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武汉市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考试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武汉市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考试说明
语文
2017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以下简称语文学业考试)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
语文学业考试既要全面、准确地检测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也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提供重要依据。
一、命题依据与指导思想
(一)命题依据
语文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武汉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方案》的有关规定。
(二)指导思想
语文学业考试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真实、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推进语文学科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提供依据。
二、命题原则
1.公平性原则。
从武汉市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出发,考虑不同层
2
次、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的实际,客观、公正地评估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
2.科学性原则。
命题的内容和能力层级符合学生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并注意通过测试发掘学生的潜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整体性原则。
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充分反映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水平。
4、可操作性原则。
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不同测试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水平,关注试题在答问和评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试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
3
方面,具体呈现为以下考核目标及能力层级。
(一)考核目标及能力层级
语文学业考试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
4
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基础知识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识记并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3)规范使用标点符号。
(4)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阅读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重点考查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5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为浅易文言语段断句。
(3)理解古诗文名句的语意与情感。
(4)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质兼美的现代文,包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文本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3.鉴赏评价 D
6
(1)鉴赏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
(2)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4.探究 F
(1)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意蕴。
(2)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写作
规范、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叙述、状物、抒情、表达思想观点。
表达运用 E
(1)依据具体情境或题目要求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运用具体材料支撑自己在文中表达的题意。
作文考试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来评价。
内容从题意的表达和材料的支撑等方面评价。
表达从结构、思路、语言、书写等方面评价。
口语交际
依据具体情境要求,思考具体情境特征,恰当运用语言与人交流。
7
口语交际的考查可以有多种形式。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目前拟采用在纸笔测试中设置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用笔解答的考查形式。
表达运用 E
(1)交际情境中倾听、思考、应对的能力。
(2)交际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综合性学习
运用语文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内容是丰富、开放的,考查的形式也应是灵活多样的。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目前拟采用在纸笔测试中设计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和要求的试题进行考查。
1、分析综合 C
(1)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
(2)语文课程与其他领域的沟通。
(3)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
2、探究 F
(1)选择探究对象并进行有目的的调查研究。
(2)对探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并
8
得出结论。
(3)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恰当呈现探究结果。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语文学业考试采用纸笔闭卷测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由试题卷与答题卷组成,考生答题时,每题均在答题卷指定位置作答方有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采用网上阅卷方式,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
(二)试卷结构
试卷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30分),包
含“基础知识”、“阅读”等;第Ⅱ卷为非选择题(90分),包含“阅读”、
“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
“写作”等。
全卷采用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写作题等多种题型。
试卷满分120分。
基础知识与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约占20℅,阅读约占40℅,写作约占40℅。
难度系数为0.65左右。
五.题型示例
(一)基础知识
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
注音和字形有误
..的一组是
9
A.雾蔼.猝.然(cú)悬.虚入不敷.出(fū)
B.浩瀚.焦灼.(zhuó)荒谬.汗流浃.背(jiā)
C.浮躁.沮.丧(jǔ)窒.息望眼欲穿.(chuān)
D.耷.拉辗.转(zhǎn)羸.弱吹毛求疵.(cī)
[参考答案]A(蔼—霭猝cù悬—玄)
例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
..的.一组是A.褶.皱(zhě)晕.圈(yùn)坦荡如砥.(dǐ)大气磅礴.(bó)B.落寞.(mò)虬.枝(qiú)浪敛.波平(jiǎn)屏气凝神(píng)C.匮.乏(kuì)谦卑.(bēi)奄.奄.一息(yǎn)稍纵即逝.(shì)D.巉.岩(chán)嗥.叫(háo)钟灵毓.秀(yù)眼花缭.乱(liáo)[参考答案]B(敛 liǎn)
例3: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A.博击慰籍亭亭玉立鸦
10
雀无声
B.煞白张皇不可思议吹
毛求疵
C.慨叹玄虚自欺欺人流
连驻足
D.陶冶揣摩手不释卷前
瞻后顾
[参考答案]A(搏击慰藉)
例4: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内最恰当
...的一组词语是
如果我是,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我将吹起世间的尘埃。
如果我是,我将滋润人们的心田。
A.清风春雨阳光B.阳光春雨清风
C.阳光清风春雨D.清风阳光春雨
[参考答案]C
例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
...一项是()。
心灵的快乐是自足的。
如果你的心灵足够,即使身处最单调的环境,你仍能自得其乐。
如果你
11
的心灵足够高贵,即使遭遇最悲惨的灾难,你仍能。
这是一笔任何外力都夺不走的,是孟子所说的“人之安宅”,你可以借之安身立命。
A.丰富自强不息财富
B.富裕坚强不屈财富
