻近SiO2中的两个氧离子,
28
热氧化方法
水蒸汽氧化:以高纯水蒸气或直接通入氢气或氧气为氧化气 氛。
在三种热氧化方法中氧化膜致密性最差,针孔密度最大,薄 膜表面潮湿,光刻难,浮胶。但是,生长速率最快。
29
三种热生长方法及SiO2薄膜特性的比较
氧化 方 式
氧化 温度 (℃)
干氧
1000 1200
湿氧 水汽
1000 1200 1000 1200
7~8×1014
3.54(1兆周)
5~6
33
4.2.2 热氧化机理
在热氧化过程中,氧离子或水分子 能够在已生长的SiO2中扩 散进入Si/SiO2面,与硅原子反应生成新的SiO2网络结构,使 SiO2膜不断增厚。
与之相反,硅体内的Si原子则不容易挣脱Si共价键的束缚, 也不容易在已生长的SiO2网络中移动。
形成新的SiO2,因而出现两个氧离子空位,然后由SiO2层上 面的氧离子扩散进入来填补氧离子的空位,这样氧就以SiO2 中氧离子空位作为媒介而扩散到Si/ SiO2界面。 (氧离子向内部扩散,而空位向外扩散的过程)
35
4.2.2 热氧化机理
干氧氧化含有的氧离子包括通过SiO2的扩散和在界面上与硅 发生化学反应两个过程。
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缩写TEM ) 16
4.1.3 二氧化硅薄膜中的杂质
P B
网络改
网络形成
变者
者
17
4.1.3 二氧化硅薄膜中的杂质
• 掺入SiO2中的杂质,按它们在SiO2网络中所处的位 置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 替代(位)式杂质:取代Si-O四面体中Si原子位置 的杂质为替位杂质。
电阻率 与制备方法及所含杂质有关,高温干氧可 达1016Ω·cm,一般在107-1015 Ω·cm;
介电性 介电常数3.9; 介电强度 100-1000V/μm; 折射率 在1.33-1.37之间; 腐蚀性 只和HF酸反应,与强碱反应缓慢。
9
二氧化硅膜用途
元器件的组成部分
0.8 nm栅氧化层 10
5
4.1.1 二氧化硅结构
二氧化硅是自然界广泛存 在的物质,按其结构特征 可分为: •结晶形 •非结晶形
SiO2基本结构单元
6
结构
桥联氧原子 非桥联氧原子
石英晶格结构
石英晶体是结晶态二氧化硅,氧原子都是桥联氧原子。
7
结构
非晶态二氧化硅薄膜的氧原 子多数是非非桥联氧原子, 是长程无序结构,左图是非 晶态二氧化硅结构。
• 这类杂质的特点是离子半径与Si原子的半径相接近或比Si原子半径小, 在网络结构中能替代或占据Si原子位置,也称为网络形成杂质。由于他 们的价电子数与硅不同,所以当其替代硅原子位置后,会使得网络的 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磷进入,磷硅玻璃 , PSG,疏松;硼,硼硅玻 璃,BSG,网络强度增大)
18
热氧化是在Si/SiO2界面进行,通过扩散和化学反应实现。 O2或H2O,在生成的二氧化硅内扩散,到达Si/SiO2界面后 再与Si反应,
O2+Si → SiO2;
H2O+Si → SiO2+H2 ,
硅被消耗,所以硅片变薄,氧化层增厚。
生长1μm厚SiO2 约消耗0.44μm 厚的硅
25
4.2.1 热氧化工艺
—可以用固体理论解释的一维平面生长氧化硅的模型。
适用于:
氧化温度700~1300 oC; 局部压强0.1~25个大气压; 氧化层厚度为20~2000 nm的水汽和干法氧化
38
Deal-Grove模型
(1)氧化剂输运 (2)固相扩散 (3)化学反应 (4)反应的副产物离开界面
气体中扩散 固体中扩散
dSi
nSi 1022 5 1022
d SiO2
0.44dSiO2
热氧化是通过扩散与化学反应来完成的,氧化反应
是由硅片表面向硅片纵深依次进行的,硅被消耗,
所以硅片变薄,氧化层增厚。
37
4.2.3硅的Deal-Grove热氧化模型
Deal-Grove模型(迪尔-格罗夫模型) (线性-抛物线模型,linear-parabolic model)
(Cl)之比比达到一定比值,可保证SiO2起 到掩蔽膜作用。
xmin A DSiO2 t
若
Cs CI
103 所需氧化层的最小厚度
xmin 4.6 DSiO2 t
不同温度下掩蔽P、B所需氧 化层厚度与扩散时间关系图
23
4.1.5 SiO2的掩蔽作用
