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期末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理学期末复习
犯罪⼼理学期末复习
1?犯罪⼼理结构:指⾏为⼈在犯罪⾏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为实施时起⽀配作⽤的那些畸变⼼理因素有机⽽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为⼈个性⼼理结构中社会⼼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为的内部⼼理原因和根据;
2. 犯罪⼼理结构⑴犯罪动⼒结构;⑵犯罪调节结构;⑶犯罪特征结
构;⑷犯罪⼈的⼼理状态;⑸犯罪⼼理结构中的潜意识;
3. 个性倾向性是⼈进⾏活动的基本动⼒,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
素;
4. 动⼒结构的组成要素有:⑴反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
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和蔑视);⑵强烈的、畸变的需要;⑶犯罪动机(驱使犯罪⼈实施犯罪的内⼼起因);⑷不良兴趣;
5. 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⑴特定的⽓质:①胆汁质-暴⼒犯罪;
②多⾎质f诈骗罪;③粘液质f贪污罪;④胆汁质、粘液质混合型-
危害国家安全罪;⑵消极的性格特征(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⑶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⑷不良的⾏为习惯;
6. 犯罪⼈的⼼理状态:⑴消极、不良的⼼境;⑵实施犯罪时异常的⼼
理状态
7. 犯罪⼼理结构中的潜意识:⑴动⼒结构中的潜意识;⑵特征结构中
的潜意识;⑶⼼理状态中的潜意识;
8. 犯罪⼼理结构的各要素是综合地起动⼒作⽤的,它们之间按⼀定层
次相互结合⽽形成内在联系,互相配合与制约地发挥作⽤,从⽽产⽣具有⼀定特征的犯罪⾏为,它们的关系是:⑴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配和推动着全部⼼理活动和⾏为;⑵歪曲的⾃我意识是犯罪⼈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为起调
控和制动作⽤;⑶变态.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
⼈的独特⾊彩;⑷与犯罪相适应的⼼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理条件。

9.犯罪⼼理结构的模式:⑴⼀般模式:①故意犯罪⼼理结构;
②稳的.完全的犯罪⼼理结构;③需要型犯罪⼼理结构;
⑵特殊模式:①过失犯罪⼼理结构;②不稳■不完全的犯
罪⼼理结构;③宣泄型犯罪⼼理结构
10?犯罪⼼理结构的形态变化:潜在T恶变-衰落;
国外个体犯罪原因学说:⑴⽣物学的原因论(体型说.遗传说■⽣物化学因素与犯罪■神经⽣理因素与犯罪)⑵社会学的原因论
(⽂化冲突.社会异常.副⽂化群.社会⽣态学.
标签理论)⑶精神病理学的原因论(病态⼈格说.低能说)⑷⼼理本能说的原因论(侵犯性说.利欲性说.性冲动说. 权欲性说)⑸学习理论的原因论;⑹多元性的原因论;统)?这个整体系统是由若⼲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着的主体内外因素(⼦系统)所构成的,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原因⽹络结构。

其中主
体因素是指犯罪⼈犯罪赖以形成的⽣理状况.
犯罪综合动因论:个体犯罪原因是⼀个整体系统(母系⼼理和⾏为发展⽔平等因素。

包括:⑴⽣理因素(年龄■性
别.神经类型因素和异常的⽣物学因素);⑵⼼理因素;⑶⾏
为因素(犯罪⼈原有的不良⾏为特点)主体外因素:⑴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①政治②经济③⽂化④精神⑤
法治环境因素等;⼩社会环境因素:①家庭②学校③⼯作④
居住⑤交往⑥职业);⑵⾃然环境因素(地域.季节.时间.
和⽓氛、机遇)
13. 犯罪综合动因论特性:①整体性②层次性③结构性④动态
10.
11. 性;
12. 犯罪⼼理形成的⼀般过程:⑴强烈欲求与满⾜⽅式的选
择;⑵品德缺陷与抑制⼒的缺乏;⑶萌发犯罪意向;⑷形成
犯罪动机和确定犯罪⽬的;⑸犯罪决意;
13. 犯罪动机;专指引起犯罪⾏为的活动动机,它是⾏为⼈推
动、引发犯罪⾏为的内⼼起因。

