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蛇形象的衍变看妖爱的命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白蛇形象的演变看妖与爱的命题
学员:徐丽平
摘要:妖与爱的题材在我国民间故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基本都是人与妖之间的爱情故事,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讲述的就是典型关于人妖恋的故事。

《白蛇传》描写的是人与蛇妖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经过历代人们的口耳相传,《白蛇传》的故事不断发展,白娘子的形象也不断丰富演变,由最初的凶残邪恶的纯粹的妖演变为美丽善良、温柔贤惠、忠情忠义的充满人性的妖。

随着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妖的爱也由最初的原始情欲之爱演变为凄美的人间真爱。

反映了人们对人妖恋的看法的变化及不同时期的爱情理想。

目录:
前言
一、早期的传说中,白娘子是凶残邪恶、害人性命的蛇妖。

妖的爱只是情欲之爱。

二、妖有了人性,有人间的爱,人们在这里通过妖表达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

但意识深处仍认为妖是邪恶的,所以这里妖的爱是源于“春心荡漾”,仍被冠上“淫秽”的色彩。

三、妖的形象已经完全人性化,甚至被美化的近于“仙”的形象。

妖的爱也升华为人的爱。

但理智上排斥这种异类的爱。

此时的妖与人的爱只是一种感情上的对美丽爱情的幻想。

结论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前言:在我国古代,民间流传着大量的爱情传奇故事,而人与妖的故事则是数不胜数的,人与妖的爱比起人与人的爱似乎更添了一股神奇的色彩,而与人神之恋相比似乎又多了一丝世俗之气。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如〈〈西京杂记〉〉、〈〈聊斋志异〉〉等书中就记载了大量的有关人与妖的故事。

当然,其中的故事并非都是爱情绝唱,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对人妖与爱的看法亦在不断变化。

我国四大民间传奇中的〈〈白蛇传〉〉即是经过人们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不断发展演变,才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人、妖之间的凄美爱情传说,白蛇形象也不断得到丰富,逐步升华为善良、忠情忠义的白娘娘。

从这个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视到不同时期的妖与爱。

《白蛇传》作为人、妖恋的经典,并不是由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代
又一代人集体思想智慧的结晶。

白蛇传说的主要情节及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白蛇形象就由最初的害人的蛇妖发展为我们现在所熟知善良的义蛇。

其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个过程也反映了人们对妖与情爱的态度的变化。

一、早期的传说中,白娘子是凶残邪恶、害人性命的蛇妖。

妖的爱只是情欲之爱。

早期记载白蛇故事的唐传奇〈〈白蛇记〉〉中就记载了蛇妖害人的故事。

小说里记述了一个叫李黄的公子在长安东市偶遇一“绰约有绝代之色”的白衣少妇,因贪恋其美色,与其“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①,最后化为一股血水。

家人大惊,急忙去寻找白衣女子,但已
人去楼空,问周围的人,答曰:“住住有巨白蛇在树下,便无别物,姓袁者,盖以空园为姓耳。

”②原来白衣少妇为“蛇妖”所变。

另外还记述了一个李绾的公子只闻了一阵蛇妖幻化的女子身上的异香便头疼脑裂而死。

这两则故事中所记述的白蛇都是凶残成性的,没有丝毫的“人性”,妖就是妖。

而故事中男子也因贪恋美色而殒命。

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也记载了蛇精吃人心的故事。

这三个故事中都描述了白蛇幻化成美丽的白衣女子,凭借绝色容姿色诱人间男子,最后取其性命。

这三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人与妖的爱只不过是贪恋美色的情欲之爱,《白蛇记》中李黄先是借钱给白白衣女子,然后到她家取钱,又帮她还三十千负债,而后与白衣女子“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

李黄为什么要借钱给她,又帮她还钱?因为白衣女子有“绝代之色”“凝质皎若,辞气闲雅,神仙不殊”,③显然李黄是贪恋白衣女子的美色。

而李绾亦是因为见人家艳丽即“不知检束,即随之”。

《西湖三塔记》中,奚宣赞因见那白衣夫人生得如花似玉,便心神荡漾,与人做了半月夫妻。

当然这些自然是白蛇幻化成美女有心诱惑的,人贪恋蛇妖的美色。

那么早期的白娘子形象为何如此邪恶呢?这与当时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关。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儒学占统治地位,儒学宣扬禁欲主义,认为人一旦沉迷于美色,小则危害自己,大则祸国殃民,古就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们不再信任他而最终亡国的故事。

所以人们认为美色、情欲是丑陋的、邪恶的,但同时又深受其诱惑,无法控制自己,所以对情欲是既爱又惧。

另外,在封建社会里是以男权为主的,把这种自己喜欢的而同时又认
为是可耻的行为归罪与受外界诱惑。

所以,在早期的白蛇传说里,白娘子被描写成利用绝色之姿诱惑人间男子的淫秽形象。

之所以又写其美丽外表下的凶残邪恶,一是因为人们对妖的不接受和恐惧;二是,人们想借白娘子凶残邪恶的形象警戒人们远离情欲,不可贪恋美色。

早期关于妖的故事多是对些奇怪诡异之事的描写,人们不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感觉惧怕,因而怀疑是妖怪作祟,更加深了对妖的恐惧。