C.富裕自强不息财宝
D.丰富坚强不屈财宝[参考答案] A
例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A.夏天的东湖,真是我们纳凉避暑、休闲游泳的好季节。
B.“武广高客”的通车使“早食热干面,午食叉烧包”不再是梦想。
C.能否坚持做好一件事,是我们在学业上取得成绩的关键。
D.通过这次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她变得热爱参加社会公益事业。
[参考答案]B(A搭配不当C表意不明D成分残缺)
例7: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句是
A.北半球的极寒天气,是工业化
12
进程破坏环境使全球变暖的结果。
B.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阿凡达》顺利登陆中国各大影院。
C.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各部门纷纷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D.奥运会徽“舞动的北京”凝重而浪漫,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思想与情怀。
[参考答案]C(语意不明)
例8: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昨日,光谷中心城的核心部分——“地下公共交通走廊及配套工程”全线开工。
B.重度污染天气期间,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尽量待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
C.一年来,习主席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态度”,在国际社会刮起一股“中国风”。
D.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交通拥堵、工作与生活功能区隔分明、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致暴雨内涝……
[参考答案] D(“不少问题”后的逗号使用不规范)
例9: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13
A.他问我为什么没有参加这次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生”书法比赛。
B.“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
”人群里有人说。
C.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D.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
[参考答案]D(“中学生、广西”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
例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B.他不得不认真思考企业的生产为什么会滑坡?怎样才能扩大产品的销路?
C.疼痛发作,他就采用“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书本、牙刷把……顶住疼痛的部位。
D.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参考答案]B(第1个问号应改为逗
14
号,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
例1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A.产生经费紧张的原因,一个是实在缺得多。
另一个是在经费使用效率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B.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人们总要用吃粽子、划龙舟等方式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C.学习贵在自觉。
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学习贵在刻苦。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D.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参考答案]B(A句句中的句号应改为逗号,C句分号应同句号换位,D 句“好一派”前的逗号应改为冒号)
例1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A.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査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
B.他独自走着,低着头,分不清
15
天上下的是雨,是雪,还是雪珠儿?
C.作文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
D. 写文章应力求“句无余字,篇无长语”。
(姜夔《白石诗说》)[参考答案]A(B句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C句句号应在引号外边,D 句括号应紧贴被注内容之后。
)
[解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部分考查内容定位在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检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情况。
内容涉及字音和字形、词语、句子、标点等方面。
题型为选择题。
字音和字形方面主要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汉字的能力。
例题考查的是字的读音和字形,形式有分有合。
考查识记能力。
词语方面主要考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或成语的能力。
例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词语的运用,设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合
16
理运用。
句子方面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例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标点符号方面主要考查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题选取了一些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考查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知识的了解情况及规范运用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例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小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①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②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
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
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
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17
③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
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
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
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
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
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
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④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
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
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
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二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⑤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
某些
18
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思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⑥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
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
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⑦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
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
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
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
