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分层测评11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谏太宗十思疏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 .夫在殷.
忧 殷:深 C .念高危,则思谦冲.
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 .简.
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解析】 C 项,冲:谦虚。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则智者尽其.
谋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失其所.
与,不知 D.⎩⎪⎨⎪⎧则思知止以.安人虽董之以.严刑 【解析】 C 项,均为“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结合在一起相当于名词。

A 项,副词,表反问,难道/代词,他们的。

B 项,表假设,那么,就/表判断,相当于“是”。

D 项,连词,来/介词,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导学号:】
A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 .则思知足..
以自戒 C .则思虚心..
以纳下 D .巨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解析】 A 项,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C 项,古义,使心虚;今义,谦虚。

D 项,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答案】 B
4.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
A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省略句)
B.虽董之以严刑(宾语前置句)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省略句)
D.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解析】B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B
5.翻译下面的句子。

【导学号:】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译文: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译文:
【答案】(1)我听说,想要求得树木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

(2)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们的忠诚。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也。

曾祖皎,周赠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

祖徽,周河内太守。

祖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工部尚书、义兴公,《周书》有传。

父吒,隋昌州长史。

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

隋大业中以常调【注】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

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

”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

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时府中多英俊,被外迁者众,太宗患之。

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

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

若大王守
藩端拱
..,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

后从征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尝参谋帷幄。

时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累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

寻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

天策府建,以为从事中郎,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隐太子深忌之,谓齐王元吉曰:“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因谮之于高祖,乃与玄龄同被斥逐。

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擢拜太子左庶子,俄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号为称职。

三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知选事,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至于台阁规模及典章文物,皆二人所
定,甚获当代之誉,谈良相者,至今称房、杜焉。

其年冬,遇疾,表请解职
..,许之,禄赐特依旧。

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四年,疾笃,令皇太子就第临问,上亲幸其宅,抚之流涕,赐物千段;及其未终见子拜官,遂超迁其子左千牛构为尚舍奉御。

寻薨.,年四十六。

太宗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司空,徙封莱国公,谥曰成。

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明年如晦亡日,太宗复遣尚宫至第慰问其妻子。

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选自《旧唐书·杜如晦传》,有删改) 【注】常调:按常规迁选官吏。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B.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C.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D.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怆然悼之/遂辍食之半/遣使奠于灵座/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及晓/以告玄龄/言之歔欷/令送御馔以祭焉
【解析】“太宗后因食瓜而美”是完整的结构,如果把“而美”与前面断开不合适,所以排除A、B;“遂辍食之半”意思完整,是说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其后太宗忽梦见如晦若平生”是完整的结构,所以排除C。

故选择D。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大王守藩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该词的意思是,因为需要赡养父母,不能再担任某职务,请求离职。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解析】C项,“因为需要赡养父母”说法错误,“解职”指解除职务,其原因不一定是需要赡养父母。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如晦家世显赫,世代为官。

曾祖父被周朝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祖父和父亲都曾为官。

B.杜如晦聪慧明达,深受器重。

隋朝时,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另眼相看,说他是栋梁之材。

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才,在秦王府众人被外迁之际,奏请把他留下。

C.杜如晦功勋卓著,多次被封赏。

在跟随太宗征讨天下之际就被封为建平县男,待太宗即位后,升迁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D.杜如晦生前辉煌,死后亦荣耀。

他死后,太宗很伤心,三日不朝,追赠他为司空。

在第二年他的忌日当天,太宗还专门派人到他家里去慰问他的妻子儿女。

【解析】B项,“太宗认为他是王佐之才”错,这是房玄龄的观点。

【答案】 B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象于丹青者十有八人,而如晦为冠首,其见重如此。

译文:
(2)太宗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

译文:
【答案】(1)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就是这样被器重。

(关键词:“丹青”“冠首”“见”)
(2)太宗十分担心他的病情,多次派人去问候,有名的医官和送上好药材的使者,在路上络绎不绝。

(关键词:“忧”“存问”“相望”)
【参考译文】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

曾祖父杜皎,周朝时被追赠为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

祖杜徽,周朝时任河内太守。

祖杜果,周朝时任温州刺史,进入隋朝,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加封为义兴公,《周书》上有他的传记。

父亲杜吒,隋朝时任昌州长史。

杜如晦年轻时聪慧明悟,喜欢谈论文史。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按常规参与官员选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很器重他,看着他说:“你有应变的才华,应当做栋梁使用,希望你保持并崇尚美德。

如今想让你暂时屈身就任低级官职,只是少些俸禄罢了。

”于是杜如晦被任命为滏阳县尉,不久他弃官归家。

太宗平定京城,推荐杜如晦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又升迁他为陕州总管府长史。

当时府中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被调到外地做官的有很多人,太宗担心这件事。

记室房玄龄说:“秦王府中的属官离开的虽然很多,但大都不值得惋惜。

只有杜如晦聪慧、明悟、多识、通达,是辅佐帝王之才。

如果大王您只是想保守藩王的爵位,恪守本分,留下杜如晦就没什么用;如果您想谋取天下,除此人就没人能帮助您。

”太宗十分惊讶地说:“你不说,我差点就失去了这个人!”于是奏请留下杜如晦为府属官。

后来杜如晦跟从太宗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曾经在军营中参与谋划军
机要务。

当时军队和国家有许多事,杜如晦分析、决断军国大事如流水一般,当时的著名人物被他深深地折服。

杜如晦多次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后被高祖加封为建平县男,赏赐三百户封邑。

不久又以原官兼任文学馆学士。

天策府建成之后,太宗任命他为从事中郎,画在画上(悬挂)的共有十八人,而杜如晦位居首位,他就是这样被器重。

隐太子李建成很忌恨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让我们惧怕的,只有杜如晦和房玄龄罢了。

”于是就在高祖面前诋毁他,杜如晦和房玄龄一同被贬逐。

后来他们又秘密地进入秦王府,出谋划策,等到大事成功,杜如晦和房玄龄功劳一样,被提拔为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迁为兵部尚书,晋封为蔡国公,赏赐实际封邑一千三百户。

贞观二年,杜如晦以原官检校侍中,暂代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事务,被誉为“称职”。

贞观三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掌管官员选举的事务,和房玄龄一同掌管朝政。

至于台阁制度和礼乐典章,都是他们二人拟定的,在当时很被称誉。

人们谈到治国良相,至今仍称道房玄龄和杜如晦。

[语言运用层]
10.请把下面的一段话改写成一个长单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

他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

【答案】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受到人们崇敬的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古人的比喻。

________①________。

历代开明的君主不敢忘记。

《华严经》上说:“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破器浊心之众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像。

”清净的水器,永远会映现出物体的影像,但是破器皿、污浊的心,________②________。

为什么呢?清净的水好像一面镜子,当然可以影显万物;而破了的水器无法盛水,污浊的心,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容,________③________。




【答案】①百姓能维系政权,也能推翻政权②则无法彰显事物本来的面目③自然也就见不了自己的本性了
12.假如你是唐太宗,请你给魏徵写一段话,表达读了《谏太宗十思疏》后的感受。

要求内容充实,用语得体,不需要写称呼、署名等,80~100字。

【导学号:】
【解析】注意魏徵上疏是正值太宗追求享乐之际,太宗的反思和感悟应扣住这点,并主要是谈谈读了这篇疏之后的获益。

【答案】如今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我似乎放松了警惕。

但读了你的劝谏书后,我深深地反省,要想使国家免蹈前朝覆辙,就必须居安思危,竭诚待下,才能实现爱卿所说的“鸣琴垂拱,不言而化”,那样我也就问心无愧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