早期关于人与妖的故事除了《白蛇记》中记载的,还有很多,如《阿紫》、《李参军》、《刘甲》、《杨伯成》等,都是妖变成人形蛊惑人的故事,其中《刘甲》和《杨伯成》记载的是狐妖变成男子魅惑女子的故事。

这些故事描述虽没有〈〈白蛇记〉〉中来的恐怖,但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差不多的,妖的形象也都是以轻佻、淫荡为主。

因此在早期的妖的爱多是指情欲之爱。

二、妖有了人性,有人间的爱,人们在这里通过妖表达对自由平等爱情的追求。

但意识深处仍认为妖是邪恶的,所以这里妖的爱是源于“春心荡漾”,仍被冠上“淫秽”的色彩。

明末白蛇传说中的白娘子,不再是只有情欲之爱,害人性命的纯粹的妖了,而是个有人性的忠于爱情的妖。

虽然此时的白娘子有了人性,但妖气并未脱尽,所以这时的白娘子看起来颇具叛逆性,因此她不但有了人间的情,同时还积极主动追求并维护自己的婚姻爱情。

这时的人妖之爱,已基本是人间的爱了,只是因为白娘子是妖,所以在这场人妖恋中白娘子处有于比较强势的位置,与当时社会里的人与人之爱中男女地位是相反的。

在这时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明末人
们妖与爱的看法的改变,他们认为妖也有爱,但同时也怀疑这种爱,在意识的深处还是有点排斥的,所以白娘子爱上许宣只是因为“春心荡漾,按纳不住”,而白娘子最终也被永镇在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以明末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代表。

冯版的白蛇传奇已包含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基本故事情节,此后有关白蛇故事的作品,基本都以这个话本的情节为根据。

这里的白蛇形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白蛇已不再像前文所言的只是个害人的妖,情欲的化身了。

在冯版的白蛇故事里,白娘子已经颇为人性化了,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反叛性。

白娘子第三次见许宣,便对许宣表白:“奴家亡了丈夫,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缘,一见便蒙错爱!正是你有心,我有意。

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却是不好?”④从这段话里我们首先得到的信息是,白娘子的丈夫死了,当然这是白娘子骗许宣的,但许宣是相信的,所以以这样的身份与许宣成婚属寡妇再嫁,这在崇尚从一而终,讲求贞洁的封建社会里是个大胆的举动,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挑战;其次,我们得知是白娘子向许宣求的婚,是女方主动,我们可以看出白娘子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而这在封建男权社会,以男人为主的社会里亦是一种颠覆。

当然,因为白娘子是妖,所以她不受人间的伦理道德的束缚,所以赋予了她这样大胆的、非比常人的举动。

人们正是要通过白娘子妖的这个形象反映在现实中被压抑的真实愿望,通过妖的形象来表达对婚姻爱情的自主追求和婚姻爱情中的平等。

除了开始时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外,在他们的婚姻中,白娘子还
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婚姻爱情。

故事中,白娘子与许宣成婚后,许宣遇到一个道士,说白娘子是蛇妖,给灵符给他除妖,结果白娘子与他理论,反被白娘子吊了起来。

再有她和小青到金山寺寻许宣。

这两段虽说明了白娘子妖性未除,但从侧面来看,她这么做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她与许宣的婚姻能够稳定发展下去。

从她积极维护自己的婚姻爱情来看,她也是忠于这段爱情的,否则她也不会与道士和法海相斗,也不会三番两次地追寻许宣了。

白娘子虽忠于爱情,但在他们的婚姻爱情中她并不是完全委曲求全的,有时对许宣言语威胁。

其中有一段是许宣从金山寺归来后知到白娘子是蛇妖,跪地乞求白娘子饶他性命,白娘子圆睁怪眼道:“……我如今实对你说,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与非命!”。

⑤这一段里可以看出白娘子妖性未脱,但正是因为她妖性未脱才能说出这翻话来,因为她是妖所以丝毫不顾忌人间的“礼”、“法”,也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爱情的平等的渴求。

对待爱情上,白娘子自主追求爱情,也忠于爱情。

在这场人妖恋中,从几个主要情节来看,白娘子是处于强势的位置的,白娘子主动追求许宣、白娘子积极维护婚姻的稳定,一直是白娘子积极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与之相比,许宣就显得懦弱无能了。

故事的结局让人尤其同情白娘子,直觉得她是所爱非人。

不管白娘子是否爱错了人,在冯版的白蛇传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主追求爱情、忠于爱情,大胆、叛逆的白娘子形象。

人们亦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妖的形象来反映对自由平等的爱情的愿望。

在这里人们在白娘子的形象里寄予了自己的爱情愿
望,在感情上他们希望白娘子宽容的、忠于爱情的,认为妖也有人间的爱,但在理智上,在意识深处认为妖始终妖,脱不了邪气,所以一方面写白娘子的忠于爱情,一方面又写她的爱始于“春心荡漾”,还是把妖的爱归于“淫”。

