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以珠海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以珠海市为例
作者:蔡丽敏殷柏慧孙丽辉
来源:《广东园林》 2017年第3期
摘要: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内容进行探讨。


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识别和保护区域结构性绿地;以塑造
城市标志性形象的特色绿地景观为方向,突出景观的文化内涵;参考国际宜居城市经验,确定
以宜居为绿地规划建设首要目标;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绿地信息库,并通过定
量化的分析方法辅助绿地规划。

在对珠海市绿系统规划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生态园
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珠海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3-0054-06
收稿日期:2017-05-16
修回日期:2017-06-16
2016 年住建部公布首批7 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较之“国家园林城市”的评选标
准更高、要求更严格,是现阶段绿地建设高水平城市的代表,其绿地发展方向对于全国的城市
绿地建设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法定依据,对绿地发展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

现有对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地系统规划理念、规划思路和分析方法等某一层面。

而对本身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绿地规划方法和内容关注较少。

本文依托首批“国
家生态园林城市”珠海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结合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和城市绿地发
展的实际需求,对如何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果,以及绿地系统规划的理念、策略、方法和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综合服务功能,创造珠海市良好的人居环境。

珠海市是首批“ 国家园林城市”(1992)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2016),城市自然
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同时构建了良好的城市绿地生态环境。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珠海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即市域陆地范围1 724 km2(图1)。

1 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提出“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2]珠海市绿地已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未来绿地建设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做好前瞻性规划,保护自然生态格局,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减少
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等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

在规划过程中,对市域范围内的区域绿地及各类廊道等结构性绿地进行识别,提出保护与
建设措施,对重点区域进行生态恢复与修复,构建绿地生态网络化体系。

1.1 识别与保护区域结构性绿地
结构性绿地是指在全市自然生态格局中承担骨架作用的绿地,对全市生态安全格局具有至
关重要的作用。

珠海市结构性绿地包括区域绿地、大型公园绿地、水系廊道等。

1)区域绿地是指具有重大自然、人文价值和区域性影响的绿色开敞空间[3]。

包括凤凰山、黄杨山、淇澳岛等大型绿地。

通过规划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形式,将
区域绿地划定绿线,保护区域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适度发展其游憩功能。

2)廊道包括水体廊道和区域绿地之间的自然用地廊道。

水体廊道通过建设防护林、湿地公园及绿道等保护水体及两侧绿地。

区域绿地之间的自然用地廊道通过建设道路绿地、增加公园
绿地、建设村庄绿地等保证廊道的连通性。

1.2 识别区域绿地组团
区域绿地组团是指空间、生态及人文等各方面联系紧密的区域绿地集合,由于区域绿地的
集聚性,使其成为该区域内的生态绿核。

规划对区域绿地组团进行识别,维护组团内绿地的联系,同时加强区域绿地组团间的生态联系,为市域绿地保护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过分析,珠海市域内区域绿地可分为六大组团(图2),分别是:
1) 五桂山- 凤凰山- 淇澳
2) 板樟山- 将军山
3) 黑白面将军山- 有髻山
4) 大横琴山- 小横琴山
5) 黄杨山系- 竹蒿岭
6) 茅田山- 连湾山- 大平山- 大杧岛- 高栏岛
珠海市六大区域绿地组团包括珠海市范围内所有大型自然山体,是市域范围内重要的生态
核心(图3),结合河流等重要的生态廊道,及小型山体、各类公园绿地等,形成市域生态安
全格局骨架,并进一步指导市域绿地保护与建设。

1.3 恢复与修复受损生态环境珠海市存在水土流失的潜在风险,通过落实生态控制线、控
制开发强度、林地更新、建设水源涵养林、海岸防护林、红树林恢复等措施,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采矿厂、取土场等山体受损区,提出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城市受损
生态功能。

红树林恢复与建设是珠海市生态恢复的重点内容。

珠海市是珠三角地区红树林湿地较为发
达的地区,现有红树林主要集中分布在淇澳岛,另外鹤洲北水道北侧、横琴岛深井等地有零星
分布。

规划应进一步保护现有红树林集中生长区域,充分利用河口淤积区的有利条件,促进此
类区域内红树林的建设与恢复,并在恢复较好的区域建设自然保护区或红树林专类湿地公园,
保护滨海生态环境。

