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检查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尖冲动——在心脏收缩时,心尖内侧的一部分(即左心室未被肺遮盖的部分)冲击心前区左前下方胸壁,引起局部向外冲动,称为心尖冲动。
2、负性心尖搏动——正常心脏收缩时,心尖冲动向外凸起而在心脏收缩时反而出现内陷者,称为负性心尖冲动。
3、震颤——震颤也称猫喘,是用手触知的一种微细的震动感,为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4、心包摩擦感——正常心包腔内有少量的液体,以润滑壁层和脏层的心包膜。
当心包膜发生炎症时,由于心包膜表面粗糙,在心脏冲动时两层粗糙的心包膜互相摩擦产生振动,传至胸壁,可在心前区触知一种连续性振动感,称为心包摩擦感。
5、主动脉型心脏——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血液回流至左心室,使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或高血压主动脉压力增高时,使左心室收缩期负荷增加,均导致左心室肥大,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致心腰成直角,使心浊音区呈靴形,称为靴形心脏,也称为主动脉型心脏。
6、二尖瓣型心脏——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所致左心房、右心室增大及肺动脉扩大,而导致心腰部饱满或膨出,使心脏浊音区的外形呈梨形,称为梨形心,故也叫二尖瓣型心脏。
7、心率——指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以第一心音为准)而称之。
8、窦性心律不齐——当窦性心律的周期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动时,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其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
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9、期前收缩——由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冲动,使心脏冲动提前发生者称为期前收缩。
10、二联律和三联律——当出现期前收缩时,若每隔一个正常心脏冲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
若每隔两个正常心脏冲动出现一个期前收缩,或每个正常心脏冲动后连续出现两个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
11、大炮音——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和心室的冲动各不相关,各自保持自己的节律,形成房室分离现象,当心房与心室偶合地同时收缩,即心房和心室收缩同时发生,则第一心音极响亮,通常称为大炮音。
12、钟摆律——当第一心音失去其原有的特征而与第二心音相似时,并同时伴有心搏加速,舒张期与收缩期的时间又几乎
相等时,此时心音极似钟摆声,称为钟摆律。
13、胎心律——当钟摆律伴有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在120次以上时,酷似胎儿心音,称为胎心律。
14、心音分裂——如左右两侧心室活动较正常不同步的时距明显加大,第一、第二心音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的时距延长,则听诊出现一个心音分成两个部分的现象,称为心音分裂。
15、额外心音——在原有两个心音之外,又出现一个额外的附加心音,称为额外心音。
如喷射音、奔马律、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及心包叩击音等。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由于左室乳头肌、腱索松弛延长,在收缩中期被骤然拉紧,或二尖瓣后叶脱垂翻转入左心房,腱索瓣膜发生振动产生喀喇音。
并由于瓣膜脱垂致关闭不全,产生收缩晚期杂音。
此种收缩期喀喇音伴收缩晚期杂音一起,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也称为Barlow综合征。
17、奔马律——这个额外附加音出现在第二心音之后,与原有的第一、二心音共同组成的韵律,犹如马奔驰时的蹄声称为奔马律。
18、舒张期奔马律——也称为室性奔马律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是加强的病理性第三心音与第一、二心音共同组的三律,多出现在心卑加快,每分钟在100次以上时。
19、收缩期前奔马律——也称为房性奔马律或病理性心音。
它是由心房收缩的声音和第一、二心音共同组成的三音心律,多出现在心率加快,每分钟在100次以上时。
20、二尖瓣开放拍击音——亦称开瓣音。
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心室舒张早期,血液自左心房迅猛流入左心室,房室瓣开放突然停止而产生振动,于是在第二心音之后出现一个清脆、音调较高的附加音,称为二尖瓣开放拍击音。
21、心包叩击音——见于缩窄性心包炎,是由于心包缩窄,限制了心室的舒张,在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阶段受到阻碍而被迫骤然停止使心室壁振动而产生的一种声音,称为心包叩击音。
22、心脏杂音——心脏杂音是在心音以外出现的具有不同频率、强度不同、持续时间较长的夹杂声音,称为心脏杂音。
23、心包摩擦音——心包炎时,由于纤维蛋白渗出使心包壁层与脏层变为粗糙,在心脏舒缩过程中两层粗糙的心包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包摩擦音。
24、肝颈静脉回流征——用手按压右上腹部肿大的肝脏时,可见颈静脉充盈更为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若颈静
