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钱塘湖春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
钱塘湖又名西湖,说到西湖,我们自然想起苏轼的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苏轼笔下的西湖怎样都是美的,那么,在白居易的笔下西湖又是怎样一种美景呢?今天,我们来走进白居易,欣赏这首《钱塘湖春行》。

二、关于作者,关于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特点是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

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到西湖游玩时写的。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正是因为白居易曾经担任过杭州刺史,所以他可以说是在歌咏西湖的诗人中,最熟悉西湖,也与西湖最有感情的诗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正字音。

找出韵脚,看押什么韵?
2、齐读,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提示:诗人是骑马游西湖,诗中并没有清楚地交代具体路线,但根据诗的内容可以判断出来)孤山寺北,湖东的白沙堤
或首尾两联交代行踪,紧扣一个“行”字,从孤山写起,到白沙堤终!
3、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四、鉴赏诗文
刚刚我们找出的是诗的线索,接下来就让我们逐句的学习这首诗。

1、首先来看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问:“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持平。

)
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
提醒同学们看书下注释
所以,诗的首联写了湖上春水初涨,天上白云重重,水色天光,一片迷茫的景象,勾勒出西湖早春的大致轮廓。

2、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就是全诗的重点,这两联扣住了一个“春”字。

一般来说,描写春天应离不了花草,小鸟,就一点来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它又有它的高明之处,即紧紧扣住了初春特征。

那作者到底是怎样描写出初春的特征的呢,这里我们用“剥而复加”的方法,来赏析诗句,即先把诗句的修饰语剥下来,剩下句子的主干,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诗歌赏析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颔联,颔联的主干是什么?
莺争树----------------燕啄泥
“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那我们接下来看第二层。

加了个“暖”字,暖树是什么?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他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下半句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到了第三层:加了个“早”字和“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

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

他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了。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好~那么第四层:加了个“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所以这两个词,可以说准确的把握住初春的特征。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经过这么四层分析下来,初春景色也就跃然纸上。

所以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来学习诗句,使我们更容易体会到诗句的意境。

3、指导学生用“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欣赏颈联:
(特别说明: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 -------------------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花迷人眼,草没马蹄”也是两个主谓结构,是一般的陈述。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人想到朱自清《春》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

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马蹄踏在录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汁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第二层:加了个“渐欲”加了个“才能”用词更是精确,那野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迎风盛开,“渐欲”使人想起不久以后姹紫嫣红一片,岂不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还来不及长得太深,不久过后,草长莺飞,那一片西湖早春的醉人春色,定会叫人流连忘返。

颔联、颈联处处(意象)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可谓“有情”!
4、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都说这联直抒胸臆,那个词能够体现呢??(最爱)“不足”
那白沙堤里有着别样的情趣,使人流连往返呀!
这情中又含景,可见,使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5、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五、教师总结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写到湖东、白堤为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于鸟语花香。

最后,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六、作业
1、完成大册子中学过的部分
2、背诵这首诗,明天检查
3、把这首七言律师改写成一篇游记,以《游西湖》为题,不少于400字。

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比较新颖的“剥而附加”的学习方法来鉴赏分析古诗歌,这首《钱塘湖春行》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比较适合运用这种方式。

首先师生共同运用“剥而附加”的方式品鉴诗歌第颔联,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完成诗歌颈联的赏析。

学生的分析还是基本到位的,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古诗歌的教学,一定要加强朗读,本节课,对诗歌的朗读太少,而最后要求学生背诵就有困难了。

教师没注重师生的互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