三、妖的形象已经完全人性化,甚至被美化的近于“仙”的形象。

妖的爱也升华为人的爱。

但理智上排斥这种异类的爱。

此时的妖与人的爱只是一种感情上的对美丽爱情的幻想。

《白蛇传》发展的第三阶段以清方成培的《雷峰塔》为代表。

在方本中白娘子的形象被进一步地美化,此时的白娘子温柔贤惠、美丽善良、忠情忠义、擅于持家,可以说是完美女人的典范,唯一与人不同的地方是,她有法术,但每次施展法术都是为了许宣,所以不但不显得恐怖,反而更觉得她完美,不像妖反而像仙。

方本里的白娘子让人觉得特人性化的地方是她对许宣的情感的真切,如《求草》一出中,为救许宣性命到南极仙翁那里盗取仙草,差点丢了自己的性命。

如果不是真爱许宣是不可能不顾自己安危而去救他的。

另外第二十一出中开场的唱词是“为情浓,谁料将他葬送。

忆别心儿痛,泪珠涌。

踏遍苍苔,划遍栏杆,天际秋云拥”。

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白娘子对许宣的爱与人间女子没什么两样,想到丈夫被配镇江,与丈夫失散了,觉得心痛,眼泪都流出来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白娘子对许宣情感的真切,看到了白娘子的人性。

其实这个故事里更让我们觉的这更像是人与人的爱的地方是白娘子怀孕生子了,与前几种白蛇故事里的只是贪欢的情欲之爱不一样,这里跟人的爱情一样,该有的都有了,结婚
生子。

一个人能做到的白娘子都做到了,人不能做到的她也做到了,所以这里的白娘子的形象已经是非常的完美了。

那么既然白娘子这么完美,对许宣又是那样的有情有义,为什么许宣一知道白娘子是妖就立刻抛弃夫妻恩情,辜负了白娘子呢?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是因为许宣害怕,害怕白娘子会害她,这种害怕是直接的本能的反应。

这就说明人们虽然在情感上认为妖是有人性的,甚至比人更好,但在理智上或者说是在意识里仍认为妖是会害人的,对妖仍是恐惧的。

感情上幻想妖的爱,理智上否定妖,拒绝妖的爱。

不管是冯本还是方本,白娘子与许宣的爱都是白娘子单方面的付出,那么在清玉山主人的〈〈雷峰踏传奇〉〉里白娘子与许仙(即前文中的许宣)的爱情就丰满多了,是人与妖互动的爱情。

在这里许宣最终也是真的爱白娘子的。

白娘子被金钵罩住时许仙是“肝肠断裂,不住悲哭”白娘子被法海收走以后他是“哭得死去活来,无奈,慢慢踱回家中,看见梦蛟,重新又哭起来”⑦最后亦出家。

这个故事似乎是完美的,许仙能完全地接受白娘子,不在乎她是人还是妖,但是看他们爱情的结局,最终白娘子还是没能和许仙在一起。

前面是因为人们意识里对妖的恐惧,这里则是意识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从等级来看神的地位高于人,而人又高于妖,这样看来人和妖是不能结合的,因为他们不是一个级别的,就像神不能和人通婚一样。

所以白娘子和许仙最终还是没能在一起。

综上说述,不同时期妖与爱的不同色彩只是不同时期人们的情爱幻想。

被冠上邪恶之名的情欲之爱其实是人们对性欲的幻想与恐惧,
所以一方面写极她们的美丽姿态,一方面又描述她们的凶残恐怖;而叛逆的妖女之爱则更多的表现的是对自由平等爱情的愿望与追求,这应该与明朝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但显然这思想解放是不深入的,所以白娘子的爱仍被描上“淫秽”的色彩,并为此受到惩罚;而清朝时的妖与爱则被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除却妖的身份,这就是人与人的爱,这里的美丽爱情更像是男子对爱情的幻想,白娘子美丽、温柔、善良还擅于持家,娶得这样的娘子是何等美事啊!可是这样的极品女子怎么会看上极其平凡许仙呢?所以她不是人,是妖!这样白娘子的地位就立刻降下来了,降到人的地位之下。

其实这时人们思想很矛盾,感情上相信他们的爱情,也同情他们的遭遇,可理智上则认为人妖不能相爱,所以一方面描写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美丽爱情,一方面又拆散他们。

由此看来,人们对人妖恋在理智上始终是不接受的。

注释:①②③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第3750——3752页。

④冯梦龙:《三言》(《喻市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年10月第一版,第528页。

⑤冯梦龙:《三言》(《喻市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年10月第一版,第538页
⑥方成培:《雷峰塔》,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二十一出。

⑦玉山主人:《雷峰塔传奇》(《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第56页。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9月版。

2、冯梦龙:《三言》(《喻市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中国友谊出版
公司,1994年10月第一版。

3、玉山主人:《雷峰塔传奇》(《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5
年12月第一版。

4、方成培:《雷峰塔》,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王立刘莹莹:《试论白蛇传故事的嬗变》,《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5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