脉不充盈则为阴性。
阳性是右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征象之一。
25、毛细血管搏动征——用手指轻压病人指甲床末端,或以干净玻片轻压其口唇粘膜,如见到红、白交替的节律性微血管搏动现象,称为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
26、水冲脉——由于脉压增大,致脉搏骤起骤降,急促而有力,称为水冲脉。
亦称为陷落脉、速脉或Corrigan脉。
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及动脉导管未闭。
27、交替脉——27.交替脉:交替脉是一种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多因心肌损害,心室收缩强弱交替所致。
见于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
28、重脉搏——正常脉搏波形在其下降期中有一重复上升的脉搏,较第一个波低,不能触及,仅能用脉波计描出。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此波增高可触及,即称为重搏脉。
29、奇脉——正常人在呼吸时,脉搏的大小多无改变,或仅有轻度改变。
在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或消失,而呼气终末时增强的现象,称为奇脉。
30、枪击音——在脉压增大时,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及股动脉处可听到“Ta—Ta”音,称为枪击音。
亦称射弹音。
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1、Duroziez双重杂音——31.Duroziez双重杂音;当听到枪击音时,如稍加压力,则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双重杂音,称为Duroziez双重杂音。
也是由于脉压增大所致,除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亦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高热患者。
32、心功能不全——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心脏储备能力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使心排出量低于适应机体需要的水平时,即使在一般体力劳动,甚或休息时也不能维持有效的循环,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即称为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
填空题
5、正常人心尖冲动的中央在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0.5—1.0cm 处,其冲动范围的直径约为 2.0—2.5cm。
6、观察心尖冲动时,需注意其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频率的改变。
7、心尖冲动位置的改变,在生理条件下,左侧卧位时,心尖冲动可向左移约 2—3 cm;右侧卧位时,可向右移位约 1.0—
2.5 cm;矮胖体型及妊娠者心尖冲动可向上移至第 4 肋间;瘦长体型者心尖冲动可向下移至第 6 肋间。
8、引起心尖冲动移位的病理因素:左心室肥大时心尖冲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肥大时心尖冲动向(左)移位;右侧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心尖冲动移向(健侧);肺不张、粘连性胸膜炎,心尖冲动移向(患侧);可使心尖冲动位置上移的腹部疾病有(大量腹水)及(腹腔内大肿瘤)。
9、右心室肥大时,心尖冲动在第( 3—4 )肋间隙;肺动脉扩张时,冲动位于第( 2—3 )肋间隙。
10、剑突下冲动,见于肺气肿或(肺气肿)伴有(右心室)肥大时,亦可有(主动脉腹部)冲动所致。
11、心脏触诊检查,通常以(全手掌)、(手掌尺侧)或(指腹)触诊法进行。
12、心包摩擦感临床上多在胸骨左缘第( 4 )肋间处易触及,因心脏在此处不被(肺)所遮盖,且接近胸壁。
13、胸骨右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主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肺动脉瓣狭窄);胸骨左缘第3、4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提示(室间隔缺损);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为(二尖瓣狭窄);而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触及连续性震颤为(动脉导管未闭)。
14、心脏触诊时,如能触及震颤则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
15、按心脏震颤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三种。
16、心脏叩诊时,可嘱咐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平静(呼吸),叩诊时用(间接)叩诊法。
17、正常成人左锁骨中线志前正中线的距离为( 8—10 )cm。
18、位于第1、2肋间隙水中的胸骨部分的浊音区,一般称为(心底)部浊音区,相当于(大血管)在胸壁上的投影区,主动脉结与左心缘间的轻度凹陷部分称为(心腰)部。
19、左心房与肺动脉扩大时,可使心腰部(饱满)或(膨出),使心脏浊音区的外形呈(梨形)。
20、心底部浊音区扩大,可见于(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及(心包腔大量积液)。