1. 除Au外,DSi/DSiO2随T升高而增加; 2. 能够掩蔽B、P的扩散,但不能掩蔽
干氧氧化:以干燥纯净的氧气作为氧化气氛。
特点:氧化膜致密性最好,针孔密度小,掩蔽能力强;薄膜 表面干燥,适合光刻,但是生长速率最慢、易龟裂;
湿氧氧化:让氧气在通入反应室之前先通过加热的高纯去离 子水,使氧气中携带一定量的水汽。
氧化膜较干氧氧化膜疏松,针孔密度大,表面含水汽,光刻 性能不如干氧,容易浮胶。湿氧与干氧比,水温越高,水汽 就越多,二氧化硅生长速率也就越快;
x j xSiO2
掩蔽条件: DSi>>DSiO2
杂质的 DSi T 关系曲线
DSiO2
22
SiO2掩蔽层厚度的确定
硅衬底上的SiO2要能够单做掩膜来实现定域扩散, 需要SiO2满足:
1、 SiO2有一定的厚度;2、 DSi>>DSiO2; 3、且SiO2表面杂质浓度(CS)与Si/SiO界面杂质
二氧化硅膜用途
作为掩蔽膜
离子注入掩蔽 11
二氧化硅膜用途
互连 层间 绝缘 介质
12
二氧化硅膜用途
作为电隔离膜
隔离工艺
13
14
二氧化硅膜用途
作为掩膜; 作为芯片的钝化和保护膜; 作为电隔离膜; 作为元器件的组成部分。
15
SiO2与Si之间完美的界面特性是成就硅 时代的主要原因
TEM照片——单晶硅表面热氧化所得非晶二氧化硅薄膜
生长速率常数 (m2/min)
1.48×10-4
6.2×10-4
38.5×10-4 117.5×10-4 43.5×10-4
133×10-4
生长0.5 微米SiO2 所需时间 (min)
1800
360
63 22 58 18
SiO2的密度 (g/mm)
备注
2.27
2.15
2.21 2.12 2.08 2.05
SiO2 形成
氧化剂流动方向 (如 O2或 H2O)
气流滞流层
SiO2 Si衬底
39
40
热氧化动力学(迪尔-格罗夫模型)
氧化剂输运---气体输运流密度用F1表 主流 粘滞层
Ga; 3. Au在SiO2中扩散系数很小,但由于
在Si中扩散系数很大,则在扩散时, Au可沿着硅表面或Si/SiO2界面扩散 到硅中去。所以SiO2不能掩蔽Au扩 散。
杂质的 DSi T 关系曲线
DSiO2
24
4.2 硅的热氧化
热氧化制备SiO2工艺就是在高温和氧化物质(氧气或者水 汽)存在条件下,在清洁的硅片表面上生长出所需厚度的 二氧化硅。
20
4.1.5 SiO2的掩蔽作用
•微电子工艺中采用的是二氧化硅薄膜是非晶态(又称 玻璃态)薄膜,在微电子芯片制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 作用,它既可作为杂质选择扩散的掩膜,又可作为芯 片表面的保护层和钝化层。
21
4.1.5 SiO2的掩蔽作用
硅衬底上的SiO2作掩膜要求 杂质在SiO2层中的扩散深度
热氧化 化学气相淀积 物理法淀积 阳极氧化等
4
4.1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绝缘性。
二氧化硅薄膜具有与硅的良好亲和性、稳定的 物理化学性质和良好的可加性,以及对掺杂杂 质的掩盖能力,在集成电路工艺中占有重要的 地位。
热氧化是最常用的氧化方法,需要消耗硅衬底,是一 种本征氧化法。
19
4.1.4 杂质在SiO2中的扩散
杂质SiO2中在扩散系数:
DSiO2=D0exp(-ΔE/kT) 利用相同情况下,硼、磷等常用杂质在SiO2中的扩
散速度远小于在硅中扩散速度,SiO2层对这些杂质 起到“掩蔽”作用。(所谓的掩蔽,并不是杂质绝 对不能进入SiO2 膜,而是进入较缓慢而已。) 镓和钠等碱金属扩散在SiO2扩散速度快, SiO2层对 这些杂质起不到“掩蔽”作用。
热氧化的设备主要有水平式(6英寸以下的硅片) 和直立式(8英寸以上的硅片)两种。
氧化系统由四部分组成:
气源柜 炉体柜 装片台 计算机控制系统
26
氧化炉
电阻加热氧化炉(水平式)
注意:在硅片进出氧化区域的过程中,要注意硅片上温度的变化 不能太大,否则硅片会产生扭曲,引起很大的内应力。
27
热氧化方法
在较高温度下,界面化学反应比较快,而氧离子通过SiO2的 过程较慢,因此氧化速率将主要取决于氧离子扩散通过SiO2 层的快慢。显然,随着氧化的进行, SiO2层不断增厚,氧 化速率也就越来越慢。
36
4.2.2 热氧化机理
在热氧化的过程中,氧化反应将在SiO2-Si界面处进
行,而不发生在SiO2层的外表层;