1.4 构建区域绿地生态网络
在市域结构性绿地保护的基础上,将自然山体绿地、公园绿地等绿地斑块,结合河流、道
路及自然用地等生态廊道,共同构建绿地生态网络。

斑块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护原有绿地斑块,增加公园绿地,在满足服务范围需求的基础上,增加绿地斑块密度。

廊道建设主要是加强
各类道路和水体防护绿地建设,结合原有林荫路,构建“千里绿廊”。

2 以塑造城市标志性形象的特色绿地景观为规划方向
通过公园绿地体系的完善和城市标志性绿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形象,让绿地成
为城市最响亮的名片。

2.1 提出珠海市特色公园绿地分类体系,建设“公园之城”
为了进一步突出珠海市自然资源特色,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园绿地体系和高品质的公园绿地
环境,珠海市提出建设“公园之城”,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的基础上,提出珠海市特色公园分类体系,包括“滨海都市、水网湿地、森林郊野和城乡村居”四大公园体系,突出珠海市“山海河城田岛”的城市自然景观特色(表1)。

2.2 突出景观文化内涵
文化的传承与展示能让绿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为人们所熟知和铭记。

珠海市拥有深厚的
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绿地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突出绿地的地域性特色。

规划注重突出珠海市的多元文化,每个功能区均规划文化专类公园,文化主题涵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海洋文化,及现代的生态文化、科学文化、产业文化、环保文化等。

2.3 建设标志性绿地
标志性绿地是指能够代表珠海市典型自然景观特色,融合珠海市文化内涵,景观丰富,绿
地建设品质较高,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公园绿地。

通过标志性绿地的规划,进一步带动全市绿
地品质提升。

标志性绿地分为已有公园更新和新建公园,包括珠海市淇澳红树林湿地公园(红树林恢复区)、海滨公园(现状珠海市代表性公园)和凤凰山植物博览园(新建,以植物为主题)等。

3 以宜居为绿地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
2016 年,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
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宜居”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城
市绿地的发展方向同样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本次规划中重点考虑珠海市居民的多方
面服务需求。

3.1 参考国际宜居城市规划经验规划首先对国际宜居城市的规划经验进行参考,包括墨尔本、温哥华、多伦多等。

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包括:1)以人为本,按需建设公园绿地,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包括居住、工作、旅游人口等;2)城市森林建设,即提高林木覆盖率;3)完善
的公园绿地体系;4)网络化的绿地连接体系等。

3.2 以人为本,按需建设,统筹布局公园绿地
公园绿地统筹布局和按需建设,既要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相关要求,还要求服务范围对居住区全覆盖。

本次规划完成后,全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22 m2/ 人,实现了公园绿地500 米服务半径对居住区全覆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

为保证公园功能和环境的多样性,规划对各区公园的类型进行最低数量限制,珠海市行政区及功能区共有7 个区,规划每个区至少1处综合公园,1 处湿地公园,1 处森林公园,1 处郊野公园。

每个村和社区至少建设1 处社区公园。

每个区都能实现休闲功能由简单到综合,休闲环境由城市到自然的公园服务体系。

3.3 提高林木覆盖率,建设城市森林
根据《珠海市绿道网总体规划》,融入区域山水格局,遵循“环山滨水、通廊串联、单元使用”的总体思路,规划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主干绿道网空间结构。

规划提出林荫路推广率达到90%,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60%的目标。

林荫路建设过程中,重点增加乔木应用量,规划增加道路两侧绿地宽度,丰富两侧绿地植物结构,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植物群落。

4 地理信息系统辅助绿地系统规划
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为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次规划,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规划平台构建了珠海市绿地信息数据库,并对现状及规划成果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提高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4.1 利用GIS 平台进行现状分析与评价
1)建立现状绿地数据库
规划中引入GIS 平台,结合现有图纸数据和文字、表格数据,建立现状绿地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图形数据和文字数据。