21、腹腔大量积液和巨大肿瘤及妊娠末期等均可使(膈)上升,心脏呈(横)位,心脏的(左)、(右)界均(扩大)。
22、心脏听诊的内容包括(心律)、(心率)、(心音)、(额外心音)、(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23、正常成人心率为( 60—100 )/min,大多数为( 60—80 )
/ min,3
岁以下的小儿常在( 100 )/min,以上;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 100 )/min,但一般不超过( 160 )/min,或婴幼儿超过( 150 )/min者,称为(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 60 )/min,一般不低于( 40 )/min者,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24、正常成人心跳的节律是(规整)的,但在正常青年及儿童可有(窦性心律不齐),其发生与(呼吸)周期有关,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
25、第一心音的形成,主要由(二尖瓣)和(三尖瓣)骤然(关闭)的振动所致;第二心音的形成,主要由(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骤然(关闭)的振动所致。
26、第一心音的改变,取决于心室肌(收缩力)的(强弱)、心室的(充盈度)及瓣膜的(弹性)与(位置)。
27、第二心音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的压力及(半月瓣)的情况。
28、肺动脉喷射音,在胸骨左缘第( 2—3 )肋间隙听诊最响,不向(心尖部)传导,呼气时(增强),而吸气时(减弱)或(消失)
29、主动脉喷射音,在胸骨右缘第( 2—3 )肋间隙听诊最响,可向(心尖部)传导,不随(呼吸)时相发生改变。
30、典型的隆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狭窄)的特征性杂音;叹气样杂音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性杂音;机器样杂音主要见于(动脉导管未闭);乐音样杂音常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特征。
31、心脏杂音的形态一般可分为(一贯)型、(递减)型、(递增)型、(递增—递减)型、(菱)型、(不成)型和(乐音)样等。
32、一般情况下,二级以下的收缩期杂音多为(功能性),三级以上者多为(器质性)。
33、改变体位可使某些心音或杂音增强或减弱,如第二心音分裂于(仰卧位)时明显;第三心音则于(左侧卧位)时明显;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在(左侧卧位)时更明显;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在(坐位)上身稍向(前)倾,深(呼气)屏住呼吸时更易听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则在(仰卧位)深(吸气)时较清楚。
34、屏住呼吸,心包摩擦音(仍可听到),胸膜摩擦音(消失)。
35、正常成人血压(﹤18.6/12.0 kPa 或﹤140/90 mmHg ),脉压
为(4.0—5.3 kPa或30—40 mmHg ),左右上肢血压相差( 1.3—2.6kPa或10—20 mmHg)。
36、正常人晨起时血压(较低),晚上血压(较高),热环境血压(可下降),而在寒冷环境中血压(上升)。
37、血压低于(12.0/8.0 kPa )者,称为低血压。
问答题(心血管检查)
1、心脏视诊包括哪些内容?
(1)心前区有无隆起;(2)心尖冲动位置与范围;(3)心尖冲动的强弱。
2、心前区隆起见于何种疾病?
主要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或在儿童时期即患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的患者;成人有大量心包腔积液时。
3、正常心尖冲动的位置在何处?其冲动范围有多大?
正常人心尖冲动的中央,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0.5~1.Ocm处,其冲动范围的直径约为2.0—2.5cm。
4、在临床上,心尖冲动移位常见的病理因素有哪些?
心脏疾病,左心室肥大时,心尖冲动向左下移位;右心室肥大时,心尖冲动向左移位;先天性右位心时,心尖冲动位于右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胸部疾病:胸壁积液或气胸时,心尖冲动移向健侧;肺不张、胸膜粘连增厚时,心尖冲动移向患侧。
腹部疾病:大量腹水或腹腔内巨大肿瘤可使心尖冲动位置上移。
5、在临床上,心尖冲动移位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在生理条件下,体位、体型、年龄、呼吸等对心尖冲动的位置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卧位时,心尖冲动可因膈位置较坐位时高而稍上移;左侧卧位时,心尖冲动可向左移位约2~3cm;右侧卧位时,可向右移约 1.0~2.5cm:小儿、矮胖体型及妊娠,心脏常呈横位,心尖冲动可向上外方移位,甚至移到第4肋间隙,瘦长体型者心脏呈垂直位,心尖冲动可向下移至第6肋间隙;深吸气时,由于膈下降,心尖冲动可向下移至第6肋间隙,而深呼气时,由于膈上升,则心尖冲动可上移。
6、心尖冲动增强、减弱和冲动范围扩大各见于何种情况?
胸壁厚或肋间隙窄者,心尖冲动弱且范围小,胸壁薄或肋间隙宽者,心尖冲动强且范围大,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心尖冲动增
强。
7、如何鉴别肺气肿伴右心室肥厚或腹主动脉引起的剑突下冲动?肺气肿伴有右心室肥厚或腹主动脉均可引起剑突下冲动,两者的区别是:深吸气时,前者冲动增强,后者减弱;也可用2、3个手指从患者剑突下压向后上方,如为右心室冲动则冲击手指末端,而腹主动脉冲动则冲击手指的掌面。
8、心脏触诊包括哪些内容?