半导体芯片生产中制备SiO2薄膜的常用方法除了热氧化 法外,还有热分解淀积法、外延淀积法等。
32
不同工艺制作的SiO2的主要物理性质
氧化方法
密度 (g/cm2)
折射率 (λ=5460Å)
干 氧 2.24~2.27 1.460~1.466
电阻率 (Ω·cm)
3×1015~ 2×1016
介电常数
介电强 度
氧化和光刻
2
第4章 热氧化
热氧化工艺是一种在硅片表面生长二氧化硅薄膜的手段。
4.1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4.2 硅的热氧化 4.3 初始氧化阶段及氧化层制备 4.4 热氧化过程中杂质的再分布 4.5 氧化层的的质量及检测 4.6 其他氧化方法
3
4.1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二氧化硅是微电子工艺中采用最多的介质薄膜。 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方法有:
非晶态二氧化硅结构
热氧化的SiO2是非晶态,是四面体网络状结构,两四 面体之间的氧原子称桥键氧原子,只与一个四面体相 联的氧原子称非桥联氧原子原子密度2.2*1022/cm3。
8
4.1.2 二氧化硅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密度 是SiO2致密程度的标志。密度大表示致密程度 高,约2-2.2g/cm3;
熔点 石英晶体1732℃,而非晶态的SiO2无熔点,软 化点1500℃;
水浴温度 95℃
水汽发生器 水温 102℃
30
工艺
掩膜氧化(厚氧化层) 干氧-湿氧-干氧 薄层氧化(MOS栅)
干氧 掺氯氧化
热氧化工艺流程:洗片-升温-生长-取片
31
工艺
热氧化是以消耗衬底为代价的,这类氧化称为本征氧化, 以本证氧化生长的二氧化硅薄膜具有玷污少的优点。
热氧化温度高,氧化膜致密性好,针孔密度小。因此, 热氧化膜可以用来作为掺杂掩膜和介电类薄膜。
半导体工艺原理
氧化与掺杂
重庆邮电大学 微电子系
1
氧化与掺杂
氧化与掺杂是最基本的微电子平面工艺之一。
通常氧化是指热氧化单项工艺,是在高温、氧(或 水汽)气氛条件下,衬底硅被氧化生长出所需要厚 度二氧化硅薄膜的工艺;
掺杂是指在衬底选择区域掺入定量杂质,包括扩散 掺杂和离子注入两项工艺。
扩散是在高温有特定杂质气氛条件下,杂质以扩散 方式进入衬底的掺杂工艺;而离子注入是将离子化 的杂质用电场加速射入衬底,并通过高温退火使之 有电活性的掺杂工艺。
4.1.3 二氧化硅薄膜中的杂质
• 间隙式杂质,具有较大离子半径的杂质进入SiO2网 络只能占据网络中的间隙孔位置,成为网络变形 (改变)杂质。
• 当网络改变杂质的氧化物进入后,将被电离并把氧 离子交给网络,是网络产生更多的非桥联氧离子来 替代原来的桥联氧原子,引起非桥联氧离子浓度增 大而形成更多的孔洞,降低网络结构强度,降低熔 点,以及其他性能变化。
(106v/cm)
3.4(10千周)
9
湿 氧 2.18~2.21 1.435~1.458
3.82(1兆周)
水 汽 2.00~2.20 1.452~1.462 1015~1017
3.2(10千周) 6.8~9
热分解淀积 2.09~2.15 1.43~1.45
107~108
外延淀积
2.3
1.46~1.47
所以,在热氧化过程中,氧化反应将在Si/SiO2界面处进行,而 不是发生在SiO2层的外表层,这一特性决定了热氧化的机理。
34
4.2.2 热氧化机理
氧在SiO2中的扩散是以离子形式进行的。 氧离子通过扩散进入达到Si/SiO2界面,然后在界面处于Si发
生反应而形成新的SiO2,从而使SiO2层越长越厚。 首先,界面处的一个硅原子夺取邻近SiO2中的两个氧离子,
28
热氧化方法
水蒸汽氧化:以高纯水蒸气或直接通入氢气或氧气为氧化气 氛。
在三种热氧化方法中氧化膜致密性最差,针孔密度最大,薄 膜表面潮湿,光刻难,浮胶。但是,生长速率最快。
29
三种热生长方法及SiO2薄膜特性的比较
氧化 方 式
氧化 温度 (℃)
干氧
1000 1200
湿氧 水汽
1000 1200 1000 1200
7~8×1014
3.54(1兆周)
5~6
33
4.2.2 热氧化机理
在热氧化过程中,氧离子或水分子 能够在已生长的SiO2中扩 散进入Si/SiO2面,与硅原子反应生成新的SiO2网络结构,使 SiO2膜不断增厚。