图形数据包括绿地的空间地理位置、形状、面积等,文字数据包括绿地的名称、面积、类型、位置、所属地等信息。

详实的信息能够为现状绿地的分析评价和下一步绿地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结合实地调研和最新的卫星影像数据,可以对有偏差和缺失的信息进行矫正和补全,提高了现状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建全信息绿地数据库
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将规划成果也全部纳入数据库,形成珠海市完整的绿地信息数据库。

除绿地位置、形状、面积、类型等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建设年限、规划用地来源等信息。

数据库的图文信息还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补充完善,也可经科学的方法转换为其他文件格式,便于规划成果的应用。

绿地信息数据库不但为现状绿地管理和规划绿地实施提供依据,还可作为园林绿化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

3)现状评价
以现状绿地数据库为基础,运用GIS 平台的相关分析功能,可以对现状绿地的服务情况进
行评价。

经过分析,珠海市建成区现状公园500 米服务范围覆盖率为86%,通过卫星影像,结
合统计数据,可以快速对未覆盖区域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强的规划对策。

4.2 区域绿地组团识别
识别区域绿地组团是市域绿地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利用GIS平台及相关分析方法,从区域绿地本身空间关系、生态功能和人文价值等方面分析,对市域范围内区域绿地的组团性进行识别。

首先对5 hm2 以上的各类绿地进行文化区域分组、盆域分析和空间聚散性分析,将初
步分组数据与生态效应分析数据(包括生物适宜性和生态服务能力)相叠加,对各区域绿地的
组团性进行再分析(图4),得到珠海市六大区域绿地组团的分布情况(图2)。

4.3 GIS 辅助绿地规划
在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提出了构建绿地生态网络这一目标。

规划利用GIS 的分析功能,对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生态网络进行量化,为定性化规划目标的预期完成情况提供参考。

规划首先对珠海市内现状绿地的生态节点和生态廊道进行筛选,在绿地网络结构分析的基
础上,计算出绿地系统网络闭合度、线点率和网络连接度三项指标值[4]。

规划完成后对成果的三项指标进行计算(图5)。

由表2 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到,规划后绿地生态网络系统(图6)的三项指标值与现状绿地
生态网络(图7)相比都有所加强,表明经规划后,珠海市绿地生态网络系统不论从连接度、
网络复杂度和连通性上都有一定的提升,绿地生态网络化建设得到了加强,增强了绿地的生态
服务功能,达到了规划目标的要求。

通过严谨的规划方法,全面提高了规划成果的科学性,有
助于下一步规划的全面实施。

5 规划体系总结
5.1 经验总结
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但由于编制时间短、信息收
集渠道有限等原因,在规划过程中也存在可供GIS 分析的基础数据不足、海岛绿地规划特色体
现不足以及对珠海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规划中进行完善。

5.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以珠海市绿地系统规划经验为基础,提炼符合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发展要求,具有国际先进
水平和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体系是以城市自然条件为基础,深入分析生态保护和居民生活
的实际需求,以先进的技术平台和方法为支撑,通过生态和文化的引领,形成具有完善的公园
体系、特色的景观体系、绿地网络化体系和城市森林为特点的结构合理、布局优化的生态园林
城市绿地系统(图8)。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及其绿地还将面对很多未知的变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
和方法也将不断更新。

通过本次规划所探讨的方法和体系,抛砖引玉,期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加多样,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向着更加生态和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创造更加
宜居的城市环境。

注:除图8 为作者自绘外,本文所涉及的数据及插图均出自《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4-2020 年)》(2016 年修订),由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和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中国首次命名徐州、苏州等7 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E B / O L ] . ( 2 0 1 6 - 0 1 - 2 9 ) [ 2 0 1 7 -0 5 - 0 1 ] . h t t p : / / n e w s . x i n h
u a n e t . c o m /fortune/2016-01/29/c_128684119.htm.
[2] 新华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 (2015-12-22)[2017-0 5 - 0 1 ] .
h t t p : / / n e w s . x i n h u a n e t . c o m /politics/2015-
12/22/c_1117545528.htm.
[3] 广东省建设厅.广东省区域绿地规划指引(即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GDPG-003)[Z]. 2003-10-21.
[4] 孙逊. 基于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北京市绿地体系发展战略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