经历四个阶段:萌发阶段(初始性、模糊性、内隐性)- 过渡阶段定型阶段―消失阶段;
14. 犯罪⼼理形成的模式:㈠常见模式:⑴渐变型(原发型、
继发型)⑵突变型;⑶机遇型;㈡特殊模式:⑴习惯型;⑵
朦胧型;⑶变态型;
15. 犯罪⼼理的内化机制类型:⑴认知的选择与加⼯机制:⑵模仿学习
机制:⑶⾓⾊扮演机制:⑷⾃我强化机制;
16. 犯罪⼼理的外化机制类型:⑴预谋发动机制;⑵情境互动机制;⑶挫
折攻击机制;
17. 犯罪⼈动机冲突的主要形式:⑴双趋冲突:①良知冲突;
②⾓⾊冲突;③利益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多重趋避冲
突;
18. 犯罪动机强化形式:①同⼀动机强化;②⼀种动机转变为另⼀种动
机;③单⼀犯罪动机发展为多种犯罪动机;其主要形式有:⑴动机的实现;⑵动机的派⽣;⑶动机的转移;(4)动机的重合;
19. 犯罪⼼理结构强化的特征:①犯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②⾮法欲望更为强烈;③具有⼀定的犯罪经验;④犯罪活动动向多⽅
向性发展;⑤反社会⼼理形成和巩固;⑥犯罪观念进⼀步确⽴;⑦形成犯罪⼈格;
20. 犯罪⼼理结构弱化的层次和类型:①暂时型②假象型-表
层弱化;③渐进型④反复型f中层弱化;⑤醒悟型⑥停⽌型
f深层弱化;
21. 物欲型动机犯罪:⼜称利欲型动机犯罪或贪利型动机犯
罪,指为了满⾜⾐、⾷、住、⾏等⽅⾯的物质需要,或者为了聚敛财富⽽引起的犯罪⾏为。

⼼理结构特征:⑴明显的利
⼰主义倾向;⑵畸形的享乐观;⑶膨胀的物质占有欲;⑷强烈的虚荣⼼;⑸意志薄弱;⑹不良⾏为习惯;⾏为特征:⑴
犯罪⾏为⼿段多样性;⑵作案⼿段技能性;⑶作案习惯顽固
性;
22. 主要的物欲型动机犯罪⼼理特征:㈠盗窃犯:⑴错误、消
极的认识特征;⑵恐惧与兴奋并存的情绪特征;⑶相对简单的动机组成;⑷熟练的盗窃技能;⑸不良的性格与习惯;(6)
薄弱的意志⼒;⑺严重的侥幸⼼理;㈡抢劫犯:⑴野蛮的英
雄观念;⑵暴躁、兴奋的性格;⑶复杂的动机特征;㈢诈骗犯:⑴⾼⾃我评价的认识特征;⑵虚伪性与狡猾性的个性倾向;⑶⾼冒险性的个性特征;⑷稳定的情绪特征;⑸形成⼀定的诈骗习惯;㈣贪污、受贿犯:⑴错误的社会⼼理;⑵复杂的动机冲突;⑶消极的职业⼈格特征;⑷职务优越感;㈤毒品犯:⑴吸毒者:①动机简单;②感性认识有余,理性认识不⾜;
③低级情感居主导地位;④⾃我控制能⼒差;⑤依赖性强;⑵毒品
犯:①追逐⾦钱动机;②淡薄法律意识;③侥幸⼼理强烈;④情绪不稳定;⑤意志具有两极性;⑥明显的内倾性性格;
23. 性欲型动机犯罪:⼜称性动机犯罪或淫乱型动机犯罪。