心脏触诊内容包括:心尖冲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9、心脏震颤是怎样产生的?有何临床意义?
原因是:血液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所产生湍流场(旋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并传至胸壁所致。
临床意义是:如能触及震颤则肯定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多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血管病及心脏瓣膜狭窄。
10、心脏震颤常见于何种疾病?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及疾病的关系如何?
常见于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等。
按震颤出现的时期可分为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震颤三种,其发生时间、部位与疾病的关系如下表:心脏各种震颤的临床意义
时期部位疾病
收缩期胸骨右缘第2肋间主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2肋间肺动脉瓣狭窄
胸骨左缘第3、4肋间室、间隔缺损
舒张期心尖部二尖瓣狭窄
连续性胸骨左缘第2肋间及其附近动脉导管未闭
11、心包摩擦感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特点:(1)胸骨左侧第4肋间处较易触及;(2)收缩期及舒张期均可触及,但以收缩期较明显;(3)坐位或在深呼气末更易触及;(4)心包积液量多时,摩擦感即消失。
临床意义:凡能触及心包摩擦感者均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它是心包炎的重要体征之一。
12、怎样进行心脏浊音界的叩诊检查?
心脏叩诊时应注意:
(1)沿肋间先右后左(亦可先左后右),由外向内,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尽量轻叩;
(2)坐位叩诊时,左手中指最好与所测的心脏边缘平行,卧位时可与肋间平行;
(3)叩诊心脏右界时,自肝脏浊音界的上一肋间开始,依次按肋间上移至第二肋间为止;叩诊,心脏左界时,则在心尖冲动的肋间开始,从心尖冲动外2~3cm处由外向内进行,待确定心界后,再依次上移至第2肋·间为止;
(4)每一肋间叩诊由清音变为浊音时,用笔划一记号,全部叩诊完毕时,再分别测量左右各肋间之浊音距前正中线的距离。
测量时须用硬尺平放于胸骨上,不能用软尺沿胸廓曲线测量。
13、何谓心脏相对浊音界与绝对浊音界?正常心脏浊音界的大小?
心脏被肺覆盖部分的叩诊音呈浊音,称为相对浊音界。
心脏不被肺覆盖部分的叩诊音呈浊音,称为绝对浊音界。
反映心脏的实际大小和形状,是指相对浊音界。
正常人心脏左右相对浊音界与前正中线的平均距离如下图。
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
右(cra) 肋间左(cra)
2~3 2 2~3
2~3 3 3.5~4.5 3~4 4 5~6
5 7—9
正常成人左锁骨中线至前正线的距离为8~10cm。
14、心界的各部由何部分组成?
心右界自右侧第1肋间向下,首先为上腔静脉,接着为升主动脉,自第3肋骨上缘呈钝角斜向外下,相当于右心房,心左界于第2肋间处相当于肺动脉段,向下则心界延向左下方为左心房的心耳部,再下则为左心室;心下界除心尖部分为左心室外,均由右心室组成;心上界相当于左侧第3肋骨前端下缘水平。
主动脉结与左心缘间的轻度凹陷部分称为心腰
部。
15、心脏浊音界增大与缩小,临床上常见于何种情况?
心脏浊音界增大:
(1)心脏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性心脏病;
(2)心脏浊音界向左扩大,常见于二尖瓣狭窄、肺源性心脏病等所致的右心室扩大;
(3)心腰部浊音界向左扩大,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动脉段及左心房扩大;
(4)心底部浊音界扩大,常见于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大量心包积液等;
(5)双侧心浊音界扩大,常见于全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心肌病及心包腔积液等。
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常见于肺气肿、左侧气胸、心包积气及大量左胸腔积液等。
右位心时,左侧叩不出心脏浊音界,而在右侧可以叩出。
16、心脏听诊包括哪些内容?
心脏听诊内容包括:(1)心率;(2)心律;(3)心音(有无增强或减弱);(4)有无额外心音;(5)有无心脏杂音;(6)有无心包摩擦音等。
17、试述心脏听诊的顺序与部位?
二尖瓣听诊区:正常在心尖部,亦即心尖冲动最明显处。
肺动脉瓣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处。
主动脉瓣听诊区: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处,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在此处最响。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舒张期杂音在此处最响。
三尖瓣听诊区:在胸骨体下端近剑突稍偏右或稍偏左处。
18、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是如何产生的?两者如何区别?