与之相反,硅体内的Si原子则不容易挣脱Si共价键的束缚, 也不容易在已生长的SiO2网络中移动。
形成新的SiO2,因而出现两个氧离子空位,然后由SiO2层上 面的氧离子扩散进入来填补氧离子的空位,这样氧就以SiO2 中氧离子空位作为媒介而扩散到Si/ SiO2界面。 (氧离子向内部扩散,而空位向外扩散的过程)
35
4.2.2 热氧化机理
干氧氧化含有的氧离子包括通过SiO2的扩散和在界面上与硅 发生化学反应两个过程。
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缩写TEM ) 16
4.1.3 二氧化硅薄膜中的杂质
P B
网络改
网络形成
变者
者
17
4.1.3 二氧化硅薄膜中的杂质
• 掺入SiO2中的杂质,按它们在SiO2网络中所处的位 置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 替代(位)式杂质:取代Si-O四面体中Si原子位置 的杂质为替位杂质。
电阻率 与制备方法及所含杂质有关,高温干氧可 达1016Ω·cm,一般在107-1015 Ω·cm;
介电性 介电常数3.9; 介电强度 100-1000V/μm; 折射率 在1.33-1.37之间; 腐蚀性 只和HF酸反应,与强碱反应缓慢。
9
二氧化硅膜用途
元器件的组成部分
0.8 nm栅氧化层 10
5
4.1.1 二氧化硅结构
二氧化硅是自然界广泛存 在的物质,按其结构特征 可分为: •结晶形 •非结晶形
SiO2基本结构单元
6
结构
桥联氧原子 非桥联氧原子
石英晶格结构
石英晶体是结晶态二氧化硅,氧原子都是桥联氧原子。
7
结构
非晶态二氧化硅薄膜的氧原 子多数是非非桥联氧原子, 是长程无序结构,左图是非 晶态二氧化硅结构。
• 这类杂质的特点是离子半径与Si原子的半径相接近或比Si原子半径小, 在网络结构中能替代或占据Si原子位置,也称为网络形成杂质。由于他 们的价电子数与硅不同,所以当其替代硅原子位置后,会使得网络的 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磷进入,磷硅玻璃 , PSG,疏松;硼,硼硅玻 璃,BSG,网络强度增大)
18
热氧化是在Si/SiO2界面进行,通过扩散和化学反应实现。 O2或H2O,在生成的二氧化硅内扩散,到达Si/SiO2界面后 再与Si反应,
O2+Si → SiO2;
H2O+Si → SiO2+H2 ,
硅被消耗,所以硅片变薄,氧化层增厚。
生长1μm厚SiO2 约消耗0.44μm 厚的硅
25
4.2.1 热氧化工艺
—可以用固体理论解释的一维平面生长氧化硅的模型。
适用于:
氧化温度700~1300 oC; 局部压强0.1~25个大气压; 氧化层厚度为20~2000 nm的水汽和干法氧化
38
Deal-Grove模型
(1)氧化剂输运 (2)固相扩散 (3)化学反应 (4)反应的副产物离开界面
气体中扩散 固体中扩散
dSi
nSi 1022 5 1022
d SiO2
0.44dSiO2
热氧化是通过扩散与化学反应来完成的,氧化反应
是由硅片表面向硅片纵深依次进行的,硅被消耗,
所以硅片变薄,氧化层增厚。
37
4.2.3硅的Deal-Grove热氧化模型
Deal-Grove模型(迪尔-格罗夫模型) (线性-抛物线模型,linear-parabolic model)
(Cl)之比比达到一定比值,可保证SiO2起 到掩蔽膜作用。
xmin A DSiO2 t
若
Cs CI
103 所需氧化层的最小厚度
xmin 4.6 DSiO2 t
不同温度下掩蔽P、B所需氧 化层厚度与扩散时间关系图
23
4.1.5 SiO2的掩蔽作用
1. 除Au外,DSi/DSiO2随T升高而增加; 2. 能够掩蔽B、P的扩散,但不能掩蔽
干氧氧化:以干燥纯净的氧气作为氧化气氛。
特点:氧化膜致密性最好,针孔密度小,掩蔽能力强;薄膜 表面干燥,适合光刻,但是生长速率最慢、易龟裂;
湿氧氧化:让氧气在通入反应室之前先通过加热的高纯去离 子水,使氧气中携带一定量的水汽。
氧化膜较干氧氧化膜疏松,针孔密度大,表面含水汽,光刻 性能不如干氧,容易浮胶。湿氧与干氧比,水温越高,水汽 就越多,二氧化硅生长速率也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