指以淫乐性动
机作为主要犯罪动机,以满⾜性欲为⽬的或以性⾏为为⼿段达到其他⽬的的犯罪⾏为,是⼀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侵害性权利、妨害家庭和社会秩序的犯罪。

只要包括:⑴强奸妇⼥罪;⑵奸淫幼⼥罪;⑶聚众淫乱罪;⑷其他侵犯公民⼈⾝权利的犯罪:如侮辱、猥亵妇⼥罪等;
24. 性欲型犯罪动机特征:①满⾜性欲;②侵犯的欲望;③报复;④出于
好奇、追求刺激的需要;
惯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并且已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
⼈。

27. 智能犯罪:指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为⼈借助⾼科技⼯具和先进技
术,实施的危害社会的犯罪⾏为。

28. 少年犯罪⼼理:罪责扩散⼼理;㈠⽣理发育与⼼理发展的
⽭盾:⑴精⼒过剩与缺乏⽀配能⼒的⽭盾;⑵好动好奇和认识⽔平低的⽭盾;⑶兴奋性⾼于⾃控能⼒差的⽭盾;⑷性机
能发育成熟与性道德观念形成较晚的⽭盾;㈡个性⼼理结构
内部的⽭盾;㈢社会化过程中⼼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盾;29. 少年犯罪动机特征:⑴易为外界诱因引起;⑵不稳定;(3)有强烈
的情感性和情绪型;⑷未被意识的特征⽐较显著;
30. 少年犯罪的⾏为特征:⑴模仿性和易受暗⽰性;⑵情境性;
⑶戏谑性;⑷冲动性;⑸反复性(⾃⾝不良习惯的作⽤、抵制⼒差和
⼈格发展不成熟,判断⼒薄弱);
31. ⼥性犯罪的⾏为特征:㈠冲动性;㈡从属性;㈢欺骗性;
㈣性⾊彩浓厚;
32. 团伙犯罪:⼜称为帮伙犯罪。

是⼀种以青少年犯罪⼈为主
体,以纠合性的松散结构为特征的违法犯罪群体的总称;㈠⼼理特征:⑴团伙意识的整合作⽤;⑵团伙情感的感染作⽤;⑶暗⽰与模仿的诱发作⽤;⑷权威与服从的统治作⽤;⑸依
附与安全的催化作⽤;㈡⾏为特征:⑴纠合性和交易性;⑵盲⽬性和冒险性;⑶野蛮型和残忍性;⑷腐蚀性和传染性;
33. 有组织犯罪:指以从事有计划的犯罪活动为宗旨,具有严
密、固定的犯罪组织,与正常的社会⽣活及理特征:⑴恶法律秩序相对抗的犯罪集团;㈠⼼性膨胀的⾦钱欲;⑵帮派思想与副⽂化氛
围;⑶严格的规范与等级观念;⑷相似的动机和强烈的归属意识;⑸互感性与互动性;㈡⾏为特征:⑴犯
罪计划的周密性;⑵犯罪类型的限定性;⑶犯罪活动的控制性;⑷犯罪⾏为的暴⼒性;
34. 变态⼼理:指⼈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理特征,以及⾏为表现超
出了正常范围,甚⾄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或控制能⼒。

35. 变态⼼理犯罪:指⾏为⼈在存在辨认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
意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或控制障碍(情感障碍、意志、意向和⾏为障碍)的情况下实施的有社会危害性的⾏为;
36. ⼈格障碍犯罪特点:⑴⼀般带有偶然性,作案前较少预谋,有的甚⾄
没有预谋;⑵违法⽬的不明显;⑶⾃我保护性差;
⑷作案类型多为攻击型、爆发型;⑸由于性格极其异常且顽
固,常进⾏持续性犯罪,⾏为习惯难以改变;⑹犯罪活动⼀般是单独进⾏;
37. 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⑴⼀般都是有预谋和有计划的,对侵害对象
有⼀定的选择性;⑵有⾃我保护能⼒,往往采取某些掩饰罪⾏和逃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