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⑧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
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
19
跟轮椅亲密接触。
他对世界的观察
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
的句子。
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
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
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
他长期
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
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免疫系统在杀死病菌的同
时可能会误杀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
B.身体免疫系统在发动攻击时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
C.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常使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D.身体免疫系统虽然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但具有滞后的特点。
2.下列对“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为免疫包含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等因素。
B.行为免疫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失
20
败后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C.行为免疫能让人提早发现并远离病菌,从而减少疾病感染。
D.行为免疫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针对他人的歧视心理。
3.下列对“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形体和动作偏离常态的个体因被怀疑为病菌携带者往往被歧视。
B.一些人因害怕被病菌感染,很少与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
C.由于自己人可能携带更少的病菌,人们往往偏爱自己人。
D.因为对感染病菌的恐惧,一些人对陌生群体怀有敌意。
[参考答案]
1.(D “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是概括性的评价,文本有大量具体的内容来支撑这一概括性的评价语句,这就构成了四个选项的内容,每一选项的内容与文本的具体支撑内容相对应,但在转换表述中,D
21
项的表述显然歪曲了原文的语意。
身体免疫系统“具有滞后的特点”这是真实的,但“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却是无中生有的事,文本中没有这一信息,事实也不是这回事。
文中的语意是“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所以,如果能对D项的语意把握准确,就会发现其与文本语意的不一致。
)
2.B (“行为免疫”是本文最为重要的概念,本文用了相当的篇幅来表述“行为免疫”的含义,这其中有对其内涵的阐释,也有对其外延的表述,还有对其功能、影响等方面内容的交代。
本题围绕这一重要概念,从文本中选取具体信息,对这一概念做具体解说,以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认知能力。
B项的表述有正确的部分,如“行为免疫”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也有错误的部分,如“行为免疫”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失败后启动的”。
整合在一起,这一选项就是错误的。
)
3.C(“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一句是对本文重要
22
内容的概括表述。
文本中还有大量
内容是对这一内容的具体说明。
本题的选项来自于这些具体说明内容的概述。
那么,把握每一选项的概述内容与文本的具体说明的信息是否一致,就是回答本题的关键。
C 项表述的“自己人可能携带更少的病菌”显然与文本的具体说明信息不一致,原文表述的是“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的疾病转染给自己”,并不是说“自己人可能携带更少的病菌”。
)例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小题。
“公天悲剧”与雾霾政治学
李公明
“公地悲剧”是英国经济学家劳埃德最先提出的一个比喻,它描绘了中世纪英国的一个村庄,那里的“绿地”是公共财产,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在上面放牧他们的牲畜。
进入这块公地的自由是该村庄珍视
23
的一种价值。
只要每个人对公地的使用对其他所有人来说没有减少土地的效用,这种分享就会运作良好。
假设村民们受利润动机的驱使,并且没有法律限制,那么,放牧者就有最大的动机尽可能地增加他们的牲畜。
短期内,每增加一头牲口将会多产生一份个人收益,而其成本将由每一个人来负担。
但是,从长远来看,过度放牧必然导致绿地被毁坏。
人类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指出,“公地悲剧”的教训就是,由于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注定的,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是“公地悲剧”,而是“公天悲剧”,公共天空中的雾霾悲剧。
但它不再是比喻,
24
而是现实;与进入牧地相比,向天空排放更为方便,更不为人知。
“所有的人都向毁灭奔去”,不是未来情景,而是眼前现实。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放牧者”所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利益,而是以族群、民族、国家等名义,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突。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既与“发展”的愿望与权利有关,也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间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因素,同时更与不同国家的具体政治紧密相关。
正因为这样,在学术上产生了比一般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更为贴近生态污染真相的重要学科:生态政治学。
它站立在生态学和政治学的交叉点上,为了更真实地揭示隐藏在全球环境问题
25
中的真相和真正具有关键性影响的挑战,把自己的触角伸向生态与政治这两块同样敏感与迷雾重重的地带。
生态学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但是只有政治学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类活动的动机以及权利行使的真相;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生态政治学的核心课题就是研究国家统治集团如何在各种利益博弈之间作出决定,研究国家机器和政治意识的强大力量如何渗透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两难争议的所有方面。
从“生态政治学”这个特定的学科角度来看“公天悲剧”,雾霾中当然充满了政治的影子。
作为平民百姓,尤其是处于真正的信息公开仍然有待争取的处境中,我们无法
26
得知在环境治理的所有方面中,政治是如何发挥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影响。
但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身已经构成“雾霾政治学”的第一条重要原理。
曾经发生过有公民申请公开某类环境信息而被拒绝就是这条原理的事实脚注。
“从科学证据的评估,到处理这些证据的政策处方,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
”由此来看,“雾霾政治学”的第二重要原理和最重要的警语是:雾霾中到处都有政治的影子。
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雾霾?似乎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塞缪尔·P. 海斯写了一本专门研究美国的政治结构、政治博弈与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的专著,书名就叫《1945年以来的环境政治
27
史》。
它应该成为“雾霾政治学”的基本教材,它可以提醒人们,与雾霾做斗争首先要与人性与政治中的阴暗面作斗争。
1.下列对“公地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地悲剧”是一个比喻,经济学家借此来表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B.“公地悲剧”中的“公地”,指的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公共财产。
C.正是因为有“公地”的存在,才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
D.使用“公地”时,只要人人遵守不损害他人使用公地的效用,“悲剧”就不会发生。
2.下面对“公天悲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天悲剧”中的公共财产指的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天空。
B.本文所表述的“公天悲剧”,主要指的是当前雾霾污染极为严重的现实。
C.“公天悲剧”揭示的是一种公共利益与更大的公共利益的冲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