(1)第一心音;主要由二、三尖瓣骤然关闭的振动所致。
此外,心室肌收缩、心房收缩的终末部分、半月瓣开放以及血流冲入大血管等所产生的振动,均参与第一心音形成。
(2)第二心音:主要由主、肺动脉瓣关闭的振动所致。
此外,心室肌的弛张、大血管内血流以及二、三尖瓣开放等所产生
的振动,亦参与第二心音的形成。
(3)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区别:(1)第一心音低、长、心尖部最响;第二心音高、短、心底部最响。
(2)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间隔较短;第二心音与下一心动周期第一心音间的间隔较长。
<3)与心尖冲动同时出现的为第一心音;第二心音则出现于心尖冲动之后。
19、决定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强弱有哪些因素?
决定第一心音强弱的因素是:取决于心室肌收缩力的强弱、心室的充盈程度及瓣膜的弹性与位置。
决定第二心音强弱的因素是:主要取决干主动脉与肺动脉内压力及半月瓣的情况。
20、第一心音增强或减弱,临床上各见于哪些情况?为何二尖瓣狭窄时第一心音增强?
(1)第一心音增强: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二尖瓣狭窄、左心室肥大、期前收缩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
(2)第一心音减弱:常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死、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3)二尖瓣狭窄时第一心音增强的原因:二尖瓣狭窄时,舒张期左心房流入左心室血液受阻,左心室充盈度减,舒张晚期二尖瓣位置较低,收缩期相对缩短,于是左心室内压力迅速上升,致使低位的二尖瓣突然紧张并关闭所致,因而第一心音亢进。
21、第二心音增强或减弱,在临床上常见于何种情况?
(1)第二心音增强:
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增高,主动脉瓣关闭有力所致,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硬化等。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是由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关闭有力所致,常见于二尖瓣狭窄、左心功能不全及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等。
(2)第二心音减弱:
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是由于主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主要见于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是由于肺动脉内压力降低所致,主要见于肺动脉瓣狭窄。
22、第二心音分裂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凡是由于主、肺动脉瓣的关闭时间明显不同步(超过0.035s),即可产生第二心音分裂。
在正常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听到,尤以深吸气末明显,因胸腔负压增加,右心回心血量增多,右心室排空时间延长,使肺动脉瓣关闭时间更落后于主动脉瓣关闭时间所致。
在病理情况下几引起一侧心室排血量过多或排血时间延长时,均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如二尖瓣狭窄或房间隔缺损时,因常伴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排血时间延长致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所致。
亦可见于右束支传导阻滞、动脉导管未闭、原发性肺动脉扩张等。
第二心音分裂受呼吸影响较大,吸气时较清楚是其特点(逆分裂时呼气末清楚),部位以肺动脉瓣听诊区最响。
23、第三心音是怎样产生的?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此音是在心室舒张早期,血液自心房急速流入心室,使心室壁(包括乳头肌和腱索)产生振动所致。
在部分正常儿童及青少年可听到,通常在心尖部或其内上方听得较清楚,左侧卧位、呼气末、或运动后心跳加快又逐渐减慢时更为清晰增加腹压或抬高下肢可使第三心音增强。
24、收缩期额外心音如何产生?有何临床意义?
收缩期额外心音,可发生在早、中、晚各个阶段。
(])收缩早期额外音,又称为收缩早期喀喇音或喷射性喀喇音,临床上又将此分为两种类型,即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及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
肺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这是由于肺动脉明显扩张及肺动脉压明显增高所致;见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轻度或中度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等。
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是由于主动脉明显扩张及主动脉压明显增高引起。
见于主动脉扩张、高血压、主动脉缩窄等。
(2)收缩中、晚期喀喇音,该音出现在第一心音之后0.08s以内者,称为收缩中期喀喇音;在0,08s以上者,称为收缩晚期喀喇音。
该喀喇音主要是由于某些腱索、乳头肌或瓣膜有功能的或解剖的异常,在收缩中骤然被拉紧的振动所产生的。
见于特发性二尖瓣脱垂、缺血性心脏病(乳头肌功能不全)、肥厚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等。
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收缩晚期杂音一起,目前多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证实喀喇音来自二尖瓣的粘液变性,其中半数以上病例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但在其他一些疾病中也可听到,如在一个健康人发现孤立